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天所命的一種靈體。
這種靈體是至善的,離乎動靜的,聖人與凡民莫不相同。
我們要把它形容出來,其像則為“寂然不動,寬大清明,照乎天地,成而遂通”(《複性書》一)的一種模樣,這種模樣又謂之“誠”。
“誠者天之道也”,就是“天命之謂性”。
不過此性在聖人則充而明,在凡民則昏而塞。
因為聖人能盡其性,不為情所惑,凡民不能盡其性,為情所惑,所以不同。
情是什麼呢?“情者性之動也”(《書》一),發而為表像,則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
此七情循環交來,攻伐不已,性不能充,反為所匿,此凡民所以終身不能睹其性。
聖人亦非絕對無情,不過聖人至誠,性是充的,“寂然不動,不往而到”,雖有情而不為情所惑,不得謂之情。
人與萬物同受氣于天地而生,其所以異于禽獸蟲魚的,以其性全。
今為情所惑,使性昏而不能看見,則禽獸蟲魚相差有幾,所以聖人教人複性。
何以複性?要在滅絕情欲,去掉害性之障,而性自複,所謂“妄情滅息,本性清明”(《書》二),所謂“聖人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也”(《書》一)。
性比于水,情比于沙。
水流本是清的,因為沙所雜,所以渾。
性原本是充的,因為情所惑,所以塞。
性比于火,情比于煙。
火光本是明的,因為煙所郁,所以不明。
情之于性也是一樣。
吾人要複其本性,必先去此妄情,比于沙沉而後流清,煙消而後光明。
但是凡民之性為情所昏塞,由來已久,要怎樣才能使妄情滅絕以回複本性?他說這不難。
所謂複性,非從外面找一個性來,而性原在裡面,不過為妄情所惑,所以塞而不充,昏而不明。
複性的意思,不過去掉昏蒙,使返于本然之明就是了。
其功夫,在于去思慮,離動靜,齋戒其心,由昏而清,由清而昏,經過許多修為,直到不複渾處,此時妄情絕滅,萬念皆空,則至善的本性,必然迎面而來,破壁而出了。
本性回複,即是至誠的境界,凡民可以進而為聖賢。
所以他說:“弗思弗慮,情乃不生;情不生乃正思,正思者無思無慮也。
然此齋戒其心者也,猶離于靜也。
有靜必有動,動靜不息,則情也。
故曰‘吉兇悔吝生乎動’,焉複其性耶?惟方靜之時,知心無思,是齋戒也。
知本無思,動靜皆離,而寂然不動,是至誠也。
”(《複性書》二) 《唐文粹》書影 韓氏所言既淺,而所指性情二者因各個人之品質而生差異,猶近情理。
李氏認性為至善,情為至惡,主張“滅情複性”,所言雖奧衍玄妙,可到了清靜寂滅的境界,簡直佛、老化了。
佛、老的教育是返自然演進的教育,為著者所不取的。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新唐書》的《急逸》、《王績》列傳 (2)《文中子》 (3)《新/舊唐書》的《韓愈列傳》及《李翺列傳》 (4)《新唐書》的《儒學列傳》 (5)《韓文公全集》 (6)《唐文粹》的李翺《複性書》 *** [1]《隋書·經籍志·道經》:“大業中,道士以術盡者甚衆,其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升玄之屬。
”又《佛經》:“開皇元年,高祖并诏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善州、相州、洛州諸大都邑之處,并官寫一切經,置于寺内,而又别寫藏于秘閣。
天下人人從風而靡,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倍。
” [2]《中說·問易篇》:“子謂董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又《周公篇》:“子謂周公之道,曲而當,私而恕,其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乎?” [3]《中說·術史篇》:“薜收問仁。
子曰:‘五常之始也。
’問性。
子曰:‘五常之本也。
’問道。
子曰:‘五常一也。
’”《立命篇》:“子曰:‘大哉周公!遠則冥諸心也。
心者非他也,窮理者也,故悉本子天。
……近則求諸己也,己者非他也,盡性者也,卒歸之人。
’” [4]《中說·周公篇》:“或問佛。
子曰:‘聖人也。
’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
’”又《樂禮篇》:“或問長生神仙之道。
子曰:‘仁義不修,孝悌不立,奚為長生,甚矣人之無壓厭!’”
