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倡王權論。
他以帝王為有絕對的權威,足以制馭天下,凡天下的臣民皆應受帝王的支配,而後天下一統,思想一緻,社會太平。
他的性論及教育論皆是由此産生的。
他反對性善之說,由于看重了教化,把教化視為必不可少的工作。
如謂人性已善,則不必要教育;不要教育,則帝王就無所施行其權威。
所以他說:“今謂性已善,不幾于無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順于為政之道矣。
”(《實性篇》) 為善是天意,而人性初生未至于善,要承天意使未善者進于善,當然要教。
厘定教育宗旨,施行教育政策,則在于帝王。
所以他說:“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
”(《深察名号篇》)權由帝王掌握,教育目的則在于“化民成性”。
化民成性,即使被教者皆知從義而遠利。
從義是向善,遠利是止惡。
凡民性之所以為惡者,以利為引誘,而人民趨利如水之走下,極其自然。
倘無教育,則奸邪必生,社會必亂。
故教育也可以說是制止人民趨利為惡的堤防。
要使人民從義遠利,第一在于為政者能夠以身作則,第二在于社會沒有為惡的事情發生。
為政者能夠以身作則,則下民自然觀感而向化,所謂“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改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對策》一)。
社會沒有為惡的事情發生,則環境優良,雖欲為惡亦不知所以為惡,而自然趨于善,所謂“天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後至道舉,禮樂興,其在此矣”(《盟會要篇》)。
教材自然屬于六藝。
六藝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人類個性不齊,各有好惡,各有優劣。
優良之教師,當循循善誘,因材施教。
又要細心考察其性情,凡天性所好而屬于善的則引導之,凡天性所惡而屬于惡的則去掉之,能夠如此,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1] 四教育政策 董子的性論及教育論全是本着他的政治思想生出來的,所以在其教育理論上尚無特别精彩,而關系之重要實在于他的教育政策。
他是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國家的力量來施行其教育主張的一個人。
他是要用大刀闊斧來實現他的理想的,不是鬥筲之才、一孔之儒的行徑。
他對武帝所提倡教育政策,共有三件,茲分述于下。
(1)設立學校。
提倡美風,防止亂民,莫重于教化。
施行教化必有一定的地方,莫過于學校。
“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則民心既正,才沒有犯法作亂的行為。
民不犯法作亂,則風俗自然良美,這就是董氏設學的根本主張。
在中央,設立大學,教育貴族子弟及他子弟之俊秀者;在地方,設立庠序之學,教育一般人的子弟。
這就是董氏辦學的一種規定。
勿論他的主張對與不對,但古代學校自東周以來業已毀棄四百年,此時經他一提倡,公立學校于是重興,這一點殊足以令我們紀念的。
(2)興辦選舉。
學校固然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但在學校畢業的學生未必個個都是人才,設國家沒有一種選擇的方法,用人必無标準。
且當時私人講學之風極盛,許多人才不必全由學校出身,設國家沒有一種選舉法,這一般人才亦無由上進。
國家要收攬人才,要錄用真正的人才,于辦理學校之外,選舉也關重要。
所以董氏又對武帝建議,要求州郡每歲須選舉茂才孝廉獻送到中央錄用,而漢朝恢複古代鄉評裡選之法也是由他此時提倡起來的。
儒者統一于漢朝,固有趨勢,但提倡者乃董氏諸人,故獨責備之。
(3)統一學術。
罷黜百家,獨尊孔子,是董氏的第三個教育政策。
孔子便是儒家的代表,他的學說即是六藝之術。
六藝之術本是先哲先賢逐年集下來的典章制度,到春秋時,經孔子的大手筆,把這些書籍通同整理一番,從前零亂的現在成為整體的了,于是後人合稱“六藝”。
孔子的門徒又把六藝裡面的義理和孔子平日的言論混合起來,加以發揮,後人稱之曰“儒家學說”。
中國民族思想的開放,要以春秋戰國時為最燦爛,孔子雖集古代民族思想之大成,但在當時不過百家之一派。
