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關燈
學生及教授的名額是根據《唐六典》及《新唐書·選舉志》兩處的記載。

    内中規定國子學生三百名,太學生五百名,四門學生一千三百名,律學生五十名,書學生及算學生各三十名,六學共額二千二百一十名。

    宏文館生三十名,崇文館生二十名,二館共額五十名。

    合計中央六學二館生員的定額凡二千二百六十名。

    到太宗貞觀年間,擴充學舍,增加名額,二館六學的生員已到三千二百名了。

    由此逐漸增加,地方學子莫不挾策負素就學于京師,而國外高麗、日本等國亦紛紛派遣子弟來京留學,于是中央生徒之發達凡八千餘人。

    自貞觀至開元,一百年間,為唐朝國力最強時期,亦即其學校最發達時期,故中央學生由二千餘名增加到八千餘名,較原額擴充幾四倍了。

    四鄰中以日本三島派遣來中國留學之“唐使”特多,中國文化因此東渡于朝鮮及日本三島。

    天寶以後,國家遭安史的大亂,學校停廢,在學生員多半流散。

    迨後大亂平定,雖漸恢複,但已不若昔日之盛了。

    [1] 第四表唐代直系各校學生及教員名額表 第五表唐代旁系各校學生及教員名額表 六學的師資有博士、助教二種,合計隻有二十二名。

    二館的師資稱學士,無定額。

    這些教員多半同時具有兩種資格:一方面為學校的教師,一方面又為政府的官員,而他們教職的大小又以在政府裡面所居職位的高下為标準。

    如國子學博士須有正五品以上的資格,助教須有從七品以上的資格,太學以下的博士、助教品級漸低。

     遣唐使渡海圖 三入學手續及儀式 唐代中央各學館,學生入學手續沒有明文規定,我們很難明白叙述。

    但内中學生的來源有三途:一由貴族家庭的子弟,二為地方諸州縣學生,三為省試下第舉人。

    大概第一、第三兩途系直接送入學館肄業,不必經過什麼煩瑣手續。

    第二途則由各州長史考選州縣學生中之智力與學力優長的,彙送到中央,便可入四門學讀書。

    這一途人以平民而能入中央大學讀書,自是特殊學生,故稱曰“俊士”。

    凡入學以後,一切飲食服用,由學校供給,各代一樣。

    此時期稍具特殊性的為學生上學儀式。

     中國古代,學生對于業師,每當初見面時,必有一種儀節,用實物來表示,名曰“束脩之禮”。

    束脩之禮自孔子時即已實行,到漢代此風猶存,如蜀郡文翁買蜀中的土産令學生帶贈太學博士,即是此意。

    到了唐朝,教育思想雖然固閉,而政府尊師的禮節卻未當廢絕,如束脩一層并由政府明白規定。

    禮物的輕重随學校的性質為标準:國子學及太學學生每人送絹三匹;四門學生每人送絹二匹;律、書、算三學學生每人送絹一匹;地方的州縣學生亦送絹二匹。

    學生除送絹以外,還須贈送酒肉,不過分量多不必規定。

    學校教師,有博士、有助教,學生的束脩分做五分:三分送與博士,二分送與助教。

    此種束脩,不過對于業師表示一番尊崇而已,與官府所發給的薪俸之性質絕不相同。

    現代地方私塾,學生對于業師除學俸以外,還饋贈米鹽肉酒等物,即是古代束脩的遺風。

    他們饋贈的多寡都是随着學生家庭的力量之大小為衡,而師長的地位可以無形增高,師生的感情可以油然發生,在人類間可以養成一種特别意味,維持教育的勢力于無形,這是東方古代民族特種美風。

    在唐《開元禮》所載,皇子初上學拜見業師,敬奉束脩的儀節,至恭且敬,我們看了,亦覺有無限的意味。

     四學科與修業期限 中央各學館的學科,因其性質各有不同,但可分為三系:如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學為一系;律學、書學及算學為一系;弘文、崇文二館又為一系。

    修業期限及其活動,是随各學科的分量之輕重而定其長短的。

    在規定年限之内,如有補習及留級等情,亦可酌量延長在學時限,但有一定的限度。

    這個限度,除律學六年外,餘均定為九年。

    如在律學六年或在其他各學九年期滿,猶不能備貢——即不能畢業時,則令其退學。

    茲将各學館的學科及各科應習的學程分類叙述于下。

     (甲)國子學、太學、四門學。

    我們所謂唐朝的文科學校,就是教授經學科的學校,如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學皆屬于此科。

    他們把經學分為正經及旁經兩類。

    正經有九:以《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為小經。

    旁經有三,即《孝經》、《論語》、《老子》。

    正經似乎專修學科,旁經似乎補助學科。

    但關于專修學科并非全習,内中亦有自由選擇的機會,不過有限制的選擇罷了。

    你要學習二經,則選一大經、一小經,或選二中經;你要學習三經,則于大、中、小三經中各選一經;你要學習五經,則大經全習,餘則各選一經。

    《孝經》、《論語》于正經外,皆須兼修,以資補助。

    老子《道德經》本為玄學裡頭的主要功課,不過在文科三個學校之内有時亦列入兼修科。

    其各經應習的學程則随其大小或難易而不同,凡選修《孝經》、《論語》二經的,以一年為限進修;《尚書》、《公羊傳》或《穀梁傳》的,各以一年半為限;選修《易》、《詩》、《周禮》或《儀禮》的,各以二年為限;選修《禮記》或《左氏傳》的,則各以三年為限。

     《周髀算經》書影 (乙)書學。

    此學亦非純粹藝術科,除研究書法以外,還要研究時文及文字學。

    他們每日習書法,紙一幅,間習時務策,并且讀《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

    凡學習石經三體,以三年為限,《說文》以二年為限,《字林》以一年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