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概論
往古九流百家諸士藝術衆
元明壁畫,現存于山西石玉縣保甯寺。
東周時代的學派,司馬談分着六家,并作了一篇《六家要旨》;班固作《藝文志》,别為九流;也有人稱諸子百家的。
但在當時,他們的學說,勢力最大且關于教育思想比較重要的,隻有儒、道、墨三家。
道家始于老子,其後有楊朱、莊周兩派。
儒家始于孔子,及門弟子最多,其後分孟轲、荀卿二派。
墨家始于墨子,弟子衆多,差不多與孔門相等,其後有宋硁、列禦寇諸人。
老子著《道德經》,追慕羲黃時代的無為主義,所以他在政治方面提倡“小國寡民”,在教育方面提倡絕學主義、禁欲主義。
孔子的思想以《論語》為中心,《禮L記》裡面也可以看出一部分,他是追慕唐虞時代的揖讓主義的,所以對于政治主張“禮讓為國”,對于教育提倡培養“君子”的人格。
墨子的思想以《墨子》為中心,他是追慕夏禹時代的犧牲主義的,所以在政治方面提倡人才主義,在社會方面提倡兼愛主義,在教育方面提倡節約、勤勞及利他主義,犧、黃、堯、舜及夏禹,在中國上古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我們卻不敢斷定,此處所謂“追慕”,也許是他們的心中之“假想”。
老子完全是部落時代的思想,尚未脫離氏族社會孔子是封建時代前期的思想,墨子是封建時代後期的思想,這兩人比較老子皆進了一步;但其富于懷古的意味,富有對于當代的政治之不滿的心理,彼此是相同的。
這三家的學說,各經直接和間接弟子的擁護與推演,遂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三個體系,其後分支雖多,而他們各家的根本思想卻是始終一貫。
不過儒家的學說與中國社會的進展、政治的演變及民族的習慣,較為切合,所以愈傳而勢力愈大,支配中國民族的心理亦最深且久。
老、墨二人的言論關于政治方面較多,關于教育方面較少。
孔子一生講學時期最長,對于教育的言論發表的很多,自此儒家多以教育為主業,而中國史上的教育事業差不多完全被他們占有。
對于人類天性的研究,除儒家外,道、墨兩家皆不多談;但孔子隻說了一個“性相近”,到了戰國遂分孟、荀兩派——一主性善,一主性惡。
其後對于天性的研究,亦隻有儒家中人,不過到後來,他們愈說愈玄妙了。
守藏室之史,周代管理圖書家文物典籍的史官。
第二節老子 一老子何人 老子像 司馬遷作《史記》,以神話體式傳老子,據說相傳有三人:一為李耳,二為老萊子,三為周太史儋。
李耳字聃,是楚國苦縣人,在東周王室曾做過守藏室之史,從前史書上均說《道德經》五千言是他的作品。
我們給教育家作傳記,應以其學說為主體,若以《道德經》為李耳所著,此處所謂老子應當歸到李耳名下。
李耳生于春秋哪一年,史書沒有明确的記載,不過《禮記·曾子問篇》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史記·老子列傳》也載明這一段事,後人因此推斷著《道德經》的老子确生在孔子之前。
近人胡适且謂“大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與四十一歲之間,老子與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五七○年左右”(《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三篇“老子”)。
唯清人汪中作《老子考異》,獨持異議。
他以著《道德經》五千言的是周太史儋,生于戰國時代,在孔子之後數十年,與孔子問禮的老聃絕不相幹。
[1]自汪氏之言出,遂有許多人把著《道德經》的老子列在孔子之後,梁啟超就是主張後說的(見《先秦政治思想史前編》)。
著者從前以《僧子問》所載老子答孔子的詞氣與《道德經》絕不相類,因主汪說。
現在已變更前說:《道德經》五千言雖較《曾子問》上所載多激烈,但在消極方面是反禮教的宣傳,在積極方面确是提倡無為主義,追慕氏族時代的部落生活。
這種思想,與其說它是革命的,不如說它是倒退的,唯深知禮教的内容才能對于它作徹底的攻擊,故兩處的詞氣——《曾子問》上所載與《道德經》——實非根本上的矛盾。
且答孔子問諸語,并非擁護禮教,不過一種随問随答的形式,故在此處另斷著《道德經》的是李耳之老子,此人應列在孔子之前。
汪中(1744-1794),清代學者。
字容甫,江蘇江都人。
精于史學,曾博考先秦圖書,研究古代學制興廢。
著有《廣陵通典》、《容甫先生遺詩》等。
《曾子問》,《禮L記》中的第七篇,是采用孔子與曾子問答的形式,專門談論“禮”的。
二無為主義 老子的哲學思想即“無為”兩個字。
無為主義即順應自然、反對人為的主義。
他以為宇宙間有一個自然法則,是極美滿而不可變的。
我們人類能夠順着這個法則過生活,毫無所用其計巧,我們的生活就是美滿無缺的生活。
這個自然法則,業已充滿了宇宙全體,诠定了宇宙運命,運用到人類社會而有效的。
這個自然法則原無可名,若強要加它一個名,叫它做“道”也可。
[2]在原始社會時代,人類全是順着自然過日子,所以日子過得極其舒服。
可是到了後來,一般自稱聰明賢哲的人們,故意造出種種禮樂、法度、規矩、教育、刑法等類來鉗制人民,矯正人民。
他們又強定出什麼善惡、美醜、長短、高下以及仁義道德、忠孝節義種種名稱來誘惑人民,欺騙人民。