尚無他種勢力,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則諸子百家的學說或與儒家平均發達,或任由一家畸形發達,很難逆料。
董子本是儒者的忠實信徒,入主出奴,已為學者的固習,他于是以曆史的關系,借着國家的力量,強以儒術統一全國人的思想;自此以後,中國民族思想遂牢固于一家之下而不能有所解放。
董子的三個政策都是關于教育的,而以第三個為最有關系。
他固然有功于儒家,不愧為儒者,但是我們二千年來的思想被他們這種無形的枷鎖捆住,難以自由發展,卻是吃虧不小了。
第四節揚雄 一略傳 揚雄像 揚雄字子雲,生于四川成都,是西漢末年的一個大思想家。
當少年時代,喜為辭賦,即以文章名。
年屆四十,遊宦京師,以性情恬淡孤僻,不善應酬,僅拜郎中給事黃門。
在王莽當國時,以大夫的資格常校書天祿閣,著《太玄經》以自娛,雖遭劉歆的譏笑,他也不去理會。
西漢的學者都來講求章句訓诂之學,借以求得仕進,但揚氏隻求通大義,中年以後,專心于哲學的探讨,雖辭賦也不講了,這也是他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他的思想是雜采儒、道兩家而為一的——倫理觀得之于儒家,本體論得之于道家。
他說:“老子之言道德也,吾有取焉;其槌提仁義,絕滅禮樂,吾無取焉。
”又說:“向牆之戶不可勝入矣。
曰惡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戶也。
”由此可知他的思想之淵源了。
他的著作,有《太玄》及《法言》兩種,他自比《太玄》于《易經》,比《法言》于《論語》。
在這兩部書裡面,前者完全講的宇宙本體,後者講的儒家倫理,關于教育原理方面的隻有論性及論學兩項,揚氏平日并未從事于教育事業,關于教育理論亦僅僅如此,我們所以列入為教育家的,以其性論獨到,有關于教育價值不少。
二善惡混的性論 董氏以“未善論本性”,已較孟、荀進了一步;而揚氏以“善惡混論本性”,則較董氏又進一步了。
揚子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适善惡之馬也與!”(《法言·修身篇》)細繹他這句話,拿來與近代心理學家講論的本性比較,很相吻合。
本性好的壞的是人人全有:例如“愛群”、“好奇”、“求食”等等皆屬于好的本性;“自私”、“妒忌”、“好鬥”等等皆屬于壞的本性。
勿論何人,所有本性皆是與生俱來的,不過因各人所處的環境和他們所禀賦的分量之不同,故其發達的結果有差異。
好的壞的既是全包含在人類本性之中,這就是揚子所說的“善惡混”。
所謂“修其善”、“修其惡”兩個“其”字,即是“本性”二字的代名詞,兩個“修”字即是發展的意思。
一個兒童,若是盡量地發展他的善性,此孩便會成一個善人;若是盡量地發展他的惡性,此孩便會成一個惡人。
吾人所以生存活動的在“氣”,——也可以說是活動能力。
氣比方是馬,性比方是路。
駕馬于廣平的道路上,則馬才跑得迅速而順利;用氣于善良的本性,則人所活動的都是善良的活動。
所謂本性與生俱有就是不學而能的意思,例如眼睛能看,耳孔能聽,口舌能言,莫非本性。
但人類的社會總是好的少而壞的多,本性往往容易傾向于壞的方面。
若聽其自然發展,不給以良好的教育,其結果大半走到惡的一途,而教育的功用就是防止惡性,陶養善性的。
所以他又說:“學者所以修其性也。
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
”(《法言·學行篇》) 按“本性”二字英文為instinct,中國人譯作“本能”。
愚見以本能的意義應為capacity,而instinct應作本性解釋較切。
三強學主義的教育論 人類與禽獸所以不同的地方,在有理性與無理性。
禽獸沒有理性,所以觸感而情發。
人類有理性,雖有時因情感而發,但亦能夠因義理而止。
[2]人類是要有禮義的,有禮義方可以為善人,為君子,可以睎求聖賢。
但人類的本性是善惡混的,而惡性往往被不良的社會引誘的原故,發達較善性快些;故吾人要為善人,非加一番努力不可。
怎樣努力?則在“強學而力行”。
[3]吾人也必待強學力行,而後可以成就一個“人”。
所謂“有刀者諸,有玉者錯諸;不不錯,焉攸用?而錯諸,質在其中矣”(《法言·學行篇》)。
強學非私自攻求所能有成的,倘私自攻求而不就正于師,則必惑于衆說,難以取決,所以要“一卷之書必立之師”(《法言·學行篇》)。
從師不僅獲求知識,而品性的陶冶亦至有關系,且吾人求學原來是要矯正品性的,所謂“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同上)。
