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一儒家學術獨占之原因
自秦皇到漢武之初,儒家雖屈伏了八十年,而他們的勢力并未減少,其最後勝利還是屬于他們。
他們在學術界上所以得到最後勝利的,則有曆史為之背景。
自秦皇統一中國,開創了官僚政治,漢初雖曾一度動搖,而從景帝以後此種政治完全确定,我于前章已經叙述過了。
這種政治即士大夫階級依附帝王的權力所形成的一種政治形态;而士大夫階級即昔日的失位貴族、知識分子及自由農民脫胎結合而成,我于前章也叙述過了。
概括一句,這種政治仍建築在農業經濟所構成的社會之上,與封建貴族政治相同。
但此輩士大夫階級雖諸子百家各有其徒,究竟以儒家信徒為最多,因為他們以把守曆代相傳的典章制度為職志,差不多為中國民族傳統的思想之繼承者。
官僚政治,儒家黨徒既然占多數,他們的思想又與民族習慣思想相近,在政府裡面必然能夠處于最優越的地位,謀以一黨之學術統制全國,情所必然,亦勢有可能。
由秦皇至文、景間,在特殊政治情形之下,雖然屈伏了數十年,而他們的勢力其實依然存在。
且儒家素正君臣之分,嚴上下之别,與官僚政治之尊王主義及農業社會之安定傾向,無一不兩相适合,那末,他們的學術之被獨占,不僅勢有可能,且為自然的趨勢而不可避免。
漢文帝(左) 漢景帝(右) 漢武帝 儒家的勢力,自戰國以來,久已彌漫于社會。
在孔子死了之後,他的七十門徒,散遊諸侯,大的當師傅卿相,小的友教士大夫,繼世相傳,隻就孔子一派,儒家之徒已是布滿了天下。
[1]秦并六國,其國家政策雖然與他們的主張不同,但當初何嘗敢于公然開罪他們。
封禅和他們商議,讨論國家大事和他們商議,為他們位置,博士多至七十餘人;種種敷衍手段,都是不敢開罪他們的明證。
[2]但他們主觀太甚,野心不小,一事不合,即造為诽語,謀取法家之政治地位,秦皇才有焚書坑儒的謬舉。
這種謬舉,反是激動了他們的憤怒,群起為革命運動,秦朝所以滅亡的迅速,這也是一個大原因。
[3]到了秦、漢之際,孔子的人格被當時社會的崇拜,一天高漲一天,不僅學者儒生拜他為老師,就是帝王、諸侯、卿相沒有一個不尊仰他的,反觀道、墨諸家何嘗可以望生而及。
[4]且漢興以來,社會安定,經生鴻儒教授于地方者所在皆是。
他們已帶了幾分宗教性質,抱殘守缺,日事宣傳,往往受地方侯國和郡守的尊禮,益增高其地位。
由此看來,在社會方面,因其勢力雄厚之故,他們的學術已非正式地統制了全國。
且儒家的根本思想,不外“正名定分”四個字;這四個字正可以醫治當時拔劍擊柱、漫無紀律的武夫悍卒。
叔孫通定朝儀,雖能稍稍鉗制一二,但非根本辦法,隻有那一種最有勢力的學說才可以深中于人心。
儒家學術既有曆史的背景,又合于時代的需要,他們的勢力又不可遏抑,武帝是最善應付潮流的一個有權元首,恰巧此時有人提議,于是儒家學術統治天下的命令頒布下來了。
二儒術獨占對于教育之關系 提議以儒家學術統制天下的,以董仲舒為首領,附和他的有公孫弘、田蚡》一班高等官僚。
董仲舒對策曰: 董仲舒像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統一,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息,然後統一可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董氏這一段對策,打倒曆來一切學派,獨尊儒術,并以孔子為思想的中心,他不啻思想界的霸王,其獨斷跋扈之态可以想見。
接手漢丞相衛绾“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漢武帝本紀》),于是皇帝頒一發道政令——“奏可”,而儒術統制天下成功了。
學術界的統一令頒發以後,不僅“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且“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史記·儒林列傳贊》),種種提倡的手段也制定出來了。
到元帝時,又指令郡國遍設學官,置五經博士為教官,且奉周公、孔子為先師。
自此以後,中國學術就于一尊,孔子成為思想界的中心人物,儒家經典成為民族的必然讀物,曆代國家教育莫不規定以儒家學說為範圍,相習日久,社會也視為固然,其他各派鹹目為異道。
其後有時雖因政局的關系,儒家勢力在政治上偶一衰微,但在社會方面總不失為重心,且衰微不久而即恢複。
自此以後,差不多中國教育及其思想與儒家學術相終始,且兩相結合而不可分離,直到近代西方文明東漸以後——這也算中國教育史上之一特點。
