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7]人群進化,思想是一天複雜一天,古人自不及今人;但存心公直,似乎今人不如古人了。
魏晉六朝士氣雖然不振,然直道之風尚有一二可取的地方,故九品中正之法尚能取得真正的人才。
不過自開門第風氣以後,士庶的界限分得太嚴,司品題者多半是士族,因之被品題者也是以世家為主,流弊所趨,庶族雖有高才亦難登上選,此劉毅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歎。
[8]自此以後,拔取人才的方法,乃由科舉代之而興了。
第二節南北朝之教育 一南朝學校 梁武帝書法 南朝學校之不振興,與魏、晉同一情形。
我們考查史書,他們興建太學校有起色的,隻有兩個時代:一在宋文帝元嘉的時候,一在梁武帝天監的時候。
在元嘉時,京師開辦了四個大學,研究佛老學說的曰“玄學”,研究古今曆史的曰“史學”,研究詞章的曰“文學”,研究經術的曰“儒學”(見《通鑒》)。
中國曆代國立學校即以經術為課程,竟成定規,而此時對于佛老學術及曆史且正式設立大學,從事研究,面目獨辟,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贊美了。
但此時州郡學校的情形如何,殊難考查。
在天監時,于中央地方建立國學以外,開設五館,每館置五經博士,充當館長,而以五經教授一人總其成。
館内課程不外五經之術、六藝之文。
學生隻問程度,不限資格,果具才能,雖寒門子弟皆有入館求學的機會。
生徒入館求學,由館供給膳宿。
館中亦有定期考試,倘能射策通明經術的,即可委派一種官職。
五館既不限資格,又不限名額,所以四方學子負笈求學的非常踴躍,每館養士率皆多至數百。
武帝要算帝王中最有學識的一個人,自建國學、開五館以後,嘗仿照三代視學之禮,親往省視,一則祭奠先師,一則獎賞勤勞。
并且分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立學。
[9]自武帝這樣一提倡,不僅學校發達為南渡諸朝之冠,即講誦經學的風氣也是盛極一時,北方學者聞風而來的亦複不少。
[10]可惜晚年迷于佛教,置其他經術于不顧,而學校由此漸衰,迨侯景亂後遂無形停閉了。
二北朝學校 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學校較南朝發達:一則由于國君的提倡,一則由于時局比較的安定。
蓋南朝合共一百七十年(自西曆420至588年),更姓四次,太平日少,喪亂日子多。
北朝自道武帝開國,到東西分裂之初,統一中國北部将近一百五十年(自西曆386至534年),所以他們對于教育事業比較容易建設。
當道武帝初定中原的時候,即提倡經學,在首都平城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充當教授,學生由千人至三千人,這是北魏太學的創始。
太武帝接着起來,又于城東建立太學一所,令天下州郡選派才學之士,進京求學。
北京多年受着胡馬的踐踏,經術荒蕪之餘,經他們這樣一提倡,“于是人多砥尚儒術,轉興獻文”(見《北史·儒林傳》)。
到獻文帝時,乃規定州郡學校的制度,遍開鄉學,每郡設鄉學一所,每所有正教、有助教,多少不等,而正教以博士充當。
凡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凡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凡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凡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孝文帝尤慕華風,遷都洛陽以後,事事模仿漢人所為,變胡服而衣華裝,斷胡語而從正音,一切禮儀制度無一不效法漢人。
至于“開設大學,講論經術”,尤為漢族文化的特色,他對于此特色的文化極力提倡,自然不在話下。
所以在洛陽除了設立國子太學以外,又于四門設立四門小學。
自此以後,北方承平将近八十年,不僅國學、鄉學比較南學完備,即私人講學之風也是盛極一時。
[11]這個時候,正當南朝梁武帝提倡學校的時候,介于五、六兩世紀之間,我們若是統觀六朝的四百年教育,要算這個朝代為最發達。
但自孝昌以後,北魏領土東西分裂,四方學校殘毀殆盡,北齊高氏與北周宇文氏雖稍稍修複,然亦不過具文,不足觀了(本文均見《魏書》及《北史·儒林傳》)。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文獻通考》的《舉官》、《舉士》 (2)《五禮通考》的《學禮》 (3)《宋書》的《禮志》 (4