揚子認教育是很有效力的,受一個什麼教育就能得着一個什麼模樣。
他說:“睎骥之馬,亦骥之乘也;睎顔之人,亦顔之徒也。
”又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是獲飨也。
”(均見上)這即是承認教育是萬能的。
不怕教育不能成功,隻怕吾人沒有意志,“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而不至于山,是故惡夫畫也”(同上)。
揚子是一個實學家,對于專講虛聲而不務實際的學者,是非常疾惡的。
在《法言·吾子篇》上設為與或人問答一段話,你看是何等的冷嘲熱罵: 《法言》書影 或曰:“有人焉,雲姓孔氏,而字仲尼,入其門,升其堂,伏其幾,襲其裳,則可謂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質非也。
”“敢問質?”曰:“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
” 學習的步驟有五:第一步,取我們要學的材料整理整理;第二步,則用思考的工夫,加以揀擇,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但一人的思力究竟有限,第三步還須與同學彼此磋磨,以就正其是非;第四步,則用獎勵的方法;最後則以始終不倦為依歸。
能夠這樣的學習,才算得好學,學而後有成。
[4]讀書須多,而取舍要精;多則可以觸類旁通,精則有選擇、有操守,所謂“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法言·吾子篇》)。
諸子百家異說分歧,我們應當以聖人所說的話為标準;聖人之所是,就是對的;聖人之所非,就是不對的。
[5] 第五節王充(27—96) 一略傳 王充字仲任,以光武建武三年生于浙江上虞,以和帝永元中年病死于家中,年壽将近七十歲,是東漢前期的一個大思想家。
他的家庭貧寒,父親早死,中年雖常涉郡守衙門,做過小小官吏,但以性情恬淡孤僻,難與一般俗吏苟合,故他的一生生涯大半消磨在鄉裡教書或著述之中。
幼年——約七八歲時——讀書于書館,長大曾肄業于太學,扶風班彪就是他的老師。
因家貧無錢買書,常往洛陽書店,任意取閱,凡翻閱一遍皆能背
他以帝王為有絕對的權威,足以制馭天下,凡天下的臣民皆應受帝王的支配,而後天下一統,思想一緻,社會太平。
他的性論及教育論皆是由此産生的。
他反對性善之說,由于看重了教化,把教化視為必不可少的工作。
如謂人性已善,則不必要教育;不要教育,則帝王就無所施行其權威。
所以他說:“今謂性已善,不幾于無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順于為政之道矣。
”(《實性篇》) 為善是天意,而人性初生未至于善,要承天意使未善者進于善,當然要教。
厘定教育宗旨,施行教育政策,則在于帝王。
所以他說:“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
”(《深察名号篇》)權由帝王掌握,教育目的則在于“化民成性”。
化民成性,即使被教者皆知從義而遠利。
從義是向善,遠利是止惡。
凡民性之所以為惡者,以利為引誘,而人民趨利如水之走下,極其自然。
倘無教育,則奸邪必生,社會必亂。
故教育也可以說是制止人民趨利為惡的堤防。
要使人民從義遠利,第一在于為政者能夠以身作則,第二在于社會沒有為惡的事情發生。
為政者能夠以身作則,則下民自然觀感而向化,所謂“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改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對策》一)。
社會沒有為惡的事情發生,則環境優良,雖欲為惡亦不知所以為惡,而自然趨于善,所謂“天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後至道舉,禮樂興,其在此矣”(《盟會要篇》)。
教材自然屬于六藝。
六藝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人類個性不齊,各有好惡,各有優劣。
優良之教師,當循循善誘,因材施教。
又要細心考察其性情,凡天性所好而屬于善的則引導之,凡天性所惡而屬于惡的則去掉之,能夠如此,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1] 四教育政策 董子的性論及教育論全是本着他的政治思想生出來的,所以在其教育理論上尚無特别精彩,而關系之重要實在于他的教育政策。