三儒術統制全國後之文化事業 儒家
他們在學術界上所以得到最後勝利的,則有曆史為之背景。
自秦皇統一中國,開創了官僚政治,漢初雖曾一度動搖,而從景帝以後此種政治完全确定,我于前章已經叙述過了。
這種政治即士大夫階級依附帝王的權力所形成的一種政治形态;而士大夫階級即昔日的失位貴族、知識分子及自由農民脫胎結合而成,我于前章也叙述過了。
概括一句,這種政治仍建築在農業經濟所構成的社會之上,與封建貴族政治相同。
但此輩士大夫階級雖諸子百家各有其徒,究竟以儒家信徒為最多,因為他們以把守曆代相傳的典章制度為職志,差不多為中國民族傳統的思想之繼承者。
官僚政治,儒家黨徒既然占多數,他們的思想又與民族習慣思想相近,在政府裡面必然能夠處于最優越的地位,謀以一黨之學術統制全國,情所必然,亦勢有可能。
由秦皇至文、景間,在特殊政治情形之下,雖然屈伏了數十年,而他們的勢力其實依然存在。
且儒家素正君臣之分,嚴上下之别,與官僚政治之尊王主義及農業社會之安定傾向,無一不兩相适合,那末,他們的學術之被獨占,不僅勢有可能,且為自然的趨勢而不可避免。
漢文帝(左) 漢景帝(右) 漢武帝 儒家的勢力,自戰國以來,久已彌漫于社會。
在孔子死了之後,他的七十門徒,散遊諸侯,大的當師傅卿相,小的友教士大夫,繼世相傳,隻就孔子一派,儒家之徒已是布滿了天下。
[1]秦并六國,其國家政策雖然與他們的主張不同,但當初何嘗敢于公然開罪他們。
封禅和他們商議,讨論國家大事和他們商議,為他們位置,博士多至七十餘人;種種敷衍手段,都是不敢開罪他們的明證。
[2]但他們主觀太甚,野心不小,一事不合,即造為诽語,謀取法家之政治地位,秦皇才有焚書坑儒的謬舉。
這種謬舉,反是激動了他們的憤怒,群起為革命運動,秦朝所以滅亡的迅速,這也是一個大原因。
[3]到了秦、漢之際,孔子的人格被當時社會的崇拜,一天高漲一天,不僅學者儒生拜他為老師,就是帝王、諸侯、卿相沒有一個不尊仰他的,反觀道、墨諸家何嘗可以望生而及。
[4]且漢興以來,社會安定,經生鴻儒教授于地方者所在皆是。
他們已帶了幾分宗教性質,抱殘守缺,日事宣傳,往往受地方侯國和郡守的尊禮,益增高其地位。
由此看來,在社會方面,因其勢力雄厚之故,他們的學術已非正式地統制了全國。
且儒家的根本思想,不外“正名定分”四個字;這四個字正可以醫治當時拔劍擊柱、漫無紀律的武夫悍卒。
叔孫通定朝儀,雖能稍稍鉗制一二,但非根本辦法,隻有那一種最有勢力的學說才可以深中于人心。
儒家學術既有曆史的背景,又合于時代的需要,他們的勢力又不可遏抑,武帝是最善應付潮流的一個有權元首,恰巧此時有人提議,于是儒家學術統治天下的命令頒布下來了。
二儒術獨占對于教育之關系 提議以儒家學術統制天下的,以董仲舒為首領,附和他的有公孫弘、田蚡》一班高等官僚。
董仲舒對策曰: 董仲舒像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統一,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息,然後統一可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董氏這一段對策,打倒曆來一切學派,獨尊儒術,并以孔子為思想的中心,他不啻思想界的霸王,其獨斷跋扈之态可以想見。
接手漢丞相衛绾“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漢武帝本紀》),于是皇帝頒一發道政令——“奏可”,而儒術統制天下成功了。
學術界的統一令頒發以後,不僅“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且“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史記·儒林列傳贊》),種種提倡的手段也制定出來了。
到元帝時,又指令郡國遍設學官,置五經博士為教官,且奉周公、孔子為先師。
自此以後,中國學術就于一尊,孔子成為思想界的中心人物,儒家經典成為民族的必然讀物,曆代國家教育莫不規定以儒家學說為範圍,相習日久,社會也視為固然,其他各派鹹目為異道。
其後有時雖因政局的關系,儒家勢力在政治上偶一衰微,但在社會方面總不失為重心,且衰微不久而即恢複。
自此以後,差不多中國教育及其思想與儒家學術相終始,且兩相結合而不可分離,直到近代西方文明東漸以後——這也算中國教育史上之一特點。
三儒術統制全國後之文化事業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