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班固說:
班固像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枝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蓋利祿之路使然也。
(《漢書·儒林傳贊》) 範嘩也說: 自光武中年以後,幹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笃焉。
其服儒衣、稱先王、遊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于邦域矣。
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裡之路,精廬暫建,赢糧動有千百。
其嗜名高義,開門授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
至有分争王庭,樹朋私裡,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
(《後漢書·儒林傳》) 由這兩段話,兩漢學者講學的風氣可以看出一個大概。
開始由國家提倡,迨後則自動講學起來了;開始行于學校,迨後則私人開門授徒遍于邦域了。
大師門徒之盛,動有千百,或不下萬人,此種講學風氣實較前代為發達,亦唯有在農村社會安定之下才能産生此種現象。
我們要想把所有講學大師一一錄在教育史中,殊覺有收不勝收之苦。
但他們生在圖書焚毀之後,其畢生精力專在整理古籍——緻力于考據訓诂之學,對于思想的發展和學理的研究成績較少。
教育家對于教育方面的理論多少應有幾分研究,所以在此四百年中,我們隻取了八人——前漢為賈誼、董仲舒及揚雄,後漢為王充、馬融、鄭玄及荀悅、徐幹。
在這八人當中,除馬、鄭二氏外,皆有相當理論的表現;而馬、鄭二氏的講學成績且遠出其餘六人之上,雖無理論,亦足以代表一代經生鴻儒。
在這些人當中,關于本性的研究,較前代進步。
如董仲舒的性未善論,揚雄的性善惡混論,王、荀二氏的性有三品說及荀氏的性情相應說,皆各有見解。
關于教育原理方面,有較平常的,也有較進步的。
如董氏之化民成性,揚氏之強學力行,是較平常的理論;如賈氏之提倡胎教,徐氏之知識重于德行,及他們之注意于習慣的養成,是較進步的理論。
至于徐氏的教授方法論,注重于兒童的個性和能力及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态,理論精透,不僅前所未有,即至今日猶有存在的價值。
第二節賈誼 一略傳 洛陽有賈生,名誼,是漢文帝時的一位秀才。
才氣縱橫,天資特異,十八歲就以文章聞名于郡中,對于諸子百家無不窺閱。
當二十多歲時,以河南郡守吳公的推薦,文帝授以博士,所發議論,悉合皇帝的意旨,深蒙賞識,一年之中,官階屢遷至大中大夫。
賈生于是再進一步,進以治國安邦的策略。
此時已有公卿的希望,不意為忌者攻擊,遂被排擠出京了。
初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兩次共計四年有餘——這是他的教育生活。
平生不脫文人習氣,愛哭泣,愛發牢騷,每因貶谪更覺抑郁不得志,終以此短命,死時隻有三十三歲。
賈誼像 二教育論 賈生在太傅期内,作了一部書名叫《新書》。
此書前半篇,是他的政治主張,後半篇是他的教育主張。
他的教育主張共計三點:第一點,說明保傅的職責;第二點,說明習慣的養成;第三點,說明胎教的重要。
為保傅的職責,在“聳善而抑惡,以革勸其心”;換一句話,即在輔導太子以聖人之德,使成為賢明的儲君。
教育在養成良好的習慣;此種習慣之養成,第一要從幼小時着手,第二要選擇優良的環境。
太子如從少時就日處在優良的環境中,所聞所見所行,自然入于正路;如環境不良,或培養過遲,縱教者善教,學者善學,亦難免不為惡習所轉移。
故他說: 故太子初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習與正人居之,不能不正也;猶生長楚,言不能不楚也。
故擇其所嗜,必先受素,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能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習與智長,故切而不愧;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新書·保傅》) 夫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欲不異。
及其長而成俗也,累數譯而不能相通行,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然也。
