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嚴格說來,自漢代以前,中國實沒有可靠的教育制度。
在上古時代,學者雖有傳說,我們認為是臆造的。
在周朝時代,史官雖有記載,我們認為是附會的。
漢代的教育制度雖比較可靠,但有系統的規定還在中葉以後。
當武帝時,所興學校隻是草創,尚無系統可言。
迨至平帝元始三年,始制定中央與地方的學制系統——元始三年,即西曆紀元後三年,上距開國之初已二百多年了。
當時分學校為五級:在中央隻有太學這一級;在地方分學、校、庠、序四級;——由郡國縣邑舉辦的稱學和校,由鄉聚舉辦的稱庠和序。
太學屬于大學性質,學、校屬于中學性質,庠、序似屬于小學性質。
其實這種等級,并不十分顯明,且沒有中小學正式的名稱。
學、校、庠、序四級,沒有連屬的關系,對于中央之太學也不相統屬,不過由學與校出身的學生才有升入中央太學求學的資格。
以上所說,全為直系的學校,此外還有兩種旁系的:一曰宮邸學,是政府專門為皇室及貴胄子弟創辦的;二曰鴻都門學,是由帝王一二人的意旨臨時舉辦的。
漢代國家教育雖較前代發達,而私人講學的風氣尤極一時之盛,兒童和青年教育多半附托在私塾裡頭。
私塾似乎也有兩級,而低級特稱“書館”。
①私塾的勢力有時淩駕官立學校之上,而地方政府設立的學校,時興時廢,若有若無,反不足輕重了。
關于教育行政機關,也不完備。
在中央的教育長官稱太常,卻不是專管教育的;地方更無專官,所有學校大概由各級地方行政長官兼轄。
我們把此時期的教育系統用下頁圖表示。
第六圖兩漢學制系統圖 漢代既以儒術統制天下,興起學校,其教育宗旨當然可以統一——此時國家教育宗旨即儒家的教育主張。
儒家本屬于士大夫階級,以政治為活動的本位。
他們的政治主張不外“正名定分”,與漢代帝王的自私自尊心理很相吻合,因此結合而造成兩漢的官僚政治。
所以他們的教育宗旨即在“尊王明倫”,其目的則在造成治術人才,這一班治術人才即善能尊王明倫的士大夫階級之繼承者。
宗旨既定,教材亦随之而定。
當時所用的教材,不外儒家的經典——六經及孔子的言論。
[1]雖然他們的經典有古、今的派别,而公私學校奉此類為神聖的教科書則毫無庸疑,不過今文家奉今文經典,古文家奉古文經典就是了。
若以教育階段區分,蒙童教育隻授小學諸書,公立小學授以《孝經》、《論語》,中等學校專讀一經,到了大學則六經全授。
第二節太學 一太學之起源 漢代太學,在武帝時始,由董仲舒提議創設。
當初隻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時增加一倍,宣帝時增加二倍,至元帝時才增到一千人,成帝時再增加三倍——已到三千人了。
東漢初年,學額無從考查,但以光武熱心提倡,學者雲集京師,諸生橫巷,比較西漢發達可以斷言。
至于學生最盛時代,當以質、桓二帝之際為第一——當時學生已達三萬餘人。
西漢建都長安,太學亦設立在長安。
校址在城外西北,相距約七裡。
她的房台多少殊不可考,但據《三輔皇圖》上說,内中并有市和獄,市猶現今販賣部,獄猶現今裁判所,可想見其規模當亦不小。
[2]王莽是一個複古大家,對于明堂、辟雍、太學一類的古制度,尤喜誇張;所以到他秉政的時候,把太學特别擴充,增加數十倍。
[3]東漢建都洛陽,太學即遷設在洛陽。
校址在南門外,距宮約有八裡。
在光武初年,即設有内外講堂,長十丈,寬三丈,門前并有石經四部。
[4]日久頹廢,黉舍變為園蔬。
到順帝時,用翟輔的建議,才加修一次,把房舍更為開拓。
此時所構造,共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其規模比較前代自然大多了。
[5] 漢代儒生弟子、車騎畫像石 太常秦本稱奉常,此不過易一字之名耳,其職務仍舊。
二教授與學生 兩漢大學教授通稱“博士”,取其博學多能的意思。
博士本是秦朝的一個官名,他們的職務是主管經史百家。
充任這個職務的人們,對于經史百家須當徹的通曉,然後可以備皇帝的顧問及學者的就正,所以稱做博士。
[6]漢朝的官制多半模仿秦朝,而太常博士等官也相因未改。
