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關燈
小
中
大
對。
” [8]《文獻通考·太學》按西京博士,但以名流為之,無選試之法。
中興以來,始試而後用,蓋欲其為人之師範,則不容不先試其能否也。
” [9]《漢書·帝紀》:“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員。
又昭帝舉賢良太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
哀帝時,置博士弟子,父母死子甯三年。
” 《後漢書·帝紀》:“世祖建武五年,十月,常起太學。
車駕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和帝永元十二年,賜博士弟子員在太學者布人三匹。
” [10]《後漢書·桓榮傳》:“光武诏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
”《靈帝紀》:“熹平五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餘人。
除郎中太子舍人。
”《文獻通考·太學》:“時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又有畫諾坐嘯之謠,因此流言轉入太學。
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為之冠。
” [11]《文獻通考》:“西漢鄉裡學校,人不入于太學,而補弟子員者自一項人;公卿子弟不養于太學,而任子盡隸光祿勳。
”《後漢書·左雄傳》:“奏召海内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
”《後漢書·儒林傳》:“本初元年,梁太後诏曰:‘大将軍下至六百石,悉遠子就學。
’” [12]《後漢書·帝紀》:“永壽二年,诏複課試諸生,補郎舍人。
其後複制,學生滿二歲試,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
其不能通二經者,須後試,複随輩試之,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
其已為文學掌故者滿二歲試,能通三經者繼其高第為太子舍人。
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為太子舍人。
已為太子舍人,滿二歲試,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為郎中。
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得為郎中。
滿二歲試,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補吏,随才而用其人,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複補吏。
” [13]《後漢書·獻帝紀》:“诏曰:‘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事業。
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安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
’” [14]《後漢書·靈帝紀》:“熹平四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餘人。
”《文獻通虧·太學注》:“時長安為之諺曰:‘頭白皎然,食不充糧。
裡衣褰裳,當還故鄉。
聖主愍念,委用補郎。
舍是布衣,被服元裳。
’” [15]《文獻通考·太學》按:“時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又有畫諾坐嘯之謠,因此流言轉入在太學。
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賈偉節為之冠,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
學中語曰:‘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并危言深論,不隐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東坡蘇氏《南安軍之學記》曰:‘學莫盛于東漢,士數萬人,虛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節下之。
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議政,可謂近古。
’” [16]《後漢書》範晔論曰:“漢初诏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選士之方也。
中興以後,複增‘淳樸’、‘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清白’、‘淳厚’之屬。
榮路既廣,觖望難裁。
自是竊名僞服,浸以流竟,權門貴勢,請谒繁興。
” [17]《文獻通考·選舉考舉士》:“按漢制,郡國學士,其目的大概有三:曰‘賢良方正’也,‘孝廉’也,‘博士弟子’也。
然是三者,在後世則各為科目,其與鄉學裡選又自殊途矣。
” [18]《文獻通考·選舉》:“西漢舉賢良文學:晁錯以太子家令舉,遷授中大夫;董仲舒以博士舉,遷授江都相;黃霸以丞相長史舉,遷揚州刺史。
東漢舉賢良文學:魯丕以以郡功曹舉,遷議郎。
又西漢舉孝廉,路溫舒以決曹史舉,遷山邑丞;蕭望以禦史史官屬舉,遷治禮丞。
東漢舉孝廉:馬棱(伏波族孫)以郡功曹舉,遷谒者。
” [19]《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臣愚以為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後遂令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 《文獻通考·選舉》:“漢制,凡郡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又調僚屬及部人之賢者,舉為秀才廉吏而貢于王庭,多拜為郎。
” [20]《文獻通考·選舉》:“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
而董仲舒以賢良對策,天子覽其策而異焉,乃複策之。
對畢,複策之以為江都相。
轅固帝初即位時,以賢良征。
諸儒嫉毀,言固老,罷歸之。
” 《東漢會要·選舉》:“西都止從郡國奏舉,未有試文之事。
至東都則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無異于後世科舉之法矣。
” [21]《東漢會要·選舉》:“漢世諸科雖以賢良方正為至重,而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斯亦後世之所不能及。
”《文獻通考·選舉》:“按東京選舉,孝廉一科為盛,名士多出其中。
” [22]《文獻通考·選舉》:“制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四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
”又:“東漢之制,郡太守舉孝廉,郡口二十萬學一人。
” [23]《東漢會要·選舉》:“公府有辟命,自四京則然矣。
然東漢之世,公卿尤以辟士相高。
卓茂習詩禮為通儒,而辟丞相府史。
蔡邕少博學,好辭章,而辟司徒橋玄府。
周舉博學洽聞,為儒者宗,而辟司徒李郃府。
又有五府俱辟如黃瓊者,四府并命如陳紀者,往往名公巨卿以能緻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是以譽望日隆,名節日興,而一洗末世苟合輕就之風。
” [24]《文獻通考·選舉·童科》:“漢興,蕭何草律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
’” (同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經,左雄并奏童子郎。
黃香年十二,博學經典,京師号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号為任聖童。
