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關燈
小
中
大
同學為伍,其狀固然可憐,而其意味亦殊有趣![14]
漢代傳經講學畫像磚
漢朝有童子科以待天才之士,十三四歲被選後即可入大學讀書,詳見下節選舉。
三歲課與射策 考試是中國最古的方法,也是中國選拔人才最良的方法,兩漢太學裡頭也是注意考試。
在西漢是一年一試驗,[15]在東漢大概是兩年一試驗(解見前)。
随年級的大小,定所試的種類。
以所試的種類不同和所答的淺深不同,即位置他們以相當的官職。
射策也是考試的一種,不過含有學術競賽的性質。
這個方法創始于武帝。
由主試者設為問題若幹,按照難易的性質分為甲乙兩等。
把這些難題寫在紙帛上面,密封封緊,不使宣洩。
聽憑被試者随意取出一種或兩種解答,以他們所答的試卷而評判他門的優劣。
應射的人不限于一定資格,勿論在太學裡頭将畢業或未畢業或久已畢業的學生,皆有應射的權利。
射中了,同樣的給以官祿。
但每射一次,取錄皆有定額。
此等定額又随各時代之需要而有多寡不等。
四視學 漢靈帝像 《三輔皇圖》,古地理書。
撰者不詳。
書中記載秦漢時期三輔的城池、宮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畤等。
太學是最高的學府,天子也非常重視,在一定的時期必親往太學省視一回,考查他們内部情形怎樣。
但西漢諸帝尚不十分講求,省視之勤的要算東漢了,例如光武、安帝、靈帝、獻帝等都是常常往太學省視的。
當他們視學時,改召集太學的教授,講論經義,或考查學生的程度。
迨主要事情完畢以後,即與太學師生開會聚樂,唱歌作樂,備極歡洽,并且對于辦事勤勞或成績優良的人頒給獎賞。
漢朝太學很帶有幾分社會化,每當天子視學時,必公開講演,社會人士環橋觀聽的常及億萬人,比較現在大學我覺尤為公開。
《三輔皇圖》謂“有市有獄”,或者校内還有販賣部和法庭亦未可知。
王莽為學者築舍萬區,光武起太學博士舍,諸生橫巷,不僅學生在校寄宿,而教授亦備有寄宿舍。
由這一方面看來,當時太學,俨然一個小規模的社會。
五太學生在社會上之地位 太學裡頭所産生的人才真不少!西漢如息夫躬、蕭望之、匡衡、何武,東漢如王充、鄭玄、郭林宗、賈偉節諸人,他們都是由太學出身的,或以學術知名,或以居官顯揚,其餘有名當時、流傳後世的更多不勝數。
這裡面何以能夠産生這樣多的人才來?因為太學在當時是最高的學府,所聘請的教授全是一代鴻生巨儒,所選錄的學生盡是社會優秀分子,聚全國精華于一處,積數百年培植,自然得着這種燦爛的結果。
有此燦爛的結果,自然能占崇高的地位,于是太學自身亦以知識界的領袖自雄,而太學學生亦以國家的棟梁自許。
在社會方面,對于他們常常表示愛惜和欽佩的态度;在政府方面,對于他們常常表示嚴重的注意。
他們對于政府也敢于批評,對于百官也敢于攻擊;于是他們的勢力不僅侵入到社會裡面,并且侵入到政府裡面。
這種勢力到東漢末年非常強盛。
在這個時候,差不多隐隐中能夠操進退百官的大權,他們所處的地位與潛蓄的勢力也足以驚人了! 第三節鴻都門學與宮邸學 中央除了太學以外,在東漢還有兩所特殊學校——一曰宮邸學,一曰鴻都門學。
但此地所謂特殊,不過就關着行政系統上說,非正統的,是旁支的;并非像現今盲啞學校或感化院等特殊的性質。
我們且将這兩種特殊學校分述于下。
漢代畫像石 一鴻都門學 此校創立于東漢末年,因校址在鴻都門,所以稱做鴻都門學。
追溯此校創立的原因,倒也新奇。
因為靈帝是一個好學的皇帝,并且嗜好尺牍及字畫。
當時太學為儒家子弟充滿,滿門經氣,不足以滿足他的個性的要求。
他因此在鴻都門另開了一所學校,專習尺牍及字畫一類藝術科。
所有學生則從州郡三公選派。
新門獨辟,世俗必以少見為怪,當時士大夫很不以為然,群起反對;且羞與這一班畢業生為伍。
但靈帝為貫徹他的主張和滿足他的嗜好起見,不僅對于反對者置之不理,并且拿高官厚祿來鼓勵這一班學生;于是這一班藝術專修科畢業生遭逢時會,出則為刺史太守,入則為尚書、侍中,甚至于得着封侯拜爵等榮耀。
