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晝,所有宇宙間一切瓌寶皆能看見,皆有路搜求,故教育是啟發吾人的智慧以搜求知識,引導吾人由黑暗到光明路上的一個工具。
這是第一種功用。
兒童初生,不但沒有知識,他們的性情也是很粗野未上軌道的。
倘若聽其自然,不但惡的本性容易養成惡的習慣,即善的本性亦難以形成。
教育的功能,正是要培養善的習慣,去掉惡的習慣。
故曰:“人雖有美質而不習道,則不為君子,故學者求習道也。
”這是第二種功用。
啟發兒童的智慧,把他們引導到成人社會裡面和成人一塊生活;培養善良習慣,使他們向着好的路上行走,所有吾人應備的生活條件,全可以由教育教給他們,使他們在社會裡面成一個美好無缺的個人——徐氏所謂“有德的君子”,這是教育第三種功用。
以上三種功用,尤以啟發智慧為重要。
啟發了智慧就可以探求知識,有了知識則為人、處世或利己利人,皆有莫大的功用。
因此,徐氏特别看重知識,并發表“知識重于德行”的言論。
他說:富于知識的謂之明哲之士。
明哲之士,見理透辟,認事清楚;能考察已往,能推測未來;處常也可,處變也可;權力不能受其威脅,巧詐不能受其欺蔽。
像這種明哲之士,比較那專講道德、死守清高的君子,有用多了。
他并引了孔子之贊美顔淵,及曾參、原憲之不能列入四科,皆以才盛與否為标準,不完全謂顔淵之有盛德的關系。
[13]儒家本以德行為本,徐氏亦純正儒者,而發表“知重于行”的奇論,或矯先儒空疏之弊,或感于當時一般正人君子反以盛德受禍,此兩種心理都是有的。
知識既重于德行,倘專靠聰明才智而不努力,則知識亦無法增進。
所以徐氏一方面雖稱美聰明才智之人,同時還要鼓勵一般人的意志之努力。
蓋吾人求學多由意志的督迫而成;意志堅強,雖生性笨拙,也能成功;意志不堅強,縱有天才,也是無用。
所以他說“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
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治學篇》)。
他又說:“故才敏過人,未足貴也;博辨過人,未足貴也;勇決過人,未足貴也。
君子所貴者,遷善懼其不及,改過惡其有餘。
”(《虛道篇》)“遷善懼其不及,改過惡其有餘”,即意志的努力。
徐氏關于教育方面最精到的地方,要算教授方法論。
他說,教授兒童,不在多灌以死的知識,和喋喋多言。
第一步要考查他們的本性和了解力,并要觀察他們此刻心志的活動。
本性近于某方面,即向某方面引導,所謂“導人必因其性”。
按照他們的了解力而給以相當的材料,所謂“君子之與人言也,使辭足以達其智慮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
但本性固然有定,而心理的狀态可是常常有變化的,必要觀察他們現時的心理狀态,或是常态,或是變态,或正被某種事物所牽引,然後施以适當的方法——或提示、或警告、或授與。
使他們自然能夠領受,毫不牽強;使他們樂于領受,毫不感覺痛苦。
[14]倘不用此種方法,而硬要注射以多量的材料,不唯于兒童沒有進益,反足以使他們益陷于糊塗,兒童不但不感激教者的熱心,并能引起師生間不好的感情,說教師有意欺騙。
所謂“苟過其任而強牽制,則将昏瞀委滞,而遂疑君子以為欺我也;否則曰無聞知矣”(《貴言篇》)。
按照兒童先天的本性,和現在的了解能否力,以及此刻的心理狀态,而施行适當的教育,使他們欣然自得,這種學說總算是比較精到的。
兩漢二百年來的教育學者講論本性固然先後繼起,各有發揮,至于教學方法的理論前賢應當讓後生,以徐幹最為進步。
至于求學:(1)貴在虛心聆受,不宜自是;(2)不重名詞的死記,而重大義的了解;(3)多方探求以歸納成一個原理;皆屬很平常的理論,我們勿庸多述了。
徐氏還有一個開辟的思想,就是反對“輕愛生而重哀死”這一派思想的人。
他說: 人之過在于哀死,而不在于愛生;在于悔往,而不在于懷來。
喜說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于今日,而害于後旬;如斯以及于老。
(《修本篇》) 中國民族——尤其是厭世派的人——把“生之欲”看得太輕,把“死之哀”看得太重,總在已往的事情上面锱铢較量,而于将來的事情全不注意有系統的計劃。
這種态度的民族,可以說是一種“悼亡”的民族、“懷古”的民族,及對于将來新的生活,與世界毫不注意和希望開辟與獲得的民族,中國人思想之沒有多大的進步就在這個原因上面。