” [8]《文獻通考·太學》按西京博士,但以名流為之,無選試之法。
中興以來,始試而後用,蓋欲其為人之師範,則不容不先試其能否也。
” [9]《漢書·帝紀》:“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員。
又昭帝舉賢良太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
哀帝時,置博士弟子,父母死子甯三年。
” 《後漢書·帝紀》:“世祖建武五年,十月,常起太學。
車駕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和帝永元十二年,賜博士弟子員在太學者布人三匹。
” [10]《後漢書·桓榮傳》:“光武诏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
”《靈帝紀》:“熹平五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餘人。
除郎中太子舍人。
”《文獻通考·太學》:“時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又有畫諾坐嘯之謠,因此流言轉入太學。
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為之冠。
” [11]《文獻通考》:“西漢鄉裡學校,人不入于太學,而補弟子員者自一項人;公卿子弟不養于太學,而任子盡隸光祿勳。
”《後漢書·左雄傳》:“奏召海内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
”《後漢書·儒林傳》:“本初元年,梁太後诏曰:‘大将軍下至六百石,悉遠子就學。
’” [12]《後漢書·帝紀》:“永壽二年,诏複課試諸生,補郎舍人。
其後複制,學生滿二歲試,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
其不能通二經者,須後試,複随輩試之,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
其已為文學掌故者滿二歲試,能通三經者繼其高第為太子舍人。
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為太子舍人。
已為太子舍人,滿二歲試,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為郎中。
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得為郎中。
滿二歲試,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補吏,随才而用其人,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複補吏。
” [13]《後漢書·獻帝紀》:“诏曰:‘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事業。
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安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
’” [14]《後漢書·靈帝紀》:“熹平四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餘人。
”《文獻通虧·太學注》:“時長安為之諺曰:‘頭白皎然,食不充糧。
裡衣褰裳,當還故鄉。
聖主愍念,委用補郎。
舍是布衣,被服元裳。
’” [15]《文獻通考·太學》按:“時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又有畫諾坐嘯之謠,因此流言轉入在太學。
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賈偉節為之冠,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
學中語曰:‘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并危言深論,不隐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東坡蘇氏《南安軍之學記》曰:‘學莫盛于東漢,士數萬人,虛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節下之。
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議政,可謂近古。
’” [16]《後漢書》範晔論曰:“漢初诏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選士之方也。
中興以後,複增‘淳樸’、‘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清白’、‘淳厚’之屬。
榮路既廣,觖望難裁。
自是竊名僞服,浸以流竟,權門貴勢,請谒繁興。
” [17]《文獻通考·選舉考舉士》:“按漢制,郡國學士,其目的大概有三:曰‘賢良方正’也,‘孝廉’也,‘博士弟子’也。
然是三者,在後世則各為科目,其與鄉學裡選又自殊途矣。
” [18]《文獻通考·選舉》:“西漢舉賢良文學:晁錯以太子家令舉,遷授中大夫;董仲舒以博士舉,遷授江都相;黃霸以丞相長史舉,遷揚州刺史。
東漢舉賢良文學:魯丕以以郡功曹舉,遷議郎。
又西漢舉孝廉,路溫舒以決曹史舉,遷山邑丞;蕭望以禦史史官屬舉,遷治禮丞。
東漢舉孝廉:馬棱(伏波族孫)以郡功曹舉,遷谒者。
” [19]《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臣愚以為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後遂令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 《文獻通考·選舉》:“漢制,凡郡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又調僚屬及部人之賢者,舉為秀才廉吏而貢于王庭,多拜為郎。
” [20]《文獻通考·選舉》:“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
而董仲舒以賢良對策,天子覽其策而異焉,乃複策之。
對畢,複策之以為江都相。
轅固帝初即位時,以賢良征。
諸儒嫉毀,言固老,罷歸之。
” 《東漢會要·選舉》:“西都止從郡國奏舉,未有試文之事。
至東都則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無異于後世科舉之法矣。
” [21]《東漢會要·選舉》:“漢世諸科雖以賢良方正為至重,而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斯亦後世之所不能及。
”《文獻通考·選舉》:“按東京選舉,孝廉一科為盛,名士多出其中。
” [22]《文獻通考·選舉》:“制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四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
”又:“東漢之制,郡太守舉孝廉,郡口二十萬學一人。
” [23]《東漢會要·選舉》:“公府有辟命,自四京則然矣。
然東漢之世,公卿尤以辟士相高。
卓茂習詩禮為通儒,而辟丞相府史。
蔡邕少博學,好辭章,而辟司徒橋玄府。
周舉博學洽聞,為儒者宗,而辟司徒李郃府。
又有五府俱辟如黃瓊者,四府并命如陳紀者,往往名公巨卿以能緻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是以譽望日隆,名節日興,而一洗末世苟合輕就之風。
” [24]《文獻通考·選舉·童科》:“漢興,蕭何草律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
’” (同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經,左雄并奏童子郎。
黃香年十二,博學經典,京師号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号為任聖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