他是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國家的力量來施行其教育主張的一個人。
他是要用大刀闊斧來實現他的理想的,不是鬥筲之才、一孔之儒的行徑。
他對武帝所提倡教育政策,共有三件,茲分述于下。
(1)設立學校。
提倡美風,防止亂民,莫重于教化。
施行教化必有一定的地方,莫過于學校。
“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則民心既正,才沒有犯法作亂的行為。
民不犯法作亂,則風俗自然良美,這就是董氏設學的根本主張。
在中央,設立大學,教育貴族子弟及他子弟之俊秀者;在地方,設立庠序之學,教育一般人的子弟。
這就是董氏辦學的一種規定。
勿論他的主張對與不對,但古代學校自東周以來業已毀棄四百年,此時經他一提倡,公立學校于是重興,這一點殊足以令我們紀念的。
(2)興辦選舉。
學校固然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但在學校畢業的學生未必個個都是人才,設國家沒有一種選擇的方法,用人必無标準。
且當時私人講學之風極盛,許多人才不必全由學校出身,設國家沒有一種選舉法,這一般人才亦無由上進。
國家要收攬人才,要錄用真正的人才,于辦理學校之外,選舉也關重要。
所以董氏又對武帝建議,要求州郡每歲須選舉茂才孝廉獻送到中央錄用,而漢朝恢複古代鄉評裡選之法也是由他此時提倡起來的。
儒者統一于漢朝,固有趨勢,但提倡者乃董氏諸人,故獨責備之。
(3)統一學術。
罷黜百家,獨尊孔子,是董氏的第三個教育政策。
孔子便是儒家的代表,他的學說即是六藝之術。
六藝之術本是先哲先賢逐年集下來的典章制度,到春秋時,經孔子的大手筆,把這些書籍通同整理一番,從前零亂的現在成為整體的了,于是後人合稱“六藝”。
孔子的門徒又把六藝裡面的義理和孔子平日的言論混合起來,加以發揮,後人稱之曰“儒家學說”。
中國民族思想的開放,要以春秋戰國時為最燦爛,孔子雖集古代民族思想之大成,但在當時不過百家之一派。
尚無他種勢力,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則諸子百家的學說或與儒家平均發達,或任由一家畸形發達,很難逆料。
董子本是儒者的忠實信徒,入主出奴,已為學者的固習,他于是以曆史的關系,借着國家的力量,強以儒術統一全國人的思想;自此以後,中國民族思想遂牢固于一家之下而不能有所解放。
董子的三個政策都是關于教育的,而以第三個為最有關系。
他固然有功于儒家,不愧為儒者,但是我們二千年來的思想被他們這種無形的枷鎖捆住,難以自由發展,卻是吃虧不小了。
第四節揚雄 一略傳 揚雄像 揚雄字子雲,生于四川成都,是西漢末年的一個大思想家。
當少年時代,喜為辭賦,即以文章名。
年屆四十,遊宦京師,以性情恬淡孤僻,不善應酬,僅拜郎中給事黃門。
在王莽當國時,以大夫的資格常校書天祿閣,著《太玄經》以自娛,雖遭劉歆的譏笑,他也不去理會。
西漢的學者都來講求章句訓诂之學,借以求得仕進,但揚氏隻求通大義,中年以後,專心于哲學的探讨,雖辭賦也不講了,這也是他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他的思想是雜采儒、道兩家而為一的——倫理觀得之于儒家,本體論得之于道家。
他說:“老子之言道德也,吾有取焉;其槌提仁義,絕滅禮樂,吾無取焉。
”又說:“向牆之戶不可勝入矣。
曰惡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戶也。
”由此可知他的思想之淵源了。
他的著作,有《太玄》及《法言》兩種,他自比《太玄》于《易經》,比《法言》于《論語》。
在這兩部書裡面,前者完全講的宇宙本體,後者講的儒家倫理,關于教育原理方面的隻有論性及論學兩項,揚氏平日并未從事于教育事業,關于教育理論亦僅僅如此,我們所以列入為教育家的,以其性論獨到,有關于教育價值不少。
二善惡混的性論 董氏以“未善論本性”,已較孟、荀進了一步;而揚氏以“善惡混論本性”,則較董氏又進一步了。
揚子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适善惡之馬也與!”(《法言·修身篇》)細繹他這句話,拿來與近代心理學家講論的本性比較,很相吻合。
本性好的壞的是人人全有:例如“愛群”、“好奇”、“求食”等等皆屬于好的本性;“自私”、“妒忌”、“好鬥”等等皆屬于壞的本性。