魏、晉六朝人精神上所包含這種毛病的成分更多。
徐氏生當佛老思想正在發達的時代,而有這個進步的開辟的思想,發表出來,不但正好診治當時思想的頹廢,并是跳出漢儒死的教育圈子以外,而給予吾人以新的希望,使吾人益信教育是有效能力的。
至于修養方面,孜孜矻矻,真有“遷善懼其不足,改過恐其有餘”之态,不愧為當時的名賢、儒家的殿将了。
本章參考書舉要 (1)前後《漢書》的賈誼、董仲舒、王充、揚雄、馬融、鄭玄各人本傳 (2)《三國志》的《魏志》 (3)《春秋繁露》 (4)《新書》 (5)《法言》 (6)《論衡》 (7)《申鑒》 (8)《中論》 *** [1]《春秋繁露·玉杯》:“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齋時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趨,稽而無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聖化,吾取之。
” 《春秋繁露·正貫》:“故知其氣矣,然後能食其志也;知其聲矣,而後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然後能遂其形也;知其物也,然後有别其情也。
故唱而民和之,動而民随之;是知引其天性所好而壓其情之所憎者也。
如是,則言雖約,說必布矣;事雖小,功必大矣。
” [2]《法言·學行篇》:“鳥獸觸其情者也,衆人則異乎?注:人由禮義,閉其邪情,故異于鳥獸也。
”《修身篇》:“天下有三門:由于情欲,入自禽門;由于禮義,入自人門;由于獨智,入自聖門。
” [3]《法言·修身篇》:“是以君子強學而力行。
”《教至篇》:“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一,曰‘勉’。
” [4]《法言·學行篇》:“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譽以崇之,不倦以終之:可謂好學也已矣。
” [5]《法言·吾子篇》:“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誰使正之?’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
衆言淆亂,則折諸聖。
’或曰:‘惡睹乎聖而折諸?’曰:‘在則人,亡則書,其統一也。
’” [6]《論衡·非韓篇》:“國之所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
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率無禮之士,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
” [7]按《書虛》、《變虛》、《感虛》、《福虛》、《龍虛》、《雷虛》、《道虛》諸篇皆獨著創見,破除當時或從前一切迷信之說。
《談天》、《說日》等篇亦具隻眼,不同流俗。
《宣漢》、《恢國》、《驗符》、《須頌》諸篇,雖不免衷揚漢朝,而力辟是古非今之舊觀念,亦能使人耳目一新。
不過謂世界為循環式的非進化的,猶不脫古人之舊觀念也。
[8]《後漢書·馬融傳》:“融善鼓琴好吹笛。
達生任性,不居儒者之節。
居定器服,多從侈飾。
常坐高堂,施绛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 [9]《廿二史劄記·北朝經學》:“六朝人雖以詞藻相尚。
然北朝治經者尚多專門家。
蓋自漢末鄭康成以經學教授,門下著錄者萬人,流風所播,士皆以通經積學為業。
而上之舉孝廉、舉秀才,亦多于其中取之,故雖經劉石諸朝之亂,而士習相承,未盡變壞。
”《東塾讀書記·鄭玄》:“蓋自漢季而後,纂試相仍,攻戰日作,夷狄亂中國,佛老蝕聖教;然而經學不衰,議禮尤重其源,皆出于鄭學。
即江左頗遵王肅,亦因讀鄭君書乃起而自勝耳。
然則自魏至隋,數百年斯文未喪者,賴有鄭君也。
” [10]《申鑒·雜言下》:“孟子稱性善,荀子稱性惡。
公孫子曰,性無善惡。
揚雄曰,人之性善惡混。
劉向曰,性情相應,性不獨善,情不獨惡。
或曰:‘請問其理?’曰:‘性善則無四兇,性惡則無三仁。
人無善惡,文王之教一也,則無周公管蔡。
性善情惡是桀、纣無性,而堯、舜無情也。
性善惡皆渾,是上智懷惠而下愚挾善也理也未究矣,惟向言為然。
