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幕下當參軍,很受器重。

    到後來,湘東王繹失敗,顔氏被虜至北齊。

    隋文帝興起,又在隋朝做過學士。

     顔之推像及《顔氏家訓》書影 顔氏的思想,見于《顔氏家訓》。

    此書二十篇,凡讀書、習禮、為人處世、治家、交友種種要道,一一舉說,以訓誨他的兒子,可謂一本家庭教育課本。

    通篇言論皆以儒家主義為中心,其中關于教育理論的有數點:(1)教育的意義,在誦習古人的嘉言懿行,以啟發其知識,而指導其行為。

    上智之人,知力天成,或不待學習而自能與法則暗合;其餘一般人,欲其多智明達,未有不待學習的。

    例如養親事君之道,必須考查古人的懿行,而體貼模仿,才能合于正理而當于人情。

    [1](2)教育子弟,須從懷胎時教起,縱一般人辦不到,亦須從幼小教起。

    其理由有二:一則人當幼小時,性情純潔,未染惡習,對于父兄師長的教誨,極易接收,否則費力多而成功少。

    所謂“當撫嬰稚,識人顔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

    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驕慢已習,方複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教子篇》)。

    二則幼小兒童腦筋簡單,未經鑿傷,讀書容易記憶;到二十歲以後,則記憶力銳減了。

    所謂“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也”(《勉學篇》)。

    (3)環境的力量最大,兒童的習慣多半被左右近習之人所影響。

    所謂“人在幼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慕賢篇》)。

    因此之故,父母對于子女,一面固然要從小施以良好教育,一面對于他們左右近習之人審慎選擇,以免導入歧路而不自覺。

     第三節葛洪與劉勰 一葛洪 葛氏字稚川,是丹陽句容的人,自号抱樸子。

    他的先世雖做過大官,到他初生時業已中落了。

    幼時貧且孤,嘗以耕田砍柴過日子。

    但好學心切,每于工作餘暇,刻苦讀書;即做工時,也不釋書卷。

    性情沉默寡欲,除讀書外一無所好,也不愛做官;但或為探求學問時,雖崎岖千裡也要跋涉而不辭勞苦。

    他的思想:前半生是儒家的,後半生是道家的。

    所著《抱樸子》一書:外篇五十二,是站在儒家立場說話,表示前半生的思想的;内篇五十,是站在道家立場說話,表示後半生的思想的。

    但他的道家思想,卻不與老、莊盡同,完全走入了宗教道上,研究神仙之術了。

    據他自述,曾在廣東羅浮山煉丹七年,遂成《抱樸子》一書。

    葛氏生于魏文帝嘉平五年,到東晉成帝鹹和八年羽化而登仙,享年八十一歲。

     葛氏關于教育的言論,隻見于他的外篇。

    内中有三點:一是說明教育的功用,二是說明教育的效力,三是說明努力的重要。

    關于第一點,又分着三層意思:第一層,以教育為“革面洗心,導竅鑿鈍”的功用;第二層,以教育為“察往知來,博涉勸成”的功用;第三層,以教育為“為人處世,治國安民”的功用。

    關于第二點,他以無理性的物件比有靈性的人類,物件都可因人工而教成,則“含五常而禀最靈”的人類之可教,更不待言。

    關于第三點,他亦以人類之“才性有優劣,思理有修短”,但成功還在于自身的努力。

    比如:“速悟時習者,骥騄之腳也;遲解晚覺者,鹑鵲之翼也。

    彼雖尋飛絕景,止而不行,則步武不過焉。

    此雖咫尺以進,往而不辍,則山澤可越焉。

    ”(《勖學篇》)按這一類的話,極其敷淺,本無可取,不過在道家中而肯談這種學說的人,殊不多得。

     葛洪像及《抱樸子》書影 二劉勰 葛氏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