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關燈
小
中
大
一混亂的政局
兩漢帝室統制中國将近四百年,接手一個長期的混亂局勢來了。這一個時期,包含三國、兩晉、南北朝,簡稱魏、晉六朝。魏、蜀、吳三國鼎峙了六十年,沒有一日無戰争。西晉滅蜀并吳,統一中原不到四十年,便受五胡的侵淩,把政府搬到江左,避亂以圖苟安。且在這三十多年中,内有南北穢亂朝綱,外有八王操戈同室,混亂情形較甚于三國時代。東晉偏安江左不過百年,而權奸之叛亂已是五起。自此以後,江南則四十年一革命,五十年一換朝;江北自五胡十六國擾亂以後,中間百餘年雖曾一度統一于元魏,稍稱小康,不久亦分東西。這種棼亂的政局,由三國到南北朝之末,竟延長了四百年之久,可謂中國曆史上混亂最長的一個時期。
漢獻帝像
當政局混亂的時候,多半是幹戈相尋的時候。有時是同族相殺,有時是異族相殺,有時是同姓相殺,有時是異性相殺;故生在魏、晉六朝的人民一方受政治的荼毒,同時又受戰争的殘害。我們把曆代的戶口冊子檢查一看:東漢盛時有人口五千三百二十餘萬,到三國時代銳減,僅有七百六十七萬人。晉武時稍增至一千六百十餘萬,至南北朝之末又減到一千一百餘萬。以此數目——南北朝之末的人口數——與隋文帝時比較,相差已是三倍。若以三國時的人口再與隋文時比較,相差竟到六倍之多。(隋文時有四六○一九五六人。)這個時期的人口之銳減,亦可以驚人了!縱令此時人口生殖率較前後各期都弱,但亦不緻弱到這步田地。蓋當戎馬相踏的時候,犬馬也不安甯,加以賦役煩苛,災疫流行,于是壯者應戰争以死,老弱因逃亡以盡,人口銳減乃是當然的結果。
二異族的内犯
這個時候,正是漢族勢力衰弱,北方諸族紛紛向内遷移的時期,中原之民因此更遭一層痛苦。漢族自蕃殖其種族于黃河腹地以後,經屢代的開發,凡政治組織能力及文化程度皆優于其四鄰各族;因此漢族自诩為文明民族,把其他全看着為野蠻民族。其他各族的文化程度本來遠不如漢,當西周末年尚為部落生活,東周以來,雖時時侵犯漢族,不久就被漢族的強大諸侯所征服了。自秦、漢以來,漢族的勢力一日強盛一日,不僅内部統一,且擴充帝國領土于四鄰不遺餘力,于是漢族之名震轹海外,俨然為東方主人翁。富強既久,生活日習于奢侈,體質亦因受了文雅教育漸趨于柔靡,種種弱點逐漸暴露。東漢末年,帝國政府失了統禦的能力,内部自相殘殺,更給他們——異族——以侵擾的機會。且北方野蠻民族也随着時代而進化,乘此時中國内亂、漢族衰弱的當兒,紛紛向内遷徙,蕃殖他們的子孫于中原——由黃河流域漸及于淮河流域,于是自江、淮以北全為他們所占領。這種野蠻民族,文化粗淺,性情犷悍;其殘暴與破壞的行為,自然到處橫施。漢族人素以華夏自居,今見中原文化之地室家所托,丘墓所在,突然遭受這種蹂躏,其心理上一定感受着非常的痛苦與悲憤。
曹魏父子,指漢末時期的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操曾任漢獻帝時丞相,獨攬國政;曹丕則建立曹魏王朝,是為魏文帝。
曹操
政治紛亂,戰争相尋,異族橫行,人口銳減,社會上一切生産事業無從進步,民族的精神思想方面自然難得有積極的表現。這種情形,魏、晉更甚于南北朝。在魏、晉時代,除了以上各種混亂情形外,更有政治的殘暴。東漢末年,由宦官專政所演成的黨锢之禍,已使知識分子見而寒心;曹魏父子當國,乃以猜忌禦群臣,以苛刻待士類,更使知識分子感覺“危行言慎”的痛苦。這個時候,民族精神思想方面更難得有積極的表現,此消極的出世的佛老學說所以盛行于一世了。