’” [11]《雜言下》:“凡言神者莫近于氣,有氣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惡、喜怒之情矣。
故人有情,由氣之有形也。
氣有白黑,神有善惡,形與白黑偕,情與善惡偕,故氣黑非形之咎,情惡非情之罪也。
” [12]《雜言下》:“或曰:‘人之于利,見而好之,能以仁義為節者,是性割其情也。
性少情多,性不能割其情,則情獨行為惡矣。
’曰:‘不然。
是善惡有多少也,非情也。
有人于此,嗜酒嗜肉,肉勝則食焉,酒勝則飲焉。
此二者相與争,勝者行矣,非情欲得酒、性欲得肉也。
有人于此,好利好義,義勝則義取焉,利勝則利取焉,此二者相與争,勝者行矣,非情欲得利、性欲得義也。
其可兼者則兼取之,其不可兼者則隻取重焉。
若苟隻好而已,雖有兼取(?)矣。
若二好鈞平,無分輕重,則一俯一仰,乍進乍退。
’” [13]《中論·智行篇》:“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懾,困而能通,決嫌定疑,辨物居方,禳禍于忽秒,求福于未萌,見變事則達其機,得經事則循其常,巧言不能推,令色不能移,動作可觀,則出辭為師表,此諸志行之士,不亦諸乎?” [14]《中論·貴言》:“故君子之與人言也,使辭足以達其智慮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
苟過其任而強牽制,則将昏瞀委滞,而遂疑君子以為欺我也,否則曰無聞知矣。
非故也,明偏,而示之以幽,弗能照也;聽寡,而告之以微,弗能察也。
斯以資于造化者也,雖曰無訟,其如之何。
……是以君子将語人以大本之源,而談性義之極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視其銳氣,察其堕衰,然後唱焉以觀其和,導焉以觀其随;随和之微發乎音聲,形乎視聽,著乎顔色,動乎身體;然後可以發幽而步遠,功察而治微;于是乎闿張以緻之,因來以進之,審論以明之,雜稱以廣之,立準以正之,疏煩以理之;疾而勿迫,徐而勿失,雜而勿結,放而勿逸;欲其自得之也。
故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導。
導人必固其性,治水必因其勢,是以功無廢而言棄也。
”
這是第一種功用。
兒童初生,不但沒有知識,他們的性情也是很粗野未上軌道的。
倘若聽其自然,不但惡的本性容易養成惡的習慣,即善的本性亦難以形成。
教育的功能,正是要培養善的習慣,去掉惡的習慣。
故曰:“人雖有美質而不習道,則不為君子,故學者求習道也。
”這是第二種功用。
啟發兒童的智慧,把他們引導到成人社會裡面和成人一塊生活;培養善良習慣,使他們向着好的路上行走,所有吾人應備的生活條件,全可以由教育教給他們,使他們在社會裡面成一個美好無缺的個人——徐氏所謂“有德的君子”,這是教育第三種功用。
以上三種功用,尤以啟發智慧為重要。
啟發了智慧就可以探求知識,有了知識則為人、處世或利己利人,皆有莫大的功用。
因此,徐氏特别看重知識,并發表“知識重于德行”的言論。
他說:富于知識的謂之明哲之士。
明哲之士,見理透辟,認事清楚;能考察已往,能推測未來;處常也可,處變也可;權力不能受其威脅,巧詐不能受其欺蔽。
像這種明哲之士,比較那專講道德、死守清高的君子,有用多了。
他并引了孔子之贊美顔淵,及曾參、原憲之不能列入四科,皆以才盛與否為标準,不完全謂顔淵之有盛德的關系。
[13]儒家本以德行為本,徐氏亦純正儒者,而發表“知重于行”的奇論,或矯先儒空疏之弊,或感于當時一般正人君子反以盛德受禍,此兩種心理都是有的。
知識既重于德行,倘專靠聰明才智而不努力,則知識亦無法增進。
所以徐氏一方面雖稱美聰明才智之人,同時還要鼓勵一般人的意志之努力。
蓋吾人求學多由意志的督迫而成;意志堅強,雖生性笨拙,也能成功;意志不堅強,縱有天才,也是無用。
所以他說“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
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治學篇》)。
他又說:“故才敏過人,未足貴也;博辨過人,未足貴也;勇決過人,未足貴也。
君子所貴者,遷善懼其不及,改過惡其有餘。
”(《虛道篇》)“遷善懼其不及,改過惡其有餘”,即意志的努力。
徐氏關于教育方面最精到的地方,要算教授方法論。
他說,教授兒童,不在多灌以死的知識,和喋喋多言。
