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關燈
、《書經》、《禮L記》,毛公注的《詩經》,服虔注的《春秋》。

    南朝所通行的,是王弼注的《易經》,王肅僞作的《孔安國書經傳》。

    總之北學以鄭氏為宗,南學以王氏為歸;加以兩方民性不同,所以生了顯然的差異。

     本章參考書舉要 (1)《晉書》的《儒林傳》 (2)《北史》的《儒林列傳》 (3)《南史》的《儒林列傳》 (4)《魏書》的《釋老志》 (5)《隋書》的《經籍志》 (6)《晉略彙傳》 (7)《日知錄》的《世風》 (8)《廿二史劄記》的《清談》及《經學》 (9)《梁任公近著》第一集的《佛教之輸入》 *** [1]《後漢書·儒林傳》:“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

    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

    ” 《徐昉傳》:“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

    ” [2]《日知錄·世風》:“講明六藝,鄭、王為集漢之終;演說老、莊,王、何為開晉之始。

    ”《閻氏》曰:“清談之風,一盛于王、何,再盛于阮籍,三盛于王、樂,而晉亡矣。

    ”《晉略彙傳·清談》:“樂廣與戎從弟衍俱宅心世外,天下言風流者稱王、樂。

    ” 《廿四史劄記·六朝清談之習》:“清談起于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祖述老、莊,謂天地皆以無為本。

    向秀好老、莊之學,嘗注釋之,讀者超然心悟。

    郭象又從而廣之,儒墨之迹見鄙,道家之風遂盛。

    ……是當時父兄師友之所講求,專推究老、莊以為口舌之助。

    ……則隋時五經之外仍不棄老、莊,且又增佛義,晉人虛僞之習依然未改,且又甚焉。

    風氣所趨,積重難反,直至梁平陳之後始掃來之。

    ” [3]《晉書·儒林傳》:“有晉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視華競,祖述虛玄,擯阙裡之經典,習正始之餘論,指禮法為流俗,目縱誕以清高,遂使憲章弛廢,名教頹毀。

    ”《廿四史劄記·六朝清談之習》:“清談起于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祖述老、莊,謂天下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成者也。

    是時阮籍亦素有高名,口談浮虛,不遵禮法。

    籍嘗作《大人先生傳》,謂世之禮法君子,如虱之處揮。

    其後王衍、樂廣慕之,俱宅身世外,名重于時,天下官風流者以王、樂為首,後進莫不競為浮誕,遂成風俗。

    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蕩為辯而賤名檢,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仕進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

    ”《晉略彙傳》:“《清談總論》曰:魏文浮華,藻缋乃極,再變而老、莊之辯出焉。

    王、何謄口,務為高遠,因以簡功實隳職業,其初為清談,其放為任達。

    ” [4]《隋書·經籍志·佛經》:“姚苌弘始二年,鸠摩羅什至長安,大譯經論。

    道安所正與羅什所譯義如一,初無乖舛。

    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惟鸠摩羅什才德最優。

    ” [5]《魏書·釋老志》:“自魏有天下,至于禅讓,佛經流通,大集中國,凡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

    正光已後,天下多虞,工役尤甚,于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國之有佛法未之有也。

    略而計之,僧尼大衆二百萬矣,其寺三萬有餘。

    ” [6]《隋書·經籍志·佛經》:“梁武大崇佛法,于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

    ” [7]《廿二史劄記》:“六朝人雖以詞藻相尚,然北朝治經者尚多專門名家,蓋自漢末鄭康成以經學教授,門人著錄者萬人,流風所被,士皆以通經積學為業,而上之舉孝廉秀才亦多于其中取之。

    故雖經劉、石諸朝之亂,而士氣相承未盡變壞。

    ”又:“梁武之世,不特江左諸儒崇習經學,而北人之深于經者亦聞風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