兩漢帝室統制中國将近四百年,接手一個長期的混亂局勢來了。這一個時期,包含三國、兩晉、南北朝,簡稱魏、晉六朝。魏、蜀、吳三國鼎峙了六十年,沒有一日無戰争。西晉滅蜀并吳,統一中原不到四十年,便受五胡的侵淩,把政府搬到江左,避亂以圖苟安。且在這三十多年中,内有南北穢亂朝綱,外有八王操戈同室,混亂情形較甚于三國時代。東晉偏安江左不過百年,而權奸之叛亂已是五起。自此以後,江南則四十年一革命,五十年一換朝;江北自五胡十六國擾亂以後,中間百餘年雖曾一度統一于元魏,稍稱小康,不久亦分東西。這種棼亂的政局,由三國到南北朝之末,竟延長了四百年之久,可謂中國曆史上混亂最長的一個時期。
漢獻帝像
當政局混亂的時候,多半是幹戈相尋的時候。有時是同族相殺,有時是異族相殺,有時是同姓相殺,有時是異性相殺;故生在魏、晉六朝的人民一方受政治的荼毒,同時又受戰争的殘害。我們把曆代的戶口冊子檢查一看:東漢盛時有人口五千三百二十餘萬,到三國時代銳減,僅有七百六十七萬人。晉武時稍增至一千六百十餘萬,至南北朝之末又減到一千一百餘萬。以此數目——南北朝之末的人口數——與隋文帝時比較,相差已是三倍。若以三國時的人口再與隋文時比較,相差竟到六倍之多。(隋文時有四六○一九五六人。)這個時期的人口之銳減,亦可以驚人了!縱令此時人口生殖率較前後各期都弱,但亦不緻弱到這步田地。蓋當戎馬相踏的時候,犬馬也不安甯,加以賦役煩苛,災疫流行,于是壯者應戰争以死,老弱因逃亡以盡,人口銳減乃是當然的結果。
二異族的内犯
這個時候,正是漢族勢力衰弱,北方諸族紛紛向内遷移的時期,中原之民因此更遭一層痛苦。漢族自蕃殖其種族于黃河腹地以後,經屢代的開發,凡政治組織能力及文化程度皆優于其四鄰各族;因此漢族自诩為文明民族,把其他全看着為野蠻民族。其他各族的文化程度本來遠不如漢,當西周末年尚為部落生活,東周以來,雖時時侵犯漢族,不久就被漢族的強大諸侯所征服了。自秦、漢以來,漢族的勢力一日強盛一日,不僅内部統一,且擴充帝國領土于四鄰不遺餘力,于是漢族之名震轹海外,俨然為東方主人翁。富強既久,生活日習于奢侈,體質亦因受了文雅教育漸趨于柔靡,種種弱點逐漸暴露。東漢末年,帝國政府失了統禦的能力,内部自相殘殺,更給他們——異族——以侵擾的機會。且北方野蠻民族也随着時代而進化,乘此時中國内亂、漢族衰弱的當兒,紛紛向内遷徙,蕃殖他們的子孫于中原——由黃河流域漸及于淮河流域,于是自江、淮以北全為他們所占領。這種野蠻民族,文化粗淺,性情犷悍;其殘暴與破壞的行為,自然到處橫施。漢族人素以華夏自居,今見中原文化之地室家所托,丘墓所在,突然遭受這種蹂躏,其心理上一定感受着非常的痛苦與悲憤。
曹魏父子,指漢末時期的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操曾任漢獻帝時丞相,獨攬國政;曹丕則建立曹魏王朝,是為魏文帝。
曹操
政治紛亂,戰争相尋,異族橫行,人口銳減,社會上一切生産事業無從進步,民族的精神思想方面自然難得有積極的表現。這種情形,魏、晉更甚于南北朝。在魏、晉時代,除了以上各種混亂情形外,更有政治的殘暴。東漢末年,由宦官專政所演成的黨锢之禍,已使知識分子見而寒心;曹魏父子當國,乃以猜忌禦群臣,以苛刻待士類,更使知識分子感覺“危行言慎”的痛苦。這個時候,民族精神思想方面更難得有積極的表現,此消極的出世的佛老學說所以盛行于一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