勿論何人,所有本性皆是與生俱來的,不過因各人所處的環境和他們所禀賦的分量之不同,故其發達的結果有差異。
好的壞的既是全包含在人類本性之中,這就是揚子所說的“善惡混”。
所謂“修其善”、“修其惡”兩個“其”字,即是“本性”二字的代名詞,兩個“修”字即是發展的意思。
一個兒童,若是盡量地發展他的善性,此孩便會成一個善人;若是盡量地發展他的惡性,此孩便會成一個惡人。
吾人所以生存活動的在“氣”,——也可以說是活動能力。
氣比方是馬,性比方是路。
駕馬于廣平的道路上,則馬才跑得迅速而順利;用氣于善良的本性,則人所活動的都是善良的活動。
所謂本性與生俱有就是不學而能的意思,例如眼睛能看,耳孔能聽,口舌能言,莫非本性。
但人類的社會總是好的少而壞的多,本性往往容易傾向于壞的方面。
若聽其自然發展,不給以良好的教育,其結果大半走到惡的一途,而教育的功用就是防止惡性,陶養善性的。
所以他又說:“學者所以修其性也。
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
”(《法言·學行篇》) 按“本性”二字英文為instinct,中國人譯作“本能”。
愚見以本能的意義應為capacity,而instinct應作本性解釋較切。
三強學主義的教育論 人類與禽獸所以不同的地方,在有理性與無理性。
禽獸沒有理性,所以觸感而情發。
人類有理性,雖有時因情感而發,但亦能夠因義理而止。
[2]人類是要有禮義的,有禮義方可以為善人,為君子,可以睎求聖賢。
但人類的本性是善惡混的,而惡性往往被不良的社會引誘的原故,發達較善性快些;故吾人要為善人,非加一番努力不可。
怎樣努力?則在“強學而力行”。
[3]吾人也必待強學力行,而後可以成就一個“人”。
所謂“有刀者諸,有玉者錯諸;不不錯,焉攸用?而錯諸,質在其中矣”(《法言·學行篇》)。
強學非私自攻求所能有成的,倘私自攻求而不就正于師,則必惑于衆說,難以取決,所以要“一卷之書必立之師”(《法言·學行篇》)。
從師不僅獲求知識,而品性的陶冶亦至有關系,且吾人求學原來是要矯正品性的,所謂“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同上)。
揚子認教育是很有效力的,受一個什麼教育就能得着一個什麼模樣。
他說:“睎骥之馬,亦骥之乘也;睎顔之人,亦顔之徒也。
”又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是獲飨也。
”(均見上)這即是承認教育是萬能的。
不怕教育不能成功,隻怕吾人沒有意志,“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而不至于山,是故惡夫畫也”(同上)。
揚子是一個實學家,對于專講虛聲而不務實際的學者,是非常疾惡的。
在《法言·吾子篇》上設為與或人問答一段話,你看是何等的冷嘲熱罵: 《法言》書影 或曰:“有人焉,雲姓孔氏,而字仲尼,入其門,升其堂,伏其幾,襲其裳,則可謂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質非也。
”“敢問質?”曰:“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
” 學習的步驟有五:第一步,取我們要學的材料整理整理;第二步,則用思考的工夫,加以揀擇,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但一人的思力究竟有限,第三步還須與同學彼此磋磨,以就正其是非;第四步,則用獎勵的方法;最後則以始終不倦為依歸。
能夠這樣的學習,才算得好學,學而後有成。
[4]讀書須多,而取舍要精;多則可以觸類旁通,精則有選擇、有操守,所謂“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法言·吾子篇》)。
諸子百家異說分歧,我們應當以聖人所說的話為标準;聖人之所是,就是對的;聖人之所非,就是不對的。
[5] 第五節王充(27—96) 一略傳 王充字仲任,以光武建武三年生于浙江上虞,以和帝永元中年病死于家中,年壽将近七十歲,是東漢前期的一個大思想家。
他的家庭貧寒,父親早死,中年雖常涉郡守衙門,做過小小官吏,但以性情恬淡孤僻,難與一般俗吏苟合,故他的一生生涯大半消磨在鄉裡教書或著述之中。
幼年——約七八歲時——讀書于書館,長大曾肄業于太學,扶風班彪就是他的老師。
因家貧無錢買書,常往洛陽書店,任意取閱,凡翻閱一遍皆能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