(見《後漢書·靈帝本紀》及《蔡邕陽球傳》) 鄧太後像 二宮邸學 宮邸學校也可以說是貴胄學校。
此校創始于東漢明帝,曆安帝、質帝屢有加修,所經曆的時間較鴻都門為長,其成效也較前者為大。
東漢有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四大族——當時所謂“四姓小侯”者——他們子弟卻也不少。
但這些子弟全是食祿之家,倘逸居而無教,必近于禽獸,明帝于是給他們特開學校一所,聘請五經教師專門教育他們。
為四姓小侯子弟讀書特開的學校,自然帶着很重的貴族色彩,所以設備之完全,及教授者之人選,有時超出尋常大學。
到後來,門戶開放,凡是貴族子弟,不論姓氏,不論文武,皆有入此校肄業的機會。
聲名既彰,流傳到國外,引起外人的羨慕,到後來國外如匈奴等國也派遣生徒來漢留學。
外人來中國留學,從漢朝開始,唐朝最盛,北宋以後則漸漸減少,至清時則沒有了。
文明的古國,子孫太不争氣!于今文化倒退,事事必得模仿外人,留學外國,試思先代教育之發達,文化之進步,外人紛紛前來留學,能不愧死!在貴族方面,尚不僅這一個學校,到安帝時,鄧太後又為和帝弟濟北河間王的子弟年在五歲以上四十餘人,及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另開書館,教學經書,并且親自監視,如同學監似的(見《漢書·鄧太後本紀》)。
勿論他們所教是否适宜,但從此觀察,東漢較西漢人更注意教育,可以想見。
自從光武“投戈講藝,息馬論道”以來,風氣一開,不僅曆代帝王,就是皇後也是熱心如此,則知東漢學校的發達和士氣的旺盛,是有由來的。
第四節郡國學校 一地方行政的區劃 兩漢時代是封建與流官并行的,在封建曰國,在流官曰郡。
一國的長官稱王或稱侯,一郡的是長官稱守。
郡國以下,各屬若幹縣邑,縣邑大的長官稱令,小的稱長。
當時是郡與國相間并立,如同犬牙相錯。
在若幹郡國之上還有一刺史統治他們,刺史所轄的區劃曰州。
我們若是以職位上說,地方長官最大的為州刺史;其實兩漢均以郡國為單位,而州刺史不過由中央委
三歲課與射策 考試是中國最古的方法,也是中國選拔人才最良的方法,兩漢太學裡頭也是注意考試。
在西漢是一年一試驗,[15]在東漢大概是兩年一試驗(解見前)。
随年級的大小,定所試的種類。
以所試的種類不同和所答的淺深不同,即位置他們以相當的官職。
射策也是考試的一種,不過含有學術競賽的性質。
這個方法創始于武帝。
由主試者設為問題若幹,按照難易的性質分為甲乙兩等。
把這些難題寫在紙帛上面,密封封緊,不使宣洩。
聽憑被試者随意取出一種或兩種解答,以他們所答的試卷而評判他門的優劣。
應射的人不限于一定資格,勿論在太學裡頭将畢業或未畢業或久已畢業的學生,皆有應射的權利。
射中了,同樣的給以官祿。
但每射一次,取錄皆有定額。
此等定額又随各時代之需要而有多寡不等。
四視學 漢靈帝像 《三輔皇圖》,古地理書。
撰者不詳。
書中記載秦漢時期三輔的城池、宮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畤等。
太學是最高的學府,天子也非常重視,在一定的時期必親往太學省視一回,考查他們内部情形怎樣。
但西漢諸帝尚不十分講求,省視之勤的要算東漢了,例如光武、安帝、靈帝、獻帝等都是常常往太學省視的。
當他們視學時,改召集太學的教授,講論經義,或考查學生的程度。
迨主要事情完畢以後,即與太學師生開會聚樂,唱歌作樂,備極歡洽,并且對于辦事勤勞或成績優良的人頒給獎賞。
漢朝太學很帶有幾分社會化,每當天子視學時,必公開講演,社會人士環橋觀聽的常及億萬人,比較現在大學我覺尤為公開。
《三輔皇圖》謂“有市有獄”,或者校内還有販賣部和法庭亦未可知。
王莽為學者築舍萬區,光武起太學博士舍,諸生橫巷,不僅學生在校寄宿,而教授亦備有寄宿舍。
由這一方面看來,當時太學,俨然一個小規模的社會。