從前的生活多麼舒服自由,自被他們這樣一來,他們緊緊被圈在檻車裡面。
“如享太牢”似的,這不是多麼痛苦嗎?但是人類的天性是愛自然的,如果以違反自然法則造出種種束縛或幹涉來,則人民反抗的動力必定縱橫俱起。
那一班自稱聰明賢哲的人們見着社會上發生了兀陧不甯的現象,又設置什麼官吏、警察、軍隊,對着人民施行層層的壓迫。
哪知愈幹涉愈壞,愈壓迫愈糟,而社會上的一切禍亂由此而起。
由老子的眼光看來,現在社會上的罪惡,全是世俗所謂文明的産物,違反了自然法則的結果。
所以他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均見《道德經》) 現在隻有把所有罪惡文明的産物一齊毀滅,反諸原始社會,順應自然,我們才有快樂的生活。
所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沒有”(同上)。
老子這種反封建主義,反對封建時代的一切禮教及特殊階級,其精神極可欽佩;但認社會一切罪惡皆是文明的産物,提倡無為主義以歸于原始社會時代的自然生活,過于倒傾,與社會演進律實相違反,中國民族之缺乏進取精神,多半受了他的無為主義的影響。
三禁欲主義 盧梭像 老子返于自然的學說與法人盧梭(Rouseau)的自然主義殊不相同。
盧梭除了反對現代文明以外,并且極力鼓吹個性的發展,故他的自然主義是偏于情感方面的。
老子與盧梭不同:他一方面固然反對現代的文明,另一方面可是極力限制個性的發展。
他承認人類是有欲望的,欲望之發生由于感官與外物接觸的原因,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檢欲篇》)。
欲望發達到了高度,一定彼此會起沖突,于是影響于社會的安靜。
所以要求社會的安甯,一方面對于人為的引誘品須絕對禁止制造,一方面對于個人的感官之發達也要加以限制,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老子是反對恣情縱欲的人,是主張克己自修的人,人人能夠克己自修,社會自然安甯無事,用不着軍隊、政府的管理,用不着法律、道德的制裁;故他的自然主義要返于原始社會與盧梭略同,而他的禁欲主義,含有很深刻理性的意味,則與盧梭不同了。
換一句話,老子不過要去掉外來的制裁——社會的制裁,而代以内發的制裁——個己的制裁;盧梭的主張是漫無所制裁。
四絕學主義 人心之壞,壞于有知識;知識愈多的人,思想愈複雜,能夠想出種種計劃來害人亂事,所謂“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人生之苦,苦于有知識;知識愈多的人,欲望愈奢,物質的供給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則種種痛苦煩惱蜂擁而來,所謂“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救以上的毛病,莫如“絕學”。
絕了學,就不會有知識,就不會有欲望,則種種害人的事及惱人的事皆不至于發生,所謂“絕學無憂”。
所以他主張“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歸元篇》),愛惜你的身體,保養你的元氣,“昏昏,悶悶”,一生如嬰兒尚未成孩的狀态,能夠終生保持這種狀态,則與人無忤,我視若愚,個人心地得以安甯,社會自然得享太平。
老子反對人為,因此反對教育,所以提倡絕學主義。
這種主義,并非愚民政策,完全是他的一貫的複古思想,因為草昧未開的時代,所有民衆原是蚩蚩貿貿的。
不過既提倡無為,則不應主張禁欲,禁欲即“為”的修養工夫,未免自陷于矛盾;但由此可知老子雖然極力地作複古宣傳,而他的腦筋裡尚富有封建時代的成分。
第三節孔子(前551—前479) 一生活小史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我們二千五百年前——東周時代——生于山東曲阜縣。
他的祖宗本來是一個貴族(宋微子之後),不過在他五世以前業已降為平民。
在地位上雖降為平民,但他的家庭情形及生活狀況,尚未脫離貴族習氣——從前的遺風舊典,保存的相當不少。
曲阜是當時魯國的地方,魯國是周公的封邑,周公是周朝開國制禮作樂的最大功臣。
照周朝的例子,隻有王城之内才能建立四代的大學,諸侯都邑僅能建立當代一個大學。
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于王室,特别表示優崇,允許魯國得建四代之學,一切車服禮器均仿王者辦理;所以後來周朝的王權雖衰,而典章制度在事實上業已轉移到魯國了。
孔子生在貴族的家庭,長在禮教的邦國,享受着這種美好環境的陶冶,所以為兒童時便能陳俎豆,入少年時即知習禮節。
孔子像 據《史記》上說,孔父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晚年又娶顔氏生孔子,似未脫貴族習氣。
周朝到了春秋末年,昔日制定的禮樂政教,已是百孔千瘡,差不多瀕于破産;社會因戰争的關系也呈種種紊亂不甯的現象;“暴行邪說”,一齊發作。
孔子在少年時代既感受着很深的封建教育,長大了自然容易成功一位擁護禮教的人物。