這種靈體是至善的,離乎動靜的,聖人與凡民莫不相同。
我們要把它形容出來,其像則為“寂然不動,寬大清明,照乎天地,成而遂通”(《複性書》一)的一種模樣,這種模樣又謂之“誠”。
“誠者天之道也”,就是“天命之謂性”。
不過此性在聖人則充而明,在凡民則昏而塞。
因為聖人能盡其性,不為情所惑,凡民不能盡其性,為情所惑,所以不同。
情是什麼呢?“情者性之動也”(《書》一),發而為表像,則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
此七情循環交來,攻伐不已,性不能充,反為所匿,此凡民所以終身不能睹其性。
聖人亦非絕對無情,不過聖人至誠,性是充的,“寂然不動,不往而到”,雖有情而不為情所惑,不得謂之情。
人與萬物同受氣于天地而生,其所以異于禽獸蟲魚的,以其性全。
今為情所惑,使性昏而不能看見,則禽獸蟲魚相差有幾,所以聖人教人複性。
何以複性?要在滅絕情欲,去掉害性之障,而性自複,所謂“妄情滅息,本性清明”(《書》二),所謂“聖人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也”(《書》一)。
性比于水,情比于沙。
水流本是清的,因為沙所雜,所以渾。
性原本是充的,因為情所惑,所以塞。
性比于火,情比于煙。
火光本是明的,因為煙所郁,所以不明。
情之于性也是一樣。
吾人要複其本性,必先去此妄情,比于沙沉而後流清,煙消而後光明。
但是凡民之性為情所昏塞,由來已久,要怎樣才能使妄情滅絕以回複本性?他說這不難。
所謂複性,非從外面找一個性來,而性原在裡面,不過為妄情所惑,所以塞而不充,昏而不明。
複性的意思,不過去掉昏蒙,使返于本然之明就是了。
其功夫,在于去思慮,離動靜,齋戒其心,由昏而清,由清而昏,經過許多修為,直到不複渾處,此時妄情絕滅,萬念皆空,則至善的本性,必然迎面而來,破壁而出了。
本性回複,即是至誠的境界,凡民可以進而為聖賢。
所以他說:“弗思弗慮,情乃不生;情不生乃正思,正思者無思無慮也。
然此齋戒其心者也,猶離于靜也。
有靜必有動,動靜不息,則情也。
故曰‘吉兇悔吝生乎動’,焉複其性耶?惟方靜之時,知心無思,是齋戒也。
知本無思,動靜皆離,而寂然不動,是至誠也。
”(《複性書》二) 《唐文粹》書影 韓氏所言既淺,而所指性情二者因各個人之品質而生差異,猶近情理。
李氏認性為至善,情為至惡,主張“滅情複性”,所言雖奧衍玄妙,可到了清靜寂滅的境界,簡直佛、老化了。
佛、老的教育是返自然演進的教育,為著者所不取的。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新唐書》的《急逸》、《王績》列傳 (2)《文中子》 (3)《新/舊唐書》的《韓愈列傳》及《李翺列傳》 (4)《新唐書》的《儒學列傳》 (5)《韓文公全集》 (6)《唐文粹》的李翺《複性書》 *** [1]《隋書·經籍志·道經》:“大業中,道士以術盡者甚衆,其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升玄之屬。
”又《佛經》:“開皇元年,高祖并诏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善州、相州、洛州諸大都邑之處,并官寫一切經,置于寺内,而又别寫藏于秘閣。
天下人人從風而靡,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倍。
” [2]《中說·問易篇》:“子謂董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又《周公篇》:“子謂周公之道,曲而當,私而恕,其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乎?” [3]《中說·術史篇》:“薜收問仁。
子曰:‘五常之始也。
’問性。
子曰:‘五常之本也。
’問道。
子曰:‘五常一也。
’”《立命篇》:“子曰:‘大哉周公!遠則冥諸心也。
心者非他也,窮理者也,故悉本子天。
……近則求諸己也,己者非他也,盡性者也,卒歸之人。
’” [4]《中說·周公篇》:“或問佛。
子曰:‘聖人也。
’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
’”又《樂禮篇》:“或問長生神仙之道。
子曰:‘仁義不修,孝悌不立,奚為長生,甚矣人之無壓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