魏晉六朝士氣雖然不振,然直道之風尚有一二可取的地方,故九品中正之法尚能取得真正的人才。
不過自開門第風氣以後,士庶的界限分得太嚴,司品題者多半是士族,因之被品題者也是以世家為主,流弊所趨,庶族雖有高才亦難登上選,此劉毅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歎。
[8]自此以後,拔取人才的方法,乃由科舉代之而興了。
第二節南北朝之教育 一南朝學校 梁武帝書法 南朝學校之不振興,與魏、晉同一情形。
我們考查史書,他們興建太學校有起色的,隻有兩個時代:一在宋文帝元嘉的時候,一在梁武帝天監的時候。
在元嘉時,京師開辦了四個大學,研究佛老學說的曰“玄學”,研究古今曆史的曰“史學”,研究詞章的曰“文學”,研究經術的曰“儒學”(見《通鑒》)。
中國曆代國立學校即以經術為課程,竟成定規,而此時對于佛老學術及曆史且正式設立大學,從事研究,面目獨辟,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贊美了。
但此時州郡學校的情形如何,殊難考查。
在天監時,于中央地方建立國學以外,開設五館,每館置五經博士,充當館長,而以五經教授一人總其成。
館内課程不外五經之術、六藝之文。
學生隻問程度,不限資格,果具才能,雖寒門子弟皆有入館求學的機會。
生徒入館求學,由館供給膳宿。
館中亦有定期考試,倘能射策通明經術的,即可委派一種官職。
五館既不限資格,又不限名額,所以四方學子負笈求學的非常踴躍,每館養士率皆多至數百。
武帝要算帝王中最有學識的一個人,自建國學、開五館以後,嘗仿照三代視學之禮,親往省視,一則祭奠先師,一則獎賞勤勞。
并且分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立學。
[9]自武帝這樣一提倡,不僅學校發達為南渡諸朝之冠,即講誦經學的風氣也是盛極一時,北方學者聞風而來的亦複不少。
[10]可惜晚年迷于佛教,置其他經術于不顧,而學校由此漸衰,迨侯景亂後遂無形停閉了。
二北朝學校 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學校較南朝發達:一則由于國君的提倡,一則由于時局比較的安定。
蓋南朝合共一百七十年(自西曆420至588年),更姓四次,太平日少,喪亂日子多。
北朝自道武帝開國,到東西分裂之初,統一中國北部将近一百五十年(自西曆386至534年),所以他們對于教育事業比較容易建設。
當道武帝初定中原的時候,即提倡經學,在首都平城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充當教授,學生由千人至三千人,這是北魏太學的創始。
太武帝接着起來,又于城東建立太學一所,令天下州郡選派才學之士,進京求學。
北京多年受着胡馬的踐踏,經術荒蕪之餘,經他們這樣一提倡,“于是人多砥尚儒術,轉興獻文”(見《北史·儒林傳》)。
到獻文帝時,乃規定州郡學校的制度,遍開鄉學,每郡設鄉學一所,每所有正教、有助教,多少不等,而正教以博士充當。
凡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凡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凡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凡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
孝文帝尤慕華風,遷都洛陽以後,事事模仿漢人所為,變胡服而衣華裝,斷胡語而從正音,一切禮儀制度無一不效法漢人。
至于“開設大學,講論經術”,尤為漢族文化的特色,他對于此特色的文化極力提倡,自然不在話下。
所以在洛陽除了設立國子太學以外,又于四門設立四門小學。
自此以後,北方承平将近八十年,不僅國學、鄉學比較南學完備,即私人講學之風也是盛極一時。
[11]這個時候,正當南朝梁武帝提倡學校的時候,介于五、六兩世紀之間,我們若是統觀六朝的四百年教育,要算這個朝代為最發達。
但自孝昌以後,北魏領土東西分裂,四方學校殘毀殆盡,北齊高氏與北周宇文氏雖稍稍修複,然亦不過具文,不足觀了(本文均見《魏書》及《北史·儒林傳》)。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文獻通考》的《舉官》、《舉士》 (2)《五禮通考》的《學禮》 (3)《宋書》的《禮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