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關燈
小
中
大
到了應科舉試。
此外還可由州縣長官委派以相當的職務。
這些學生統歸長史管轄,所以畢業時亦須往各州由長史考試。
此外,凡京師及地方皆設有小學,或由公立,或由私立,但無制度可考。
第四節醫學 唐朝學校,除了經學科外,還有研究各種科學的學校,這一層我們在前面曾經略一提及過了。
現在我們回頭再把“唐朝學校系統圖”仔細一看,則知各種科學中,尤以醫學比較異常發達——除中央以外,各府各州及各市鎮遍地皆是,故我們有另提一節叙述的必要。
當時醫學,不僅是量的增加,并且是質的特異,即一醫學總名而分做若幹科目,那些科目到現在也有為我們未曾設立的。
考唐朝醫學統屬于太醫署,署長稱曰“太醫令”,掌管醫療行政事宜。
在太醫署之下,分醫學為四門:一曰醫學,二曰針學,三曰按摩學,四曰咒禁學,皆有博士教授生徒,試分述于下。
(1)醫學。
設醫學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定額二十名。
内中分五科:一曰體療科,二曰瘡腫科,三曰少小科,四曰耳目口齒科,五曰角法科。
大概全額二十名學生,以十一人學體療,學程為七年;三人學瘡腫科,三人事少小,學程為五年;二人學耳目口齒科,一人學角法,學程為二年。
以《本草》及甲乙脈經為普通科目,凡本校學生皆當必修。
(2)針學。
設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人數未詳。
此科所習,在使學生明白經脈孔穴之道,辨識浮沉滑之候,以藥石的手術射療疾病。
治法有九,可以施補洩。
孫思邈診脈圖 (3)按摩學。
設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
此科在用消息道引的方法,診除風寒暑濕餓飽勞逸八種疾病。
凡人肢體腑髒,所有疾病,多因郁結不宜,——而所結的,或為氣血,或為食料。
若用按摩術導宣出來,可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即不用藥石自可奏效。
不僅内部可以施行此術,即在皮膚方面,如有損傷折跌,亦能治療。
(4)咒禁學。
設博士一人,教授生徒,以咒禁驅除一切邪惡鬼魅,近于妖術。
在科學未發達以前,神仙方士之術代代都有,原不足奇。
但從前僅為私人的宣傳,到唐朝且由政府正式設科教學,這是很奇異的一件事情。
凡醫學,管理極嚴,平日所習諸經——《本草》、《明堂脈訣》、《素問》及《黃帝針經》——務必精熟,每月由博士考試一次,每季由太醫令丞考試一次,到了年終則由太常丞總試一次。
畢業生的待遇,與國子監所轄的學生相同,可以應科舉試驗,可以做官。
中國古代勿論各色人等均以做官為目的,這是官僚政治之下的一般情形,政府對于畢業學生有了可以做官的規定,則招生時比較容易(均見《唐六典·卷四》及《玉海·學校》)。
第五節玄學 唐玄宗像 唐家皇室本姓李氏,附會為老子李耳之後,所以對于道家學術特别提倡。
到了玄宗皇帝,尤其信仰道教,自稱元元皇帝,在他當國時,一方将自己所注之老子《道德經》頒行天下,強人學習;一方于明經進士科加試老子。
除此以外,又特别創設研究道家學術的玄學——又名崇玄學。
此學校立于開元二十五年,中央及地方均有,但完全出于皇室的意見,所以廢置無常。
内中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書為教材。
中央學生沒有定額,三京都規定一百名,諸州亦無常。
且内容簡單,亦無定制,無可叙述,我們特立一節,不過引人注意罷了。
第六節科舉 一科目之種類 唐代科目,大要分着三類:(1)由學館出身的名曰“生徒”;(2)由州縣考送的名曰“鄉貢”,這兩類皆有定格,叫做常科;(3)不拘常格,而由天子直接招考的名曰“制舉”。