(同上) 習慣的養成固然越早越好,而從母親懷胎中就開始培養起來更好,故胎教尤為重要。
他說: 《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裡。
”故君子慎始。
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
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有其母。
……周妃後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處不倨,雖怒不詈,胎教之謂也。
(《新書·胎教》) 胎教即母教,母親能否施行胎教,不在有豐富的知識,實在于有賢淑的德行;具有賢淑德行的母親,則動靜語默,皆出于中和,合于法度,自能使胎兒感受正當的刺激,養成正當的習性,出世以後,則本質良善,容易教成好人,此胎教之所以重要。
第三節董仲舒(前160—?) 一生活小史 自孟子死後一百四十年,中國又出了一位所謂“正人君子”者,就是在教育史上很有關系的董江都。
董子名仲舒,生在河北廣川縣。
他是儒家的忠實同志,純正信徒。
當他幼小時代,專修《春秋公羊傳》,研究精深。
他一生的著作無非發揮《春秋》的義例,他一生的品格即有《春秋》義例上所陶鑄的模型,所以“進退容止,非禮不行”(見《漢書》本傳)。
學成以後,在景帝時,果然拜了博士之官。
武帝當國,需要人才,指令天下郡國選舉“賢良文學”,仲舒以對策取得第一,故在青年時代業已名震全國。
仲舒的性格極其廉直,遇事守正不阿,敢發谠論。
但他并非小心謹慎一流的人物,卻是才氣縱橫,氣宇闊大,我們看他在殿廷幾次對策所發表的言論,無非經國濟民之策,故與其稱他是一個學者,毋甯說他是一個政治家,并且是一個有主義的政治家,極講道德的政治家。
可惜武帝隻能承認和嘉獎他的議論是對的,竟沒有重用一次,給他一個機會大展經綸。
對策以後,即拜他為江都相,事奉易王。
當時諸侯恃着宗室的關系,多半驕恣不法,而膠西王自以皇兄之故,較一般驕恣更甚。
與董氏有仇怨的人們,其後又奏請調他相膠西王,借此陷害。
但仲舒本為一代名儒大師,他的聲名久已震于全國,到任以後,膠西王卻極表尊崇,待遇以賓師之禮。
仲舒抱有大志,既不得展于朝廷,在郡國又事兩驕王,使他人處此環境,未必不牢騷萬狀,可是董子還是本着他素來的修養,正身以作則,教令全國,兩王亦被感化,這也是他的成功之一。
到了晚年,自知直言招忌,恐終不免于禍患,于是絕念于政治生活,款擔回鄉,在家專門著書講學,以享暮年。
綜計董子一生講學共有兩個時期,一在青年,一在老年,其餘則全消磨于地方的政治生活了。
在講學期内,他的教授方法非常特别,由弟子之程度高的教授程度低的,再由低的教授更低的,直接聽講者隻有少數資格最久、程度最高的學生。
好似一種優生輔導的班級制教授法。
董仲舒上三策 二未善的性論 儒家本來都是以教育為手段化社會人類于至善的。
不懂性情為何物,就不能說明教育原理;不能說明教育原理,則教育方法無從設施,所以儒家對于本性的研究都較其他各家注意得多。
但有同屬于儒,而對于本性的見解亦各說不一。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兩人差不多完全矛盾;董子又與他們兩人所說不同。
董子說: 性者天資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無其質則王教不能化;無其王教,則質樸不能善。
(見《春秋繁露·實性篇》) 他是把性當着像一塊毫未雕鑿的原石:可以為善,而非善;可以為惡,而非惡。
董子這種見解,與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說很相近,故吾人取名曰“性未善論”。
他這種見解,是從“性”字的本身上解釋的。
他說:“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質謂之性,性者質也。
”(《深察名号篇》)性就是生,初生的自然之質謂之性。
自然之質說不上什麼善惡,這又采取了告子的“生之謂性”之說了。
再看他所引的幾個譬喻,更可以明了他的解釋。
董子第一個比方,是以禾喻性,以米喻善。
他說:由這兩個比方看來,性是天生的,善是人為的;性雖有善質,究未可謂善,必待人為的教育才能使它進于善。
所謂“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為之内也。
使天之所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之人事。
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深察名号篇》)。
善如米,性如禾。
