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誦,記憶力之強可想而知。

    他喜為博覽,不守一家的學說。

    但他論治國常以孔子的“禮義”為本,[6]論宇宙以老子的“自然”、“無為”為歸,最反對韓非專任“刑名”之術;所以論列他的學派是處于儒、道兩家的中間而兼采的一個人物。

    他對于教育事業,除居鄉教授以外,毫無建樹;對于教育學說,除論性一段外,毫無貢獻,殊不配稱為教育家。

    但我們教育史上所以選錄他為一員的,完全在他的創造的思想,和批評的态度。

    自他絕意仕進以後,歸處田間,謝絕一切俗事應酬,用他的天才,對于宇宙萬事萬物,以沉默的工夫,日夜思索探讨,果然得到了成功。

    我們分析他的思想最精粹的地方,正“宇宙觀”與“運命論”兩種。

    他的非教育學說而勢力足以影響于教育思想的,在以科學的方法,用極銳利的筆鋒,攻破當時或從前的一切迷惑的信念與傳說,一掃漢家二百年來的陰陽纖緯之風,而使一班方士、陰陽家頓失其權威,一班迷惑于他們的邪說的人們頓失其信仰的根據。

    [7]沉霧一撥,青天立見,吾人才知道真理之所在,而有思路可尋。

    故他的批評的論調比較他的性論更有價值,而運用思考的方法尤為後世研究者的取法,王充可算為能夠超出兩漢思想範圍以外的一個人物了。

    他著有《譏俗》、《政務》、《養性》及《論衡》諸書,《論衡》至三國時始行于世,其他皆失了傳。

     王充像 二自然的宇宙觀 講宇宙觀,王充與道家同一見解,儒家許多人都承認天是有意志的,凡宇宙萬物皆有天意操縱其間,故一舉一動、一呼一息,都是随着天命。

    墨家更信天有強力的意志,而吾人非尊守天志不可。

    王氏反對此說。

    他說:天是無意志的,不能為萬物主宰的。

    宇宙萬物皆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滅,非由默默中有一個主宰使它們生、使它們滅。

    “天”就是“自然”的假名,換一句說,宇宙間隻有“自然的現象”,并沒有“有意志的天神”。

    萬物皆是自然生滅,故曰無為。

    萬物的生長既無主宰,而萬物本身實有物質與機能,而此種物質與機能從何而來?在王氏以為萬物的種因就是天地陰陽之氣,二氣相合而萬物生,二氣相離而萬物滅;而此二氣相合相離相變化種種作用,也是自然的作用,毫無主宰有意的使它們發生此種作用。

    故曰:“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

    ”(《自然篇》)又曰:“天之初行也,施氣也,動體氣乃出,物乃生矣。

    由人動氣也,體動氣乃出,子亦生也。

    夫人之施氣也,非欲以生子,氣施而子自生矣。

    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

    ”(《自然篇》)宇宙現象既是自然的,吾人應當秉着無為主義,聽其自然變化,無庸自作聰明,矯揉造作;倘故欲有為,如同“宋人之揠苗助長”,沒有不失敗的。

    故王氏對于宇宙的觀察,與道家同一方面。

     王氏的宇宙自然觀既與道家相同,故他極力推崇黃、老。

    不過他的學說比較老子更進一步:老子隻空談自然無為,使人聽了難于明了;而王氏以科學的方法,援引種種證據,證明他的學說實有根據,使人無從否認。

    故他說:“道家論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故自然之說未見信也。

    ”(《自然篇》)王氏說:吾人何以證明天是自然?因為它無口目。

    凡非自然而有為的,必是有口目一類的東西。

    今天既無口目之欲,于物無所求索,則有何為。

    何以證明天無口目?以地證明。

    地以土為體,土本無口目。

    天地夫婦,地體既無口目,故知天也無口目。

    再者使天為體,宜與地同,使天為氣,氣若雲煙,更無口目可言,故曰天是自然的,無為的。

    他又反證如下:假如萬物皆由天地有意的制造,制造應當用手,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并為萬萬千千物(均見《自然篇》)。

    按王氏此種證明,固然不盡合于邏輯,但生在章句之學的漢代,而肯以此種方法研究宇宙現象,打破當時方士一切祥瑞災異之迷信,非超出環境之外,以運用思想的人絕不能有此,所以我們是很佩服的。

    最令人可驚的,是他的“情欲生子說”。

    他說:夫婦生子,完全由情欲沖動,并非有意為某種目的而生子,故曰“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矣”(《物勢篇》)。

    此種見解,把千餘年的父子神聖關系的禮教信條,一爪揭穿,使人看得一錢不值,真可謂極大膽之言論。

    吾人叙此一段,所以觀察的批評的膽量及證驗的創見;至于氣數的命運論與教育關系太微,理論雖精,仍以割愛為是。

     《論衡》書影 三論性與學 王氏論性與前儒不同。

    告子說“性無善惡”;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董子說“性未至于善”,揚子說“性善惡混”: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觀察,也皆不免各有偏重的地方。

    王氏的性論,是綜合各家的觀察而得出一個比較完善的結論。

    他說,性是有善有惡的,善的可以變惡,惡的可以變善。

    故曰:“論人之性,定有善有惡,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

    ……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近惡則輔保禁防,令漸于善。

    善漸于惡,惡化于善,成為性行。

    ”(《率性篇》)但教育可以改變某人的本性,是指着中等人之性說的,至于極善或極惡之性非習染所能成,雖處在極強的環境或極有力的教育當中,亦不能夠移動。

    因為人類的本性既不一緻,所以王氏把它們分做三等:“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

    ”(《本性篇》)我們在這裡,就有兩個疑問請問王先生:一,同樣叫做“性”,為什麼有善惡?同樣是善惡,為什麼有三等?王氏說,吾人本性禀着先天的元氣而成,元氣本無二樣。