當時太學裡頭的教材不外“孔子之術,六藝之文”,而對于這一類的學術最有研究的自然要算博士了;所以他們的教師,與其從傍采訪,莫如以當時典掌經史百家的博士就近兼充。
博士既以政府官吏的資格兼充太學的教授,他們的學識與責任較前更大,不僅以熟習經史百家為能事,此外還要“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方配充當。
[7]博士舉用之法,西漢隻用薦舉,東漢還須經過一番考試,故當時所有博士,皆一世經師碩儒,他們在世會上能占極尊崇的地位,而學者對于他們的崇拜和服從,也如子弟之于父兄。
[8] 太學教授既以博士充當,故受教的學生稱做“博士弟子”,或簡稱“弟子”。
[9]東漢時,常稱“諸生”,或稱“太學生”。
[10]他們入學的資格和年齡,均沒有特别規定,我們不敢強為臆斷。
不過根據《史記》及《漢書·儒林傳》的記載,西漢太學生入學的資格似乎分為兩種:一由太常于京師地方直接挑選,凡年在十八歲以上、儀狀端正的學生,均有被選入學的資格;一由郡國縣邑于各該轄選送,他們被選的資格,要“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
東漢入學的資格更無可考,但入學的學生,西漢平民子弟較多,東漢貴族子弟較多。
[11]漢朝的大學好像現代研究院制似的,修學無一定的期限。
西漢武帝雖定一年一考,及格予以官職,與現今畢業試驗仿佛相同,但有了官職還可以留在大學繼續研究,并非修滿一年考試及格以後,即令他們與學校脫離關系。
東漢兩年一考,及了格委派以某種官職,不及格仍舊留校。
過了二年再考,及了格委派以某種官職,不能及格又留校。
從前得了官職的畢業生,滿二年後另有試驗,試驗及格更委以較大的官職;故他們雖然一方做官,一方仍當學生。
[12]但有因天資過劣,或根底較淺,而屢試不中,以緻屢次留校的人亦複不少,故太學裡頭住往有“結童入學,白首空歸”的失敗老學生。
[13]我們若是閉着眼睛一想象:當時在校學生年齡真不整齊!六十多歲的白發老頭子,穿着布衣,且與十三四歲的黃口小兒,
在上古時代,學者雖有傳說,我們認為是臆造的。
在周朝時代,史官雖有記載,我們認為是附會的。
漢代的教育制度雖比較可靠,但有系統的規定還在中葉以後。
當武帝時,所興學校隻是草創,尚無系統可言。
迨至平帝元始三年,始制定中央與地方的學制系統——元始三年,即西曆紀元後三年,上距開國之初已二百多年了。
當時分學校為五級:在中央隻有太學這一級;在地方分學、校、庠、序四級;——由郡國縣邑舉辦的稱學和校,由鄉聚舉辦的稱庠和序。
太學屬于大學性質,學、校屬于中學性質,庠、序似屬于小學性質。
其實這種等級,并不十分顯明,且沒有中小學正式的名稱。
學、校、庠、序四級,沒有連屬的關系,對于中央之太學也不相統屬,不過由學與校出身的學生才有升入中央太學求學的資格。
以上所說,全為直系的學校,此外還有兩種旁系的:一曰宮邸學,是政府專門為皇室及貴胄子弟創辦的;二曰鴻都門學,是由帝王一二人的意旨臨時舉辦的。
漢代國家教育雖較前代發達,而私人講學的風氣尤極一時之盛,兒童和青年教育多半附托在私塾裡頭。
私塾似乎也有兩級,而低級特稱“書館”。
①私塾的勢力有時淩駕官立學校之上,而地方政府設立的學校,時興時廢,若有若無,反不足輕重了。
關于教育行政機關,也不完備。
在中央的教育長官稱太常,卻不是專管教育的;地方更無專官,所有學校大概由各級地方行政長官兼轄。
我們把此時期的教育系統用下頁圖表示。
第六圖兩漢學制系統圖 漢代既以儒術統制天下,興起學校,其教育宗旨當然可以統一——此時國家教育宗旨即儒家的教育主張。
儒家本屬于士大夫階級,以政治為活動的本位。
他們的政治主張不外“正名定分”,與漢代帝王的自私自尊心理很相吻合,因此結合而造成兩漢的官僚政治。
所以他們的教育宗旨即在“尊王明倫”,其目的則在造成治術人才,這一班治術人才即善能尊王明倫的士大夫階級之繼承者。
宗旨既定,教材亦随之而定。
當時所用的教材,不外儒家的經典——六經及孔子的言論。
[1]雖然他們的經典有古、今的派别,而公私學校奉此類為神聖的教科書則毫無庸疑,不過今文家奉今文經典,古文家奉古文經典就是了。