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為善也。
(《實性篇》) 是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
(《深察名号篇》) 第二個是以繭與卵喻性,以雛與絲喻善。
他說: 民之性如繭如卵。
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缫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
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雛,而卵非雛也。
比類率然,有何疑焉。
(均見《深察名号篇》) 董子又以“民”字來解釋性。
他說:“民之号,取之瞑也。
使性而已善,則何故以民為号?”民即“萌而無識”之意,性即民,故性也是萌而無識。
民待王教而後有知識,性待教育而後進于善,所以他又拿出一個比方。
他說: 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覺而後見。
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
今萬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譬如瞑者待覺教之然後善。
當其未覺,可謂有質而不謂善,與目之瞑而覺,一概之比也。
(《深察名号篇》) 人之有性情,猶如天之有陰陽,故性情二者凡人之身所不能無的。
有時性與情相合為一,未動之情即是性,故性情二者皆屬于質。
情如天之陰,如政之刑,不能說是善的。
既性情二者同一為本質,假若謂性為已善,豈不與不善之情矛盾嗎?故就情之一詞亦可以證明性之質謂未善,而善全屬于教育之功。
孟子謂性為已善,是拿禽獸之性與人比較。
人類的行為固然較禽獸為良,若與聖人的行為比較則相差遠甚。
必要如聖人之所為,“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深察名号篇》)。
《春秋繁露》書影 因此董子把人類的本性分做三等:上等為聖人之性,下等為鬥筲之性,皆不可以性名,隻有中民之性才可以性名,中民在人類為最大多數,故中民之性就可以包括人類的全體。
鬥筲之性近于禽獸,自然說不上什麼善,而聖人之性又居于最少數。
中民之性隻有善質而未至于善,而中民又居最大多數,所以說“性未善”。
三化民成性的教育論 董子的政治思想本着春秋大一統之說,故其政治主張極力提
(《漢書·儒林傳贊》) 範嘩也說: 自光武中年以後,幹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笃焉。
其服儒衣、稱先王、遊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于邦域矣。
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裡之路,精廬暫建,赢糧動有千百。
其嗜名高義,開門授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
至有分争王庭,樹朋私裡,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
(《後漢書·儒林傳》) 由這兩段話,兩漢學者講學的風氣可以看出一個大概。
開始由國家提倡,迨後則自動講學起來了;開始行于學校,迨後則私人開門授徒遍于邦域了。
大師門徒之盛,動有千百,或不下萬人,此種講學風氣實較前代為發達,亦唯有在農村社會安定之下才能産生此種現象。
我們要想把所有講學大師一一錄在教育史中,殊覺有收不勝收之苦。
但他們生在圖書焚毀之後,其畢生精力專在整理古籍——緻力于考據訓诂之學,對于思想的發展和學理的研究成績較少。
教育家對于教育方面的理論多少應有幾分研究,所以在此四百年中,我們隻取了八人——前漢為賈誼、董仲舒及揚雄,後漢為王充、馬融、鄭玄及荀悅、徐幹。
在這八人當中,除馬、鄭二氏外,皆有相當理論的表現;而馬、鄭二氏的講學成績且遠出其餘六人之上,雖無理論,亦足以代表一代經生鴻儒。
在這些人當中,關于本性的研究,較前代進步。
如董仲舒的性未善論,揚雄的性善惡混論,王、荀二氏的性有三品說及荀氏的性情相應說,皆各有見解。
關于教育原理方面,有較平常的,也有較進步的。
如董氏之化民成性,揚氏之強學力行,是較平常的理論;如賈氏之提倡胎教,徐氏之知識重于德行,及他們之注意于習慣的養成,是較進步的理論。
至于徐氏的教授方法論,注重于兒童的個性和能力及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态,理論精透,不僅前所未有,即至今日猶有存在的價值。
第二節賈誼 一略傳 洛陽有賈生,名誼,是漢文帝時的一位秀才。