前二類科目很多,而常行的隻有六科:一曰秀才科,二曰明經科,三曰進士科,四曰明法科,五曰明書科,六曰明算科。
其他還有三禮、三傳、史科、開元禮、道舉及童子諸科,是不常行的。
在常行的六科中,尤以“明經”、“進士”二科為盛;而秀才科因取人較嚴,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之規定,故自貞觀以後,無人敢輕舉,遂無形廢止了。
至若制科的名目則更多了,如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科、博通墳典達于教化科、識洞略堪任将帥科……多至八十餘種。
大概各因時君的好尚及政府一時的需要,即特設某科考取某樣人才,初無一定的規程。
玄學學生亦可應科舉,合之為七學。
二科舉之手續 制科沒有定額,考試亦沒有定制,我們可以從略不講,現時隻将常科的手續及内容叙述叙述。
常科主管機關屬于尚書省下之禮部,謂之省試。
主考者初為考功員外郎,後以此官位卑望輕,常與舉人發生沖突,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遂改歸禮部侍郎主考。
每年舉行考選一次,考試的時間規定于陰曆十一月。
我們前面不是說常科所考舉子分生徒、鄉貢兩類嗎?生徒之中,又有中央二館六學的及地方州縣學的兩種。
中央生徒,由國子監祭酒每年挑選學業成就的若幹人送入禮部應省試,地方生徒由長史挑選學業成就的若幹人送禮部應省試。
鄉貢則不限于學校内的學生,凡讀書分子皆可應試。
應試之初,由應試者懷牒自往本縣報名,由縣令考選送州。
再由刺史複核,取中了之後,還舉行一種儀式“以鄉飲酒禮與耆艾叙少長”;于是貢送到中央。
這一班士子先到戶部報到,填寫姓名履曆及保結,戶部将冊子送到禮部由禮部定期出題考試。
凡地方舉子進京複試時與學館生徒同時舉行,取中以後,分等給予及第出身等資格,最優的或特别獎擢。
唐朝初年
此外還可由州縣長官委派以相當的職務。
這些學生統歸長史管轄,所以畢業時亦須往各州由長史考試。
此外,凡京師及地方皆設有小學,或由公立,或由私立,但無制度可考。
第四節醫學 唐朝學校,除了經學科外,還有研究各種科學的學校,這一層我們在前面曾經略一提及過了。
現在我們回頭再把“唐朝學校系統圖”仔細一看,則知各種科學中,尤以醫學比較異常發達——除中央以外,各府各州及各市鎮遍地皆是,故我們有另提一節叙述的必要。
當時醫學,不僅是量的增加,并且是質的特異,即一醫學總名而分做若幹科目,那些科目到現在也有為我們未曾設立的。
考唐朝醫學統屬于太醫署,署長稱曰“太醫令”,掌管醫療行政事宜。
在太醫署之下,分醫學為四門:一曰醫學,二曰針學,三曰按摩學,四曰咒禁學,皆有博士教授生徒,試分述于下。
(1)醫學。
設醫學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定額二十名。
内中分五科:一曰體療科,二曰瘡腫科,三曰少小科,四曰耳目口齒科,五曰角法科。
大概全額二十名學生,以十一人學體療,學程為七年;三人學瘡腫科,三人事少小,學程為五年;二人學耳目口齒科,一人學角法,學程為二年。
以《本草》及甲乙脈經為普通科目,凡本校學生皆當必修。
(2)針學。
設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人數未詳。
此科所習,在使學生明白經脈孔穴之道,辨識浮沉滑之候,以藥石的手術射療疾病。
治法有九,可以施補洩。
孫思邈診脈圖 (3)按摩學。
設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
此科在用消息道引的方法,診除風寒暑濕餓飽勞逸八種疾病。
凡人肢體腑髒,所有疾病,多因郁結不宜,——而所結的,或為氣血,或為食料。