五太學生在社會上之地位 太學裡頭所産生的人才真不少!西漢如息夫躬、蕭望之、匡衡、何武,東漢如王充、鄭玄、郭林宗、賈偉節諸人,他們都是由太學出身的,或以學術知名,或以居官顯揚,其餘有名當時、流傳後世的更多不勝數。
這裡面何以能夠産生這樣多的人才來?因為太學在當時是最高的學府,所聘請的教授全是一代鴻生巨儒,所選錄的學生盡是社會優秀分子,聚全國精華于一處,積數百年培植,自然得着這種燦爛的結果。
有此燦爛的結果,自然能占崇高的地位,于是太學自身亦以知識界的領袖自雄,而太學學生亦以國家的棟梁自許。
在社會方面,對于他們常常表示愛惜和欽佩的态度;在政府方面,對于他們常常表示嚴重的注意。
他們對于政府也敢于批評,對于百官也敢于攻擊;于是他們的勢力不僅侵入到社會裡面,并且侵入到政府裡面。
這種勢力到東漢末年非常強盛。
在這個時候,差不多隐隐中能夠操進退百官的大權,他們所處的地位與潛蓄的勢力也足以驚人了! 第三節鴻都門學與宮邸學 中央除了太學以外,在東漢還有兩所特殊學校——一曰宮邸學,一曰鴻都門學。
但此地所謂特殊,不過就關着行政系統上說,非正統的,是旁支的;并非像現今盲啞學校或感化院等特殊的性質。
我們且将這兩種特殊學校分述于下。
漢代畫像石 一鴻都門學 此校創立于東漢末年,因校址在鴻都門,所以稱做鴻都門學。
追溯此校創立的原因,倒也新奇。
因為靈帝是一個好學的皇帝,并且嗜好尺牍及字畫。
當時太學為儒家子弟充滿,滿門經氣,不足以滿足他的個性的要求。
他因此在鴻都門另開了一所學校,專習尺牍及字畫一類藝術科。
所有學生則從州郡三公選派。
新門獨辟,世俗必以少見為怪,當時士大夫很不以為然,群起反對;且羞與這一班畢業生為伍。
但靈帝為貫徹他的主張和滿足他的嗜好起見,不僅對于反對者置之不理,并且拿高官厚祿來鼓勵這一班學生;于是這一班藝術專修科畢業生遭逢時會,出則為刺史太守,入則為尚書、侍中,甚至于得着封侯拜爵等榮耀。
(見《後漢書·靈帝本紀》及《蔡邕陽球傳》) 鄧太後像 二宮邸學 宮邸學校也可以說是貴胄學校。
此校創始于東漢明帝,曆安帝、質帝屢有加修,所經曆的時間較鴻都門為長,其成效也較前者為大。
東漢有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四大族——當時所謂“四姓小侯”者——他們子弟卻也不少。
但這些子弟全是食祿之家,倘逸居而無教,必近于禽獸,明帝于是給他們特開學校一所,聘請五經教師專門教育他們。
為四姓小侯子弟讀書特開的學校,自然帶着很重的貴族色彩,所以設備之完全,及教授者之人選,有時超出尋常大學。
到後來,門戶開放,凡是貴族子弟,不論姓氏,不論文武,皆有入此校肄業的機會。
聲名既彰,流傳到國外,引起外人的羨慕,到後來國外如匈奴等國也派遣生徒來漢留學。
外人來中國留學,從漢朝開始,唐朝最盛,北宋以後則漸漸減少,至清時則沒有了。
文明的古國,子孫太不争氣!于今文化倒退,事事必得模仿外人,留學外國,試思先代教育之發達,文化之進步,外人紛紛前來留學,能不愧死!在貴族方面,尚不僅這一個學校,到安帝時,鄧太後又為和帝弟濟北河間王的子弟年在五歲以上四十餘人,及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另開書館,教學經書,并且親自監視,如同學監似的(見《漢書·鄧太後本紀》)。
勿論他們所教是否适宜,但從此觀察,東漢較西漢人更注意教育,可以想見。
自從光武“投戈講藝,息馬論道”以來,風氣一開,不僅曆代帝王,就是皇後也是熱心如此,則知東漢學校的發達和士氣的旺盛,是有由來的。
第四節郡國學校 一地方行政的區劃 兩漢時代是封建與流官并行的,在封建曰國,在流官曰郡。
一國的長官稱王或稱侯,一郡的是長官稱守。
郡國以下,各屬若幹縣邑,縣邑大的長官稱令,小的稱長。
當時是郡與國相間并立,如同犬牙相錯。
在若幹郡國之上還有一刺史統治他們,刺史所轄的區劃曰州。
我們若是以職位上說,地方長官最大的為州刺史;其實兩漢均以郡國為單位,而州刺史不過由中央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