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魏晉之教育
一學校
曹丕
從曹丕篡漢,到東晉滅亡,将近二百年(西曆220-402年)。
在這二百年的時期裡頭,學校教育雖不能說是完全停止,也可以說是在若有若無的狀況之中。
我們先拿中央的大學來說吧:在魏文帝黃初時,本有明令興建太學,制定五經課試的方法,并布告所轄的州郡,令有志求學的士子鹹來入學,非不堂哉皇也。
但一考其實,太學盡管開設,學生也上千人,而内容腐敗,有名無實,所謂太學不過掩人耳目的一種裝飾品。
[1]東吳隻有學官而無學校,西蜀則國小民貧,年年用兵,更談不到學校的設置。
以上三國時代的大學情形是大概如此。
晉武帝統一全國以後,承曹魏太學的舊物,稍加擴充,故内中諸生曾一度增盛,也到了七千餘人,雖然品類不齊。
但自懷、愍被擄,中原雲擾,太學于是無形的停閉了。
[2]東晉建國江左,中州士大夫不堪胡馬之蹂躏,紛紛南徙避亂,這一班知識分子懷着中原舊有的文物禮器以俱來,于是江左也修建太學。
但君權薄弱,内亂屢起,學校受政潮影響,因此時興時廢,毫無成效可言。
以上兩晉時代的大學情形是大概如此。
至于地方教育,則更無可觀了。
曹魏與西晉立國短促,州郡學校大學在平靖時則開設,在變亂時則停閉。
東晉年代較長,中央雖屢經政變,而大權在地方,地方教育往往由封疆大吏私自提倡,[3]所以全國頗不一緻,也沒有統一或長久的計劃。
總之這個時期的學校,可以拿“若有若無,時興時廢”八個字形容了。
魏士大夫圖 當時階級觀念甚深,所謂品類不齊有二說:一士族與庶族,二真正學子與假冒讀書者。
我們考究其原因,除了政變以外,還有三種:(一)在當時長期的變亂中,政局沒有充分的安定,政府不過以設立學校為裝飾門面的工具,所聘教師率多粗疏,辦理自不良善。
而地方多亂,太學學生多半為避亂或免役而來,目的本不在研求學問,他們亦不複安心讀書,所以往往冬來春去,而學業則陷于有名無實。
(二)學校課程不外乎五經之術、六藝之文,這都是儒家的行業。
但當時學風已布滿了老、莊的空氣,士大夫既以究習老、莊為時髦,雖政府如何提倡,效力亦屬無幾。
況政府中人并未具何種提倡的熱心。
[4](三)漢末以來,經學業已怠荒,讀書之業替代經學而起的為文學。
自曹魏父子以君主而擅文壇,海内從風,以緻南北朝至隋,此風不改。
士大夫既習于文學,故經學因此不複用力研求——除了少數積學之士以外。
[5]至于學校内容,大概仿照兩漢之舊,沒有什麼創作,更不必多叙了。
[6]不過此時有一件可注意的事情:晉武帝在太學之上另立一種國子學,專以教養五品以上的子弟,在他以為仿周禮國之貴遊子弟受教于師氏之意,而當時士庶階級濃厚的觀念就可從此處看出來。
二選舉 士子仕進的門路,魏晉六朝與兩漢無大差異:或由公府辟召,或由郡國薦舉,或由地方長官的僚屬遞次上升,或由世族子弟承繼先人的地位(見《文獻通考·舉士》馬氏按)。
但此時所與兩漢不同的,則另有一種選舉方法,名曰“九品中正”。
兩漢除了貴胄子弟承繼一門以外,其他三門多半根據于鄉裡的毀譽——大多數人的輿論——以定選舉的标準,而九品中正之法則殊有不同。
此法創始于陳群。
陳氏是魏文帝時的尚書,他以為舊日選舉法毛病甚多,不能取得真正的人才,乃創立九品官人的制度以替代之。
把社會人才分做九等,每州每郡專派一人當選舉之任,按照品第以為升降。
若是品學兼優的人則逐漸上升,或以五升四,或以六升五。
若是道義虧缺的人,則遞次下降,或自五退六,或自六退七。
執掌選舉者關系于一鄉一邑之人的榮辱,升降責任何等重大,倘此沒有公平正直的修養,必難勝任,取名“中正”,其意可知了。
凡郡邑設小中正一人,凡州邑設大中正一人。
小中正所品第的人才,上貢到大中正,由大中正審核送到中央之司徒,司徒再考核一道,然後發往尚書處錄用。
此項中正多半是本鄉人,曾經做過大官,德望俱高者,方能當選。
此法始于曹魏初年,經兩晉以至南北朝,差不多施行了四百年。