才氣縱橫,天資特異,十八歲就以文章聞名于郡中,對于諸子百家無不窺閱。
當二十多歲時,以河南郡守吳公的推薦,文帝授以博士,所發議論,悉合皇帝的意旨,深蒙賞識,一年之中,官階屢遷至大中大夫。
賈生于是再進一步,進以治國安邦的策略。
此時已有公卿的希望,不意為忌者攻擊,遂被排擠出京了。
初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兩次共計四年有餘——這是他的教育生活。
平生不脫文人習氣,愛哭泣,愛發牢騷,每因貶谪更覺抑郁不得志,終以此短命,死時隻有三十三歲。
賈誼像 二教育論 賈生在太傅期内,作了一部書名叫《新書》。
此書前半篇,是他的政治主張,後半篇是他的教育主張。
他的教育主張共計三點:第一點,說明保傅的職責;第二點,說明習慣的養成;第三點,說明胎教的重要。
為保傅的職責,在“聳善而抑惡,以革勸其心”;換一句話,即在輔導太子以聖人之德,使成為賢明的儲君。
教育在養成良好的習慣;此種習慣之養成,第一要從幼小時着手,第二要選擇優良的環境。
太子如從少時就日處在優良的環境中,所聞所見所行,自然入于正路;如環境不良,或培養過遲,縱教者善教,學者善學,亦難免不為惡習所轉移。
故他說: 故太子初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習與正人居之,不能不正也;猶生長楚,言不能不楚也。
故擇其所嗜,必先受素,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能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習與智長,故切而不愧;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新書·保傅》) 夫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欲不異。
及其長而成俗也,累數譯而不能相通行,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然也。
(同上) 習慣的養成固然越早越好,而從母親懷胎中就開始培養起來更好,故胎教尤為重要。
他說: 《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裡。
”故君子慎始。
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
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有其母。
……周妃後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處不倨,雖怒不詈,胎教之謂也。
(《新書·胎教》) 胎教即母教,母親能否施行胎教,不在有豐富的知識,實在于有賢淑的德行;具有賢淑德行的母親,則動靜語默,皆出于中和,合于法度,自能使胎兒感受正當的刺激,養成正當的習性,出世以後,則本質良善,容易教成好人,此胎教之所以重要。
第三節董仲舒(前160—?) 一生活小史 自孟子死後一百四十年,中國又出了一位所謂“正人君子”者,就是在教育史上很有關系的董江都。
董子名仲舒,生在河北廣川縣。
他是儒家的忠實同志,純正信徒。
當他幼小時代,專修《春秋公羊傳》,研究精深。
他一生的著作無非發揮《春秋》的義例,他一生的品格即有《春秋》義例上所陶鑄的模型,所以“進退容止,非禮不行”(見《漢書》本傳)。
學成以後,在景帝時,果然拜了博士之官。
武帝當國,需要人才,指令天下郡國選舉“賢良文學”,仲舒以對策取得第一,故在青年時代業已名震全國。
仲舒的性格極其廉直,遇事守正不阿,敢發谠論。
但他并非小心謹慎一流的人物,卻是才氣縱橫,氣宇闊大,我們看他在殿廷幾次對策所發表的言論,無非經國濟民之策,故與其稱他是一個學者,毋甯說他是一個政治家,并且是一個有主義的政治家,極講道德的政治家。
可惜武帝隻能承認和嘉獎他的議論是對的,竟沒有重用一次,給他一個機會大展經綸。
對策以後,即拜他為江都相,事奉易王。
當時諸侯恃着宗室的關系,多半驕恣不法,而膠西王自以皇兄之故,較一般驕恣更甚。
與董氏有仇怨的人們,其後又奏請調他相膠西王,借此陷害。
但仲舒本為一代名儒大師,他的聲名久已震于全國,到任以後,膠西王卻極表尊崇,待遇以賓師之禮。
仲舒抱有大志,既不得展于朝廷,在郡國又事兩驕王,使他人處此環境,未必不牢騷萬狀,可是董子還是本着他素來的修養,正身以作則,教令全國,兩王亦被感化,這也是他的成功之一。
到了晚年,自知直言招忌,恐終不免于禍患,于是絕念于政治生活,款擔回鄉,在家專門著書講學,以享暮年。
綜計董子一生講學共有兩個時期,一在青年,一在老年,其餘則全消磨于地方的政治生活了。