若以教育階段區分,蒙童教育隻授小學諸書,公立小學授以《孝經》、《論語》,中等學校專讀一經,到了大學則六經全授。
第二節太學 一太學之起源 漢代太學,在武帝時始,由董仲舒提議創設。
當初隻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時增加一倍,宣帝時增加二倍,至元帝時才增到一千人,成帝時再增加三倍——已到三千人了。
東漢初年,學額無從考查,但以光武熱心提倡,學者雲集京師,諸生橫巷,比較西漢發達可以斷言。
至于學生最盛時代,當以質、桓二帝之際為第一——當時學生已達三萬餘人。
西漢建都長安,太學亦設立在長安。
校址在城外西北,相距約七裡。
她的房台多少殊不可考,但據《三輔皇圖》上說,内中并有市和獄,市猶現今販賣部,獄猶現今裁判所,可想見其規模當亦不小。
[2]王莽是一個複古大家,對于明堂、辟雍、太學一類的古制度,尤喜誇張;所以到他秉政的時候,把太學特别擴充,增加數十倍。
[3]東漢建都洛陽,太學即遷設在洛陽。
校址在南門外,距宮約有八裡。
在光武初年,即設有内外講堂,長十丈,寬三丈,門前并有石經四部。
[4]日久頹廢,黉舍變為園蔬。
到順帝時,用翟輔的建議,才加修一次,把房舍更為開拓。
此時所構造,共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其規模比較前代自然大多了。
[5] 漢代儒生弟子、車騎畫像石 太常秦本稱奉常,此不過易一字之名耳,其職務仍舊。
二教授與學生 兩漢大學教授通稱“博士”,取其博學多能的意思。
博士本是秦朝的一個官名,他們的職務是主管經史百家。
充任這個職務的人們,對于經史百家須當徹的通曉,然後可以備皇帝的顧問及學者的就正,所以稱做博士。
[6]漢朝的官制多半模仿秦朝,而太常博士等官也相因未改。
當時太學裡頭的教材不外“孔子之術,六藝之文”,而對于這一類的學術最有研究的自然要算博士了;所以他們的教師,與其從傍采訪,莫如以當時典掌經史百家的博士就近兼充。
博士既以政府官吏的資格兼充太學的教授,他們的學識與責任較前更大,不僅以熟習經史百家為能事,此外還要“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方配充當。
[7]博士舉用之法,西漢隻用薦舉,東漢還須經過一番考試,故當時所有博士,皆一世經師碩儒,他們在世會上能占極尊崇的地位,而學者對于他們的崇拜和服從,也如子弟之于父兄。
[8] 太學教授既以博士充當,故受教的學生稱做“博士弟子”,或簡稱“弟子”。
[9]東漢時,常稱“諸生”,或稱“太學生”。
[10]他們入學的資格和年齡,均沒有特别規定,我們不敢強為臆斷。
不過根據《史記》及《漢書·儒林傳》的記載,西漢太學生入學的資格似乎分為兩種:一由太常于京師地方直接挑選,凡年在十八歲以上、儀狀端正的學生,均有被選入學的資格;一由郡國縣邑于各該轄選送,他們被選的資格,要“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
東漢入學的資格更無可考,但入學的學生,西漢平民子弟較多,東漢貴族子弟較多。
[11]漢朝的大學好像現代研究院制似的,修學無一定的期限。
西漢武帝雖定一年一考,及格予以官職,與現今畢業試驗仿佛相同,但有了官職還可以留在大學繼續研究,并非修滿一年考試及格以後,即令他們與學校脫離關系。
東漢兩年一考,及了格委派以某種官職,不及格仍舊留校。
過了二年再考,及了格委派以某種官職,不能及格又留校。
從前得了官職的畢業生,滿二年後另有試驗,試驗及格更委以較大的官職;故他們雖然一方做官,一方仍當學生。
[12]但有因天資過劣,或根底較淺,而屢試不中,以緻屢次留校的人亦複不少,故太學裡頭住往有“結童入學,白首空歸”的失敗老學生。
[13]我們若是閉着眼睛一想象:當時在校學生年齡真不整齊!六十多歲的白發老頭子,穿着布衣,且與十三四歲的黃口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