到隋開皇中葉,方始廢止。
在這二百年的時期裡頭,學校教育雖不能說是完全停止,也可以說是在若有若無的狀況之中。
我們先拿中央的大學來說吧:在魏文帝黃初時,本有明令興建太學,制定五經課試的方法,并布告所轄的州郡,令有志求學的士子鹹來入學,非不堂哉皇也。
但一考其實,太學盡管開設,學生也上千人,而内容腐敗,有名無實,所謂太學不過掩人耳目的一種裝飾品。
[1]東吳隻有學官而無學校,西蜀則國小民貧,年年用兵,更談不到學校的設置。
以上三國時代的大學情形是大概如此。
晉武帝統一全國以後,承曹魏太學的舊物,稍加擴充,故内中諸生曾一度增盛,也到了七千餘人,雖然品類不齊。
但自懷、愍被擄,中原雲擾,太學于是無形的停閉了。
[2]東晉建國江左,中州士大夫不堪胡馬之蹂躏,紛紛南徙避亂,這一班知識分子懷着中原舊有的文物禮器以俱來,于是江左也修建太學。
但君權薄弱,内亂屢起,學校受政潮影響,因此時興時廢,毫無成效可言。
以上兩晉時代的大學情形是大概如此。
至于地方教育,則更無可觀了。
曹魏與西晉立國短促,州郡學校大學在平靖時則開設,在變亂時則停閉。
東晉年代較長,中央雖屢經政變,而大權在地方,地方教育往往由封疆大吏私自提倡,[3]所以全國頗不一緻,也沒有統一或長久的計劃。
總之這個時期的學校,可以拿“若有若無,時興時廢”八個字形容了。
魏士大夫圖 當時階級觀念甚深,所謂品類不齊有二說:一士族與庶族,二真正學子與假冒讀書者。
我們考究其原因,除了政變以外,還有三種:(一)在當時長期的變亂中,政局沒有充分的安定,政府不過以設立學校為裝飾門面的工具,所聘教師率多粗疏,辦理自不良善。
而地方多亂,太學學生多半為避亂或免役而來,目的本不在研求學問,他們亦不複安心讀書,所以往往冬來春去,而學業則陷于有名無實。
(二)學校課程不外乎五經之術、六藝之文,這都是儒家的行業。
但當時學風已布滿了老、莊的空氣,士大夫既以究習老、莊為時髦,雖政府如何提倡,效力亦屬無幾。
況政府中人并未具何種提倡的熱心。
[4](三)漢末以來,經學業已怠荒,讀書之業替代經學而起的為文學。
自曹魏父子以君主而擅文壇,海内從風,以緻南北朝至隋,此風不改。
士大夫既習于文學,故經學因此不複用力研求——除了少數積學之士以外。
[5]至于學校内容,大概仿照兩漢之舊,沒有什麼創作,更不必多叙了。
[6]不過此時有一件可注意的事情:晉武帝在太學之上另立一種國子學,專以教養五品以上的子弟,在他以為仿周禮國之貴遊子弟受教于師氏之意,而當時士庶階級濃厚的觀念就可從此處看出來。
二選舉 士子仕進的門路,魏晉六朝與兩漢無大差異:或由公府辟召,或由郡國薦舉,或由地方長官的僚屬遞次上升,或由世族子弟承繼先人的地位(見《文獻通考·舉士》馬氏按)。
但此時所與兩漢不同的,則另有一種選舉方法,名曰“九品中正”。
兩漢除了貴胄子弟承繼一門以外,其他三門多半根據于鄉裡的毀譽——大多數人的輿論——以定選舉的标準,而九品中正之法則殊有不同。
此法創始于陳群。
陳氏是魏文帝時的尚書,他以為舊日選舉法毛病甚多,不能取得真正的人才,乃創立九品官人的制度以替代之。
把社會人才分做九等,每州每郡專派一人當選舉之任,按照品第以為升降。
若是品學兼優的人則逐漸上升,或以五升四,或以六升五。
若是道義虧缺的人,則遞次下降,或自五退六,或自六退七。
執掌選舉者關系于一鄉一邑之人的榮辱,升降責任何等重大,倘此沒有公平正直的修養,必難勝任,取名“中正”,其意可知了。
凡郡邑設小中正一人,凡州邑設大中正一人。
小中正所品第的人才,上貢到大中正,由大中正審核送到中央之司徒,司徒再考核一道,然後發往尚書處錄用。
此項中正多半是本鄉人,曾經做過大官,德望俱高者,方能當選。
此法始于曹魏初年,經兩晉以至南北朝,差不多施行了四百年。
到隋開皇中葉,方始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