第一步要考查他們的本性和了解力,并要觀察他們此刻心志的活動。
本性近于某方面,即向某方面引導,所謂“導人必因其性”。
按照他們的了解力而給以相當的材料,所謂“君子之與人言也,使辭足以達其智慮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
但本性固然有定,而心理的狀态可是常常有變化的,必要觀察他們現時的心理狀态,或是常态,或是變态,或正被某種事物所牽引,然後施以适當的方法——或提示、或警告、或授與。
使他們自然能夠領受,毫不牽強;使他們樂于領受,毫不感覺痛苦。
[14]倘不用此種方法,而硬要注射以多量的材料,不唯于兒童沒有進益,反足以使他們益陷于糊塗,兒童不但不感激教者的熱心,并能引起師生間不好的感情,說教師有意欺騙。
所謂“苟過其任而強牽制,則将昏瞀委滞,而遂疑君子以為欺我也;否則曰無聞知矣”(《貴言篇》)。
按照兒童先天的本性,和現在的了解能否力,以及此刻的心理狀态,而施行适當的教育,使他們欣然自得,這種學說總算是比較精到的。
兩漢二百年來的教育學者講論本性固然先後繼起,各有發揮,至于教學方法的理論前賢應當讓後生,以徐幹最為進步。
至于求學:(1)貴在虛心聆受,不宜自是;(2)不重名詞的死記,而重大義的了解;(3)多方探求以歸納成一個原理;皆屬很平常的理論,我們勿庸多述了。
徐氏還有一個開辟的思想,就是反對“輕愛生而重哀死”這一派思想的人。
他說: 人之過在于哀死,而不在于愛生;在于悔往,而不在于懷來。
喜說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于今日,而害于後旬;如斯以及于老。
(《修本篇》) 中國民族——尤其是厭世派的人——把“生之欲”看得太輕,把“死之哀”看得太重,總在已往的事情上面锱铢較量,而于将來的事情全不注意有系統的計劃。
這種态度的民族,可以說是一種“悼亡”的民族、“懷古”的民族,及對于将來新的生活,與世界毫不注意和希望開辟與獲得的民族,中國人思想之沒有多大的進步就在這個原因上面。
魏、晉六朝人精神上所包含這種毛病的成分更多。
徐氏生當佛老思想正在發達的時代,而有這個進步的開辟的思想,發表出來,不但正好診治當時思想的頹廢,并是跳出漢儒死的教育圈子以外,而給予吾人以新的希望,使吾人益信教育是有效能力的。
至于修養方面,孜孜矻矻,真有“遷善懼其不足,改過恐其有餘”之态,不愧為當時的名賢、儒家的殿将了。
本章參考書舉要 (1)前後《漢書》的賈誼、董仲舒、王充、揚雄、馬融、鄭玄各人本傳 (2)《三國志》的《魏志》 (3)《春秋繁露》 (4)《新書》 (5)《法言》 (6)《論衡》 (7)《申鑒》 (8)《中論》 *** [1]《春秋繁露·玉杯》:“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齋時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趨,稽而無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聖化,吾取之。
” 《春秋繁露·正貫》:“故知其氣矣,然後能食其志也;知其聲矣,而後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然後能遂其形也;知其物也,然後有别其情也。
故唱而民和之,動而民随之;是知引其天性所好而壓其情之所憎者也。
如是,則言雖約,說必布矣;事雖小,功必大矣。
” [2]《法言·學行篇》:“鳥獸觸其情者也,衆人則異乎?注:人由禮義,閉其邪情,故異于鳥獸也。
”《修身篇》:“天下有三門:由于情欲,入自禽門;由于禮義,入自人門;由于獨智,入自聖門。
” [3]《法言·修身篇》:“是以君子強學而力行。
”《教至篇》:“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一,曰‘勉’。
” [4]《法言·學行篇》:“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譽以崇之,不倦以終之:可謂好學也已矣。
” [5]《法言·吾子篇》:“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誰使正之?’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
衆言淆亂,則折諸聖。