若用按摩術導宣出來,可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即不用藥石自可奏效。
不僅内部可以施行此術,即在皮膚方面,如有損傷折跌,亦能治療。
(4)咒禁學。
設博士一人,教授生徒,以咒禁驅除一切邪惡鬼魅,近于妖術。
在科學未發達以前,神仙方士之術代代都有,原不足奇。
但從前僅為私人的宣傳,到唐朝且由政府正式設科教學,這是很奇異的一件事情。
凡醫學,管理極嚴,平日所習諸經——《本草》、《明堂脈訣》、《素問》及《黃帝針經》——務必精熟,每月由博士考試一次,每季由太醫令丞考試一次,到了年終則由太常丞總試一次。
畢業生的待遇,與國子監所轄的學生相同,可以應科舉試驗,可以做官。
中國古代勿論各色人等均以做官為目的,這是官僚政治之下的一般情形,政府對于畢業學生有了可以做官的規定,則招生時比較容易(均見《唐六典·卷四》及《玉海·學校》)。
第五節玄學 唐玄宗像 唐家皇室本姓李氏,附會為老子李耳之後,所以對于道家學術特别提倡。
到了玄宗皇帝,尤其信仰道教,自稱元元皇帝,在他當國時,一方将自己所注之老子《道德經》頒行天下,強人學習;一方于明經進士科加試老子。
除此以外,又特别創設研究道家學術的玄學——又名崇玄學。
此學校立于開元二十五年,中央及地方均有,但完全出于皇室的意見,所以廢置無常。
内中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書為教材。
中央學生沒有定額,三京都規定一百名,諸州亦無常。
且内容簡單,亦無定制,無可叙述,我們特立一節,不過引人注意罷了。
第六節科舉 一科目之種類 唐代科目,大要分着三類:(1)由學館出身的名曰“生徒”;(2)由州縣考送的名曰“鄉貢”,這兩類皆有定格,叫做常科;(3)不拘常格,而由天子直接招考的名曰“制舉”。
前二類科目很多,而常行的隻有六科:一曰秀才科,二曰明經科,三曰進士科,四曰明法科,五曰明書科,六曰明算科。
其他還有三禮、三傳、史科、開元禮、道舉及童子諸科,是不常行的。
在常行的六科中,尤以“明經”、“進士”二科為盛;而秀才科因取人較嚴,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之規定,故自貞觀以後,無人敢輕舉,遂無形廢止了。
至若制科的名目則更多了,如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科、博通墳典達于教化科、識洞略堪任将帥科……多至八十餘種。
大概各因時君的好尚及政府一時的需要,即特設某科考取某樣人才,初無一定的規程。
玄學學生亦可應科舉,合之為七學。
二科舉之手續 制科沒有定額,考試亦沒有定制,我們可以從略不講,現時隻将常科的手續及内容叙述叙述。
常科主管機關屬于尚書省下之禮部,謂之省試。
主考者初為考功員外郎,後以此官位卑望輕,常與舉人發生沖突,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遂改歸禮部侍郎主考。
每年舉行考選一次,考試的時間規定于陰曆十一月。
我們前面不是說常科所考舉子分生徒、鄉貢兩類嗎?生徒之中,又有中央二館六學的及地方州縣學的兩種。
中央生徒,由國子監祭酒每年挑選學業成就的若幹人送入禮部應省試,地方生徒由長史挑選學業成就的若幹人送禮部應省試。
鄉貢則不限于學校内的學生,凡讀書分子皆可應試。
應試之初,由應試者懷牒自往本縣報名,由縣令考選送州。
再由刺史複核,取中了之後,還舉行一種儀式“以鄉飲酒禮與耆艾叙少長”;于是貢送到中央。
這一班士子先到戶部報到,填寫姓名履曆及保結,戶部将冊子送到禮部由禮部定期出題考試。
凡地方舉子進京複試時與學館生徒同時舉行,取中以後,分等給予及第出身等資格,最優的或特别獎擢。
唐朝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