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
學者也拿這些東西為研究的資料,當時如杜林、司馬相如諸人,或正字體,或正讀音,于是關于文字的著述逐日加多。
文字整理,風行一時,彼此互相研讨既久,最後必有相當的結果,而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就是由此産生。
這一部書,成于東漢末年,把音、形、義三類統加解釋,不僅整理古籍者在所必讀,而後世研究小學的人們也奉它為祖師。
《說文解字》書影 許慎(58?-147?),東漢經學家、文學家。
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
所作《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最有權威的一部古文字的字典。
*** [1]《史記·儒林列傳》:“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離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 [2]《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峄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功德,議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鹹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
……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 [3]《史記·儒林列傳》:“陳涉起匹夫,驅瓦合谪戍,旬月以王楚。
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
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怒而發憤于陳王也。
” [4]《史記·孔子世家》:“高皇帝過魯,以大牢祠焉。
諸侯卿相至,帝先谒然後從政。
……太史公曰:‘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衷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5]《漢書·藝文志》:“漢興,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迄孝武時,書缺簡脫,……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
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至成帝時,以書頗亡,使谒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
” 《漢書·河間獻王傳》:“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
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裡,或有先祖遺書,多奉以奏獻王者。
故得書獨多,與漢朝等。
” [6]《文選注》:“孝武敕丞相公孫宏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山。
” [7]《漢書·藝文志》:“李斯作《倉颉篇》,趙高作《爰曆篇》,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而省約之者,故曰小篆。
” 按秦朝通行文字有兩種:一為李斯等所作之小篆,一為程邈所作之隸書,皆較從前省略易寫。
到了漢時,隸書更通行。
又秦時有蒙恬以兔毫制筆,漢時有蔡倫以樹皮造紙,二者皆于教育工具上有甚大貢獻。
[8]據《漢書·藝文志》所載,西漢所藏圖書,頗為宏富:(一)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部;(二)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三)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四)凡兵書,五十三家,七十九篇,圖四十三卷;(五)凡數術,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六)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合計藏書凡分七類,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據《後漢書·儒林傳》,當光武遷都洛陽時,載運經卷秘書,已二千餘籍。
自此以後,逐年增加,參倍于前。
又據《隋書·經籍志》王葬之末,又被焚毀。
光武中興,笃好文雅。
明韋繼軌,尤重儒術。
四方鴻生巨儒,負裘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
石室蘭台,彌以充積。
又于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典掌焉。
并依七略而為書部,固又編之以為《漢書·藝文志》。
《通典》:“漢時圖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内貯之于外府。
又禦史中丞居殿中掌蘭台秘書及麒麟、天祿二閣,藏之于内禁。
後漢圖書在東觀。
” 《宋·百官志》:“漢西京圖籍所藏,有天祿、石渠、蘭室、石室、延閣、廣内之府,是也。
東京圖書在東觀。
”又雲:“東京圖書在東觀,故使名儒碩學者作東觀,撰述國史。
” [9]《後漢書·蔡邕傳》:“建甯中,校書東觀,遷議郎。
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拟誤後學。
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谏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子俊、駱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許之。
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镌刻石,立于太學門外,後儒晚學鹹取正焉。
碑始立,觀視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
學者也拿這些東西為研究的資料,當時如杜林、司馬相如諸人,或正字體,或正讀音,于是關于文字的著述逐日加多。
文字整理,風行一時,彼此互相研讨既久,最後必有相當的結果,而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就是由此産生。
這一部書,成于東漢末年,把音、形、義三類統加解釋,不僅整理古籍者在所必讀,而後世研究小學的人們也奉它為祖師。
《說文解字》書影 許慎(58?-147?),東漢經學家、文學家。
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
所作《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最有權威的一部古文字的字典。
*** [1]《史記·儒林列傳》:“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離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 [2]《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峄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功德,議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鹹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
……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 [3]《史記·儒林列傳》:“陳涉起匹夫,驅瓦合谪戍,旬月以王楚。
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
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怒而發憤于陳王也。
” [4]《史記·孔子世家》:“高皇帝過魯,以大牢祠焉。
諸侯卿相至,帝先谒然後從政。
……太史公曰:‘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衷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5]《漢書·藝文志》:“漢興,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迄孝武時,書缺簡脫,……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
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至成帝時,以書頗亡,使谒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
” 《漢書·河間獻王傳》:“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
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裡,或有先祖遺書,多奉以奏獻王者。
故得書獨多,與漢朝等。
” [6]《文選注》:“孝武敕丞相公孫宏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山。
” [7]《漢書·藝文志》:“李斯作《倉颉篇》,趙高作《爰曆篇》,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而省約之者,故曰小篆。
” 按秦朝通行文字有兩種:一為李斯等所作之小篆,一為程邈所作之隸書,皆較從前省略易寫。
到了漢時,隸書更通行。
又秦時有蒙恬以兔毫制筆,漢時有蔡倫以樹皮造紙,二者皆于教育工具上有甚大貢獻。
[8]據《漢書·藝文志》所載,西漢所藏圖書,頗為宏富:(一)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部;(二)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三)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四)凡兵書,五十三家,七十九篇,圖四十三卷;(五)凡數術,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六)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合計藏書凡分七類,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據《後漢書·儒林傳》,當光武遷都洛陽時,載運經卷秘書,已二千餘籍。
自此以後,逐年增加,參倍于前。
又據《隋書·經籍志》王葬之末,又被焚毀。
光武中興,笃好文雅。
明韋繼軌,尤重儒術。
四方鴻生巨儒,負裘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
石室蘭台,彌以充積。
又于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典掌焉。
并依七略而為書部,固又編之以為《漢書·藝文志》。
《通典》:“漢時圖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内貯之于外府。
又禦史中丞居殿中掌蘭台秘書及麒麟、天祿二閣,藏之于内禁。
後漢圖書在東觀。
” 《宋·百官志》:“漢西京圖籍所藏,有天祿、石渠、蘭室、石室、延閣、廣内之府,是也。
東京圖書在東觀。
”又雲:“東京圖書在東觀,故使名儒碩學者作東觀,撰述國史。
” [9]《後漢書·蔡邕傳》:“建甯中,校書東觀,遷議郎。
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拟誤後學。
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谏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子俊、駱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許之。
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镌刻石,立于太學門外,後儒晚學鹹取正焉。
碑始立,觀視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