在講學期内,他的教授方法非常特别,由弟子之程度高的教授程度低的,再由低的教授更低的,直接聽講者隻有少數資格最久、程度最高的學生。
好似一種優生輔導的班級制教授法。
董仲舒上三策 二未善的性論 儒家本來都是以教育為手段化社會人類于至善的。
不懂性情為何物,就不能說明教育原理;不能說明教育原理,則教育方法無從設施,所以儒家對于本性的研究都較其他各家注意得多。
但有同屬于儒,而對于本性的見解亦各說不一。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兩人差不多完全矛盾;董子又與他們兩人所說不同。
董子說: 性者天資之樸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無其質則王教不能化;無其王教,則質樸不能善。
(見《春秋繁露·實性篇》) 他是把性當着像一塊毫未雕鑿的原石:可以為善,而非善;可以為惡,而非惡。
董子這種見解,與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說很相近,故吾人取名曰“性未善論”。
他這種見解,是從“性”字的本身上解釋的。
他說:“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質謂之性,性者質也。
”(《深察名号篇》)性就是生,初生的自然之質謂之性。
自然之質說不上什麼善惡,這又采取了告子的“生之謂性”之說了。
再看他所引的幾個譬喻,更可以明了他的解釋。
董子第一個比方,是以禾喻性,以米喻善。
他說:由這兩個比方看來,性是天生的,善是人為的;性雖有善質,究未可謂善,必待人為的教育才能使它進于善。
所謂“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為之内也。
使天之所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之人事。
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深察名号篇》)。
善如米,性如禾。
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為善也。
(《實性篇》) 是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
(《深察名号篇》) 第二個是以繭與卵喻性,以雛與絲喻善。
他說: 民之性如繭如卵。
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缫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
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雛,而卵非雛也。
比類率然,有何疑焉。
(均見《深察名号篇》) 董子又以“民”字來解釋性。
他說:“民之号,取之瞑也。
使性而已善,則何故以民為号?”民即“萌而無識”之意,性即民,故性也是萌而無識。
民待王教而後有知識,性待教育而後進于善,所以他又拿出一個比方。
他說: 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覺而後見。
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
今萬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譬如瞑者待覺教之然後善。
當其未覺,可謂有質而不謂善,與目之瞑而覺,一概之比也。
(《深察名号篇》) 人之有性情,猶如天之有陰陽,故性情二者凡人之身所不能無的。
有時性與情相合為一,未動之情即是性,故性情二者皆屬于質。
情如天之陰,如政之刑,不能說是善的。
既性情二者同一為本質,假若謂性為已善,豈不與不善之情矛盾嗎?故就情之一詞亦可以證明性之質謂未善,而善全屬于教育之功。
孟子謂性為已善,是拿禽獸之性與人比較。
人類的行為固然較禽獸為良,若與聖人的行為比較則相差遠甚。
必要如聖人之所為,“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深察名号篇》)。
《春秋繁露》書影 因此董子把人類的本性分做三等:上等為聖人之性,下等為鬥筲之性,皆不可以性名,隻有中民之性才可以性名,中民在人類為最大多數,故中民之性就可以包括人類的全體。
鬥筲之性近于禽獸,自然說不上什麼善,而聖人之性又居于最少數。
中民之性隻有善質而未至于善,而中民又居最大多數,所以說“性未善”。
三化民成性的教育論 董子的政治思想本着春秋大一統之說,故其政治主張極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