’或曰:‘惡睹乎聖而折諸?’曰:‘在則人,亡則書,其統一也。
’” [6]《論衡·非韓篇》:“國之所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
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率無禮之士,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
” [7]按《書虛》、《變虛》、《感虛》、《福虛》、《龍虛》、《雷虛》、《道虛》諸篇皆獨著創見,破除當時或從前一切迷信之說。
《談天》、《說日》等篇亦具隻眼,不同流俗。
《宣漢》、《恢國》、《驗符》、《須頌》諸篇,雖不免衷揚漢朝,而力辟是古非今之舊觀念,亦能使人耳目一新。
不過謂世界為循環式的非進化的,猶不脫古人之舊觀念也。
[8]《後漢書·馬融傳》:“融善鼓琴好吹笛。
達生任性,不居儒者之節。
居定器服,多從侈飾。
常坐高堂,施绛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 [9]《廿二史劄記·北朝經學》:“六朝人雖以詞藻相尚。
然北朝治經者尚多專門家。
蓋自漢末鄭康成以經學教授,門下著錄者萬人,流風所播,士皆以通經積學為業。
而上之舉孝廉、舉秀才,亦多于其中取之,故雖經劉石諸朝之亂,而士習相承,未盡變壞。
”《東塾讀書記·鄭玄》:“蓋自漢季而後,纂試相仍,攻戰日作,夷狄亂中國,佛老蝕聖教;然而經學不衰,議禮尤重其源,皆出于鄭學。
即江左頗遵王肅,亦因讀鄭君書乃起而自勝耳。
然則自魏至隋,數百年斯文未喪者,賴有鄭君也。
” [10]《申鑒·雜言下》:“孟子稱性善,荀子稱性惡。
公孫子曰,性無善惡。
揚雄曰,人之性善惡混。
劉向曰,性情相應,性不獨善,情不獨惡。
或曰:‘請問其理?’曰:‘性善則無四兇,性惡則無三仁。
人無善惡,文王之教一也,則無周公管蔡。
性善情惡是桀、纣無性,而堯、舜無情也。
性善惡皆渾,是上智懷惠而下愚挾善也理也未究矣,惟向言為然。
’” [11]《雜言下》:“凡言神者莫近于氣,有氣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惡、喜怒之情矣。
故人有情,由氣之有形也。
氣有白黑,神有善惡,形與白黑偕,情與善惡偕,故氣黑非形之咎,情惡非情之罪也。
” [12]《雜言下》:“或曰:‘人之于利,見而好之,能以仁義為節者,是性割其情也。
性少情多,性不能割其情,則情獨行為惡矣。
’曰:‘不然。
是善惡有多少也,非情也。
有人于此,嗜酒嗜肉,肉勝則食焉,酒勝則飲焉。
此二者相與争,勝者行矣,非情欲得酒、性欲得肉也。
有人于此,好利好義,義勝則義取焉,利勝則利取焉,此二者相與争,勝者行矣,非情欲得利、性欲得義也。
其可兼者則兼取之,其不可兼者則隻取重焉。
若苟隻好而已,雖有兼取(?)矣。
若二好鈞平,無分輕重,則一俯一仰,乍進乍退。
’” [13]《中論·智行篇》:“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懾,困而能通,決嫌定疑,辨物居方,禳禍于忽秒,求福于未萌,見變事則達其機,得經事則循其常,巧言不能推,令色不能移,動作可觀,則出辭為師表,此諸志行之士,不亦諸乎?” [14]《中論·貴言》:“故君子之與人言也,使辭足以達其智慮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
苟過其任而強牽制,則将昏瞀委滞,而遂疑君子以為欺我也,否則曰無聞知矣。
非故也,明偏,而示之以幽,弗能照也;聽寡,而告之以微,弗能察也。
斯以資于造化者也,雖曰無訟,其如之何。
……是以君子将語人以大本之源,而談性義之極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視其銳氣,察其堕衰,然後唱焉以觀其和,導焉以觀其随;随和之微發乎音聲,形乎視聽,著乎顔色,動乎身體;然後可以發幽而步遠,功察而治微;于是乎闿張以緻之,因來以進之,審論以明之,雜稱以廣之,立準以正之,疏煩以理之;疾而勿迫,徐而勿失,雜而勿結,放而勿逸;欲其自得之也。
故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導。
導人必固其性,治水必因其勢,是以功無廢而言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