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齊書》的《禮志》
(5)《隋書》的《百官志》
(6)《魏志》
***
[1]魚豢《魏略》:“至太和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好學,多求詣太學,太學諸生有千數。
而諸博士率皆粗疏,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
冬去春來,歲歲如是。
”《魏志·劉馥傳》:“上疏曰:‘自黃初以來,崇立太學廿餘年,而寡有成者。
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夫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
’”《宋書·禮志》:“東晉孝武太元元年,尚書謝石疏曰:‘大晉受命,值世多阻,雖文化日隆,而王道未備。
庠、序之業或廢或興,遂令陶鑄阙日用之功,民性靡素絲之益。
’國子祭酒殷茂言之曰:‘自大晉中興,肇基江左,崇明學校,修建庠、序,公卿子弟并入國學。
尋緻多故,訓業不終,陛下以聖德玄一,恩隆前美,興複儒肆,佥與後生。
自學建彌年,而功無可名,憚業避役,就存者無幾。
或假托親疾,真僞難知,聲實渾亂,莫此之甚。
’” [2]《文獻通考》:“戴邈上言,喪亂以來,庠序隳廢。
馬端臨曰:‘自永嘉之亂,庠序無聞。
及堅之僭,頗留心儒學。
’” [3]《宋書·禮志》:“晉穆帝永和中,征西将軍庾亮在武昌開置學官。
” [4]《文獻通考》:“成帝鹹康三年,國子祭酒袁懷、太常馮懷以江左漫安,請興學校。
帝從之,乃立太學,征生徒。
而士大夫習尚老、莊,儒述終不振。
”《南史·儒林傳》:“洎魏正始以後,更尚玄虛,公卿士庶罕通經業。
”《廿四史劄記》:“是當時父兄師友之所講求,專推究老、莊以為口舌之助,五經中惟崇易理,其他盡閣束也。
” [5]《文獻通考·舉士》:“李谔以選才失中,上書曰:‘自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技。
下之從上,有同影響,遂成風俗。
江左齊、梁,其弊彌甚,代俗以此相高,朝廷據此擢士,利祿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笃。
于是闾裡童昏,貴遊總丱,未窺六甲,先制五言,捐本逐末,流遍華壤。
” [6]《魏略》:“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掃除大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學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考課。
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
” [7]《通典》:“魏文帝時,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
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别人物,定其高下。
”(餘均見杜佑氏按語) 《廿四史劄記》:“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邑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
此陳群所建白也。
” [8]《文獻通考·選舉·任子》:“馬氏曰:自魏、晉以來,始以九品中正為取人之法,而九品所取,大概多以世家為主,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故自魏、晉以來,仕者多世族。
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
如南之王謝、北之崔盧,雖朝代推移,鼎遷物改,猶印然以門第自負。
” [9]《隋書·百官志》:“梁國學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
太學博士八人,天監四年置五經博士各一人。
舊國子學生限以貴賤,帝欲招來後進,五館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
”(餘均見《南史·儒林傳》及《梁書·儒林傳》) [10]《廿四史劄記·南朝經學》:“其時自北來者崔君恩、宋懷方、戚衮外,尚有孫祥、蔣顯等,并講學,而音辭鄙拙,惟盧廣言論清雅,不類北人。
是可見梁武之世,不特江左諸儒崇習經學,而北人之深于經者亦聞風而來,此南朝經學之極盛也。
” [11]《北史·儒林傳》:“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
州舉茂異,郡學孝廉,封揚王庭,每年愈衆。
”(見《北史·儒林傳》甚多,不詳錄。
)
而諸博士率皆粗疏,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
冬去春來,歲歲如是。
”《魏志·劉馥傳》:“上疏曰:‘自黃初以來,崇立太學廿餘年,而寡有成者。
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夫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
’”《宋書·禮志》:“東晉孝武太元元年,尚書謝石疏曰:‘大晉受命,值世多阻,雖文化日隆,而王道未備。
庠、序之業或廢或興,遂令陶鑄阙日用之功,民性靡素絲之益。
’國子祭酒殷茂言之曰:‘自大晉中興,肇基江左,崇明學校,修建庠、序,公卿子弟并入國學。
尋緻多故,訓業不終,陛下以聖德玄一,恩隆前美,興複儒肆,佥與後生。
自學建彌年,而功無可名,憚業避役,就存者無幾。
或假托親疾,真僞難知,聲實渾亂,莫此之甚。
’” [2]《文獻通考》:“戴邈上言,喪亂以來,庠序隳廢。
馬端臨曰:‘自永嘉之亂,庠序無聞。
及堅之僭,頗留心儒學。
’” [3]《宋書·禮志》:“晉穆帝永和中,征西将軍庾亮在武昌開置學官。
” [4]《文獻通考》:“成帝鹹康三年,國子祭酒袁懷、太常馮懷以江左漫安,請興學校。
帝從之,乃立太學,征生徒。
而士大夫習尚老、莊,儒述終不振。
”《南史·儒林傳》:“洎魏正始以後,更尚玄虛,公卿士庶罕通經業。
”《廿四史劄記》:“是當時父兄師友之所講求,專推究老、莊以為口舌之助,五經中惟崇易理,其他盡閣束也。
” [5]《文獻通考·舉士》:“李谔以選才失中,上書曰:‘自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技。
下之從上,有同影響,遂成風俗。
江左齊、梁,其弊彌甚,代俗以此相高,朝廷據此擢士,利祿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笃。
于是闾裡童昏,貴遊總丱,未窺六甲,先制五言,捐本逐末,流遍華壤。
” [6]《魏略》:“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掃除大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學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考課。
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
” [7]《通典》:“魏文帝時,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
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别人物,定其高下。
”(餘均見杜佑氏按語) 《廿四史劄記》:“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邑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
此陳群所建白也。
” [8]《文獻通考·選舉·任子》:“馬氏曰:自魏、晉以來,始以九品中正為取人之法,而九品所取,大概多以世家為主,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故自魏、晉以來,仕者多世族。
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
如南之王謝、北之崔盧,雖朝代推移,鼎遷物改,猶印然以門第自負。
” [9]《隋書·百官志》:“梁國學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
太學博士八人,天監四年置五經博士各一人。
舊國子學生限以貴賤,帝欲招來後進,五館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
”(餘均見《南史·儒林傳》及《梁書·儒林傳》) [10]《廿四史劄記·南朝經學》:“其時自北來者崔君恩、宋懷方、戚衮外,尚有孫祥、蔣顯等,并講學,而音辭鄙拙,惟盧廣言論清雅,不類北人。
是可見梁武之世,不特江左諸儒崇習經學,而北人之深于經者亦聞風而來,此南朝經學之極盛也。
” [11]《北史·儒林傳》:“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
州舉茂異,郡學孝廉,封揚王庭,每年愈衆。
”(見《北史·儒林傳》甚多,不詳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