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這個程度,他就成了一個“不庋不求,自由自在”的一個人了,此儒家所謂“成德的君子”、“模範的聖賢”,而儒家的教育原理就是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标。

     《中說》書影 然王氏雖自許為仲尼之徒,而器度卻很恢宏,故黨派色彩不甚濃厚。

    他對于異派的佛、老并不排斥,且有相當的容納。

    他說:佛不過是西方之教,适于西方之受用,中國學之反變壞了。

    他又說:長生神仙之道不必講求,隻要吾人修仁義、立孝悌已足了。

    [4]其持論中和或者由其修養得來,因為他是主張不偏不黨、守乎中道的一個人,故曰:“天下之危,與天下安之;天下之失,與天下正之。

    千變萬化,吾常守中焉。

    ”(《周公篇》) 第三節韓愈(768—824) 一生活小史 韓愈字退之,本是鄧州南陽人,因其先祖嘗居昌黎,所以世稱昌黎先生。

    他以代宗大曆三年生于南陽,幼年孤苦,三歲便死了父母。

    初随伯兄韓會貶居嶺表,十三歲伯兄又死,乃由賢嫂鄭氏鞠養以至于成人。

    幼時處境既苦,天性又極笃厚,對于家庭感情所以極其深切,讀他所祭十二郎文,便可以看出來。

    處境既壞,正所以磨砺此天才之人傑,雖無師傳,卒以攻苦自奮,于六經百家無不通曉。

    韓氏本想以政治為生活的,二十五歲舉進士第,以博學鴻詞科三度試于吏部,皆不獲選,可謂倒黴極了。

    後由節度使張建封辟為推官,始入政界,繼而調為四門博士,從事教授生活。

    其後出為縣令,入為國子博士者數次,但他總以才高受屈,憤懑不平的《進學解》就是在國子監當博士時作的。

    其後因《谏迎佛骨表》得禍,貶于潮州;不久改袁州刺史。

    其後又召入京來,為國子祭酒,即現今中央大學校長。

    其後以宣撫鎮州有功,轉拜吏部侍郎,後世又稱他為韓吏部。

    不幸僅活了五十七歲就死了,時為穆宗長度四年。

     韓愈像 韓氏一生為人忠義剛正,在外為縣令、為刺史數次,皆有政聲;入内為博士、為祭酒,誠懇獎導,莫不得學生信賴。

    論其振衰起弊,可說是一個文學界的革命家;論其辨儒辟佛,堂堂正正,可說是一個衛道的健将;論其成就後進,敢以師道自任,又是當時唯一的教育家。

    關于他的教育生活,除兩次為國子博士,一次為四門博士,一次為國子祭酒外,在潮州刺史任内,曾極力提倡鄉校,教養後生,使該地由草昧而向化,皆韓氏熱心提倡之力。

    天下人才,凡經韓氏指授過了的,皆稱韓門弟子,如李翺、李漢、皇甫湜輩,乃弟子中之有成就者。

    韓氏一生雖遭遇不佳,且或蒙時人的讪笑,但他死了以後,名譽反高,不僅文章被仰為泰山北鬥,即其衛道、辟佛諸言論,雖宋儒猶稱為孟子以後第一有功之人。

     韓愈手迹 二性有三品說 韓氏論性表面雖本于荀悅三品之說,其三品的意義卻有不同。

    我們本着他的《原性篇》,分析解釋如下:(1)性是一種本然之物,存在于先天,有生就有性;情是後天的,由感應而生,所謂“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2)性與情是一緻的,如某人的性是何種傾向,其情也是該種傾向;反之,情為某種傾向,亦可以證明性為某種傾向,所謂“性之于情視其品,情之于性視其品”。

    (3)人之質有三等,而所具之性有五種。

    換一句話,天下人類有上、中、下三等品質,但勿論何等品質之人皆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性,不過上等品質的人,氣質清明,五性常存,動于一,其他四種莫不并行——能盡此五常之性。

    中等品質的人,氣質較濁,五性若即若離,有一不慎,其餘必混然不清。

    下等品質之人,氣質更壞,五性沒有根的,若其行為與一相反,即與其他四種違背。

    (4)三等品質的人類,亦各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

    上等之人,所生的情感莫不合于中道;中等之人有過與不及的危險,但自知随時求合于中;唯有下等之人,則縱情所為,漫無節制。

    (5)上等人謂之善品,下等人謂之惡品,生來比較固定;唯中等人介乎善惡之間,是可以引導而向善、可以引導而向惡的。

    所謂“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由此觀之,韓氏論性,好像是另一種東西,不偏于善的主張,也不偏于惡的主張,隻因人類品質有三等,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