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關燈
一官僚政治之新紀元

    秦始皇赢政

    自西周時代農業發展以後,中國社會即穩定于農業經濟基礎之上;雖土地的分配,田賦的征收,曆代小有差異,而以農業經濟為構成社會之基礎,則絲毫不受影響。秦朝立國很短,經濟形态殊無顯然的變化。西漢時代,商業資本似有勃興的趨勢,究竟戰勝不過基礎久已穩固的農業,加以政府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受了壓迫,商業益難發展;是以到了東漢初年,農業經濟的勢方更形鞏固。至于政治形态,則與前期截然兩樣。秦代以前,政權握在貴族階級手中,稱做貴族政治。秦代以後,政權握在士大夫階級手中,而以帝王為元首,稱做官僚政治。故由戰國到秦,實為政治上之一大變革——由貴族政治變易為官僚政治。在官僚政治之下,國家大權名義上雖操于帝王一人之手,其實所有政務全分配于士大夫階級。他們在朝趨承帝王的意旨,自圖生存;出外仗着政府的權威,役使民衆;有時帝王幼弱,反被玩弄,國家大權實際上即由他們掌握和操縱,他們遂形成後世所說的官僚階級。這種階級即昔日的失位貴族、知識分子及自由農民脫胎結合而成,以替代封建貴族的地位。在秦始皇時,封建勢力可算完全被他們打倒;西漢初年,雖然偶一回光反照,但不久仍歸消滅,而政權依然落在他們手中。他們既然以農業經濟為基礎,農村社會一日不破壞,他們的勢力一日不能消滅,而他們所享受的特權,即昔日封建貴族所享受的特權。在這種政治與社會形态之下,似封建非封建,我們稱做半封建社會——變形的封建社會,以别于昔日典型的封建社會。這種社會,曆漢、唐、宋、明以至于清朝,相繼二千餘年,未嘗改變。不過我們為叙述便利起見,可分着三個階段:自秦、漢至五代,為前期的半封建時代;自宋、元至明三朝為中期的半封建時代;到了滿清,則為後期的半封建時代。

    其實自戰國以來,政權早已移到士大夫階級手中矣。

    二秦皇之反儒政策

    坑儒谷遺址

    自春秋以後,典型的封建社會逐漸破壞,知識分子由此起來攘奪政權,所謂“戰國策士”皆屬于這一階級。六國所以互相攻伐,多由此輩策士簧鼓之力;秦皇所以統一天下,亦多由此輩運籌之功;故秦皇之兼并六國,即士大夫階級打倒封建貴族階級之成績。此輩既為昔日失位的貴族及知識分子,所以在學派上分,有屬于儒家的,有屬于道家的,有屬于法家的,有屬于墨家的,就中以儒家信徒最多。但幫助秦皇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的,功不在儒家,而在法家。儒、法兩家的政治主張既然不同,而感情素惡,秦皇功成之後,儒家信徒反來攘奪政權、議論得失,怎樣不遭法家信徒的猜忌?怎樣不合信仰法治效力的始皇厭惡?且儒家代表舊思想,富于保守,與始皇的性情格格不入,所以當他統一成功之後,即采用李斯的計劃,收盡天下的書籍,除了博士官所掌以外,悉數焚毀,以斷絕知識的來源;且為着示威和懲一儆百起見,又逮捕了露骨頂名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活埋于鹹陽。後來的人以始皇“焚書坑儒”一舉為愚民政策,我以為這是他的反儒政策,隻從“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及“若欲有學法,合以吏為師”(《秦始皇本經》)兩句話,便可看得出來。始皇因厭惡儒生,遂遷怒于其他知識分子,所以除了法家以外無一幸免于迫害的。在這個時候,既然燒盡天下的書籍而立國又短促,除戰争及廣興土木以外,隻以一法字糾繩天下,自然沒有教育可言。

    《秦始皇本紀》,此指《史記》本紀之一。

    三漢初之雜霸政策

    劉邦像

    戰國策士不隻法家一派,士大夫階級亦不隻法家一黨,秦皇過激的舉動,當然引起社會各派的反抗——尤其是儒家的反抗。所以陳涉揭竿一呼,一班儒生如孔鲋、陸賈之徒群起投入革命軍,借着倒秦的題目為報複運動。可是劉邦素日最看不起儒生,既以流氓階級奪取了秦朝的政柄,雖然賴着儒生一部分鼓吹的力量,對于儒家依然沒有什麼好感,且不知有所謂教育,在彼心目中隻知有武力而已。當時在朝大臣,如張良、陳平、蕭何、曹參輩感于高帝、高後之猜忌,力求全身免禍,專究黃老之術以自藏,于教育事業也未曾注意。文帝雖比較賢明,亦沒有遠大志願,不過于大亂之餘,志在與民休養生息;到了中年以後,且頗傾向于法術。景帝則以七國的叛變,更覺刑名主義适合于當時的需要,所以刑名法術之學為晁錯一派的學者所盛倡。他們對于儒術既不信仰,對于教育尤無提倡的熱心。但黃老之術,在漢初本已流行,及到景帝削平七國以後,官僚階級仍以少事紛更為倡,而黃老之術于是又盛行了;其運動主角,窦太後就是一個。由這樣看來,漢朝初年,不僅對于教育無意提倡,即所以立國者亦無一定的宗旨,刑名、黃老摻雜施行,此我們所以稱做“雜霸政策”。所以自秦皇到漢武帝之初,八十年間,可說是儒家屈伏時期,亦可說是教育停頓時期。

    劉邦祭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