    不過“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禀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率性篇》)。

    這是他答複我們第一個問題的話。

    至于第二個問題,他也有相當的答複。

    他說,人性三等由于吾人初生時所感不同:上等人所感的是“正性”,中等人所感的是“随性”,下等人所感的是“遭性”。

    正性所禀的是先天五常之性,良善完美,沒有一分瑕疵摻雜在裡面,故在後天不受任何勢力的習染。

    随性所禀的是父母的遺傳,善惡混雜,中等成分,故在後天可以被改變的。

    遭性所禀的是惡物之性,穢惡不潔,已成固定,是無法改變的(《命義篇》)。

    但這三等性全是感受于兒童受胎頃刻之間,在這惟微惟危的期間,感着正性,就可以成上等人;感着随性,就可以成中等人;感着遭性,即是下等人。

    因頃刻間所感的不同,所以成性有顯然的差異。

    這種感遇,不是人意,亦非天命,完全憑着機會。

    這個機會非必然的,是偶然的。

    既是偶然的,必有方法能夠設防,故王氏又提倡胎教之法。

    當兒童受胎時,他們的父母的居處言行以及思慮全是純正的、有規律的,所感必然是善的影響;反之所感必然是惡的影響,故他說:“初生意于善,終以善;意于惡,終以惡。

    ”(《率性篇》)其實王氏“性有三等”說是根據于西漢人賈誼(見《新書·連語》),注重胎教亦本于賈誼(見《新書·胎教》)。

    至于“性有善有惡”說,則本于周人世碩,而兼采告子和揚子二人的學說以成立的。

    既是根據前人的學說以立論,自然不能算為創見,不過他僅根據前人一個原理而能推演出許多路徑,這種路徑皆合于科學法則,非同玄想,故與前人不同。

     孫卿,即荀況。

     王氏論性,勿論先天或後天,差不多全體承認教育有效力,是與他的命運論完全相反。

    他要圓足他的學說,故把性與命絕對分開,兩不相關。

    他說:“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兇,或性惡而命吉。

    操行善惡者性也,禍福吉兇者命也。

    或行善而得禍,是性善而命兇;或行惡而得福,是性惡而命吉也。

    ”(《命義篇》)我們再可以把他的性論列出一個表(見第三表)來看看,以免讀者混淆: 第三表王充的性論表 王氏承認教育對于變易性質是有效力的,所以他很承認教育的價值;教育不僅是鍛煉兒童的本性,并可以完成它們的人格。

    他說:“夫儒生之所過文吏者,學問日多,簡練其性,雕琢其材也。

    故夫學者所以反情治性,盡材成德也。

    ”(《量知篇》)沒有學問的人,好似谷和米,不能為用;有學問的人,好似谷已成粟,米已成飯,可以直接利用的(《量知篇》)。

    讀書的方法在深思,能夠深思,雖很艱難的事情也能了解。

    凡天才人的見解所以超過尋常人的,并非他有什麼神奇,就因為他肯用思考,常注意常人所注意不到的地方。

    而思考的根據在實證,有了實證,則思想成為學說;沒有實證,學說不能成立,就不能令人相信。

    故曰:“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衆不見信。

    ”(《知實篇》)處處用證驗以斷定某種學說和事實之能否存立,破除一切口耳的傳說與荒誕無稽的迷信,這是王充學問的特色,我們選出他來列入教育史裡而為一員的,也就在這一點上面。

     第六節馬融與鄭玄 一兩人的生活 馬融字季長,以東漢章帝時生于扶風茂陵,照現時地圖說,應當是甘肅省籍。

    馬氏才資俊秀,讀書博洽,不拘守成法,為漢儒中最通達的一個人。

    他的學識與才氣,在青年時代,業已馳名于關西。

    他本生長在貴族的家庭(其父為馬嚴曾為将作大将),素性已是放蕩不羁,不願寄附權貴做小官。

    在三十歲的時候,适逢地方兵亂,加以奇荒,不耐于困苦饑餓;因此深悔從前的行為,隻顧小節而忘大體,未免陷于俗儒的圈套。

    所以從三十歲以後,他即宦遊京師,改變态度,從事于政治生涯。

    但文人做官,總不外乎執筆磨墨一類的事情,好談時政的得失,以緻屢忤權貴,幾遭貶谪。

    他的教育生活,大半在六十歲以後,約計二十餘年。

     鄭玄像 馬融有高足弟子,姓鄭名玄,字康成。

    鄭氏以東漢順帝初年生于北海高密,是現今的山東省人。

    他的家世不及馬融的高貴,所以少年時的修養便與他的老師不同。

    雖少年曾做過小小官員——鄉啬,他的父親也希望他從事于官吏生活,但此非他的本性所好,故後來便西赴京師,投入太學,以求高深的學問。

    初從京兆第五元先,已通習《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及《九章算術》。

    其後又從束郡張恭祖,研究《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皆已通曉。

    但鄭氏志量遠大,僅僅這幾門經術殊不足以滿足他的要求;而環顧京師,可數的經師皆不在目下。

    當時海内名師唯有扶風馬融,鄭氏于是西出京師,以涿郡盧植的介紹,往關西從事馬融,此時他的年齡大約已到二十七八歲了。

    當鄭氏入關的時候,馬氏門徒已四百多人,研究較深而有資格直接聽講的有五十餘名。

    馬氏素性驕貴,鄭玄以新生依附門下,三年不得見面,都是使高足弟子間接傳授。

    但玄因此益自磨勵,勤學不倦。

    其後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