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關燈
一老莊變為清談 嵇康像 兩漢承秦、楚兩火之後,一般儒家用全力搜集遺書,整理國政,做他們的學術統一工作。

    政府借此為獎勵,學者借此求功,各相習成風,于是考據之學成為兩漢四百年研究學問的唯一路徑。

    這種治學的方法固有其自身的價值,但師法專在承襲,考據過于瑣碎,結果隻有記誦而無思考,隻有保守而無創作。

    這種學問,在當時固屬适應環境的需要,上下相倡,演為學風。

    但自時代變遷以後,或工夫厭煩以後,必然起很大的變化,本期的老莊學派與佛家學派,就是對兩漢考據學派所起的幾種學派。

    儒家考據學因工夫過于機械,至東漢末葉已經維護不住了,大儒馬融之不遵禮法,太學諸生之不守章句,皆是考據學逐漸崩潰的明證。

    ——也是儒家勢力逐漸衰落的明證。

    [1]到了魏、晉,加上政治的殘暴,蠻族的蹂躏,及長期的内亂,一般人不但生活得不着安定,且于生命常有不測的危險,為苟全性命于亂世,隻有借老、莊學說為護符,此老莊學說所以在魏、晉演成一個時代的風氣。

    此時演習老、莊學說的人們,稱做清談家。

    他們的思想不與老、莊全合,介于老、莊兩派之間,而态度近于莊派,可說是一種專掉虛空玄理的名士派。

    此種清談風氣,始于魏文正始年間,開山老祖為何晏、王弼,至晉則以王衍、樂廣為代表,而阮籍、嵇康、王戎、裴楷諸人也是此中的重要人物。

    [2]也們喜為放言高論,平日所談說的全不關于實際生活,不關于國家痛癢,越是說得虛空巧妙,越發顯得他們漂亮,博得大衆的贊揚與羨慕,——當時謂之清談。

    [3]但他們的思想雖介于老、莊兩家之間,他們的态度則為紳士與官僚的混合,依然為封建社會的産物,而較封建貴族更其虛矜。

     山水玄趣圖 二佛學之輸入 魏、晉為老、莊思想流行的天下,南北朝則為佛家信徒獨步的世界。

    佛教流入中國,據舊史所載都說始于東漢中葉,當西曆紀元百年之頃。

    自此以後,西僧陸續東來,也有為中國人翻譯經典的。

    但他們的勢力究屬微薄,所譯全是小品,中國人也未曾感到享用上的必要,不過為極少數者為迷信與好奇兩種心理所趨使。

    自東漢末年以後,政局混亂,儒家學術獨占的世界漸次瓦解,國人始感到佛教的需要,而開始作輸入的運動。

    此種運動始于魏、晉之初,到南北朝而大盛,逼直延續至唐之中葉,前後相繼亘五百年。

    當這個時期,中西信徒對于佛教的灌輸運動、翻譯工作,極一時之狂熱。

    中國名僧冒險前赴西域或印度搜求的,共計一百多人,前後數十起。

    他們前往西土,或十餘年始歸,或二十年乃返,攜帶經典來國内弘布,成績卓然驚人。

    本期佛教中心地點,分長安、洛陽及建康三處。

    長安為往來西域的要沖,在姚秦、苻秦時代翻譯事業頗極一時之盛,著名西僧鸠摩羅什即此時代表人物。

    [4]洛陽為北朝的國都,建康為南朝國都。

    佛教在北朝除了因太武帝特好道教大受一次迫害外,佛經流通、信徒入教的更盛于前。

    [5]南朝人的性情更喜佛法,三百年間流行無阻,尤以梁武時為最發達。

    [6]第一次往西域搜求佛經的名僧有朱仕行,對于佛學開始做發明工作的名僧有衛道安,皆是本期佛學界上的偉大人物:而隋唐所有宗派大半也是在此時期成立的,可以想見其盛況了。

    自此以後,中國遂為佛教的消納地,佛教思想在此數百年間,涵煦長養于中國民族的腦海中,差不多成了第二天性。

     白馬寺 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是中國最早的佛寺,有“釋源”、“祖庭”之譽。

     《毛詩傳箋》書影 三儒學之分南北 這個時期,佛、道兩家雖氣焰萬丈,清談風氣雖時髦絕頂,但國人對于儒家經術的研究,并非完全消沉。

    其實北朝因鄭氏講學的流風,及政府熱心的提倡,學者家法相承,往往不絕,且有專門名家的。

    南朝經學雖不及北朝的發達,但在蕭齊之初,及梁武四十餘年間,儒學亦稱隆盛。

    [7]不過當時治經者,有南學、北學之分。

    北學所通行的,是鄭玄注的《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