在這個時候,他兩眼既觸着種種“世道不古”的刺激,于是發生了一種強烈的興奮,慨然以挽回世道、拯救民生為己任。
實現他的這個志願,隻有從政教兩方面下手:有機會時,登上政治舞台,從改良政治以挽救時局;沒有機會時,退處草野,從提倡教育以挽救時局。
所以當他二十歲以後,一面做官,一面講學。
但他所講的學問都是禮教,所談的政治都是王道,很不适合時君的好尚,屢欲嘗試而屢不得志。
隻有一個時期——從五十一歲到五十六歲,得着較好的機會,留在魯國做官做到宰相的地位。
從五十六歲以後,他又不得志于魯國了,于是周遊列國,兩馬一車,仆仆風塵了十三年。
六十八歲以後,覺得時局終無希望,乃因老還鄉,專門著書立說,講學傳道,把舊有的禮樂詩書通同審訂一番,把魯國的史書——《春秋》——嚴正地纂修一過,于是他的年紀已老了,他的一生事業也告一個結束了。
孔子興私學 孔子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共計活了七十三歲。
自二十歲講學起,到老死為止,差不多一生講學了五十年,所以及門弟子布滿天下。
春秋末了,社會上已呈現一種新的局面。
但孔子還是舊時代的人物,他的事業無非“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第三十章),“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淮南子·要略》);所以及門弟子雖衆,而道仍不行。
當他三十歲時,好學心切,為禮教問題,曾往周室訪問過老子,當時對于老子的言論雖頗折服,但他二人的主張終是各走一路。
孔子是儒家的老祖,關于儒家的政治哲學,非本書所讨論的範圍,我們隻就其對于與教育有關系的言論,提出來說說。
二性質論 儒家論性始于孔子,而孔子卻沒有詳細的解釋,對于“善惡”二字尤未曾提及。
他隻有這樣一句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他以為人類的性質不可以善惡區分,隻可以清濁區分。
若以善惡區分,實無什麼差異,所有的人差不多是完全相近的。
但吾人的行為,在事實上卻有善惡之不齊,是何原故?這都是由于出世以後,受了環境的習染。
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則各人所受的習染不能一緻,于是日久月深,顯出很大的差異來——習于善的則趨于善,習于惡的則流于惡了。
環境移人的力量既然很大,所以要注意于環境的選擇,勿論交接朋友和毗處鄉鄰,皆須特别慎重。
[3]但善惡雖由環境所演成,而最初萌生時隻在一念之差。
此一念之差謂之動機,動機善的時候可以成就一個善人,動機惡的時候可以成就一個惡人,所以孔子把它看得非常重要,教人須在這上面用工夫。
至于性質之清濁的區分,謂之智慧——性質清的謂之智,性質濁的謂之愚。
孔子分析人類的智慧為上、中、下三等。
中等智慧的人富于可塑性,可以使之向上,亦可以使之向下;上等智慧的人雖處在極壞的環境裡頭,也不能埋沒他們的性靈;下等智慧的人縱令給以極好的教育,恐怕也難使他們變做聰明。
所以他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中人以上,可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
但人類的智慧雖有高下不等,孔子卻認為不甚重要,隻要自己能夠努力,将來還是一樣可以成功;所謂“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及其成功,一也”(《中庸》)。
三教育目的 在東周時代,知識雖然逐漸下逮于平民,實際上能夠受教育,列為知識分子的,仍是少數——此少數之知識分子,我們稱做“士”。
不過從前之士為一固定階級——下級貴族,此時因社會的劇變,把固定的階級打破,凡有知識的人們通同可稱為“士”。
但此時之士雖沒有固定的階級,卻多屬于有閑階級或優秀分子;既列為士了,仍能享受社會的特殊待遇,做四民的領袖,獨有政治上及社會上一切權利。
孔子平日講學多對這一班人說法,意在培養他們好去執行國政,管理人民;故他的教育目的即在培養士族階級的領袖人才,“君子”就是此項領袖人才之模範人格。
試讀《論語》及周、秦諸書,凡孔子及其弟子所形容君子的一切言行,無不是指着模範人格說話,便可知道。
從士人到君子,殊不容易,中間必須經過幾許的培植和訓練。
士人教育到了君子的地步,則修養可算成熟,于是不激不随,有為有守,藹然一副儒者氣象。
這種人格,不僅富于知識,實優于品性,得志時能緻君澤民,不得志時能安貧樂道。
國家若是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執行政務,則政治必然清明;社會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主持正義,則風俗必然醇厚——這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四學習方法 孔子講學圖 孔子對于求學的方法,歸納與演繹二者并用。
歸納法即是他所說的一個“學”字,演繹法即是他所說的一個“思”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謂之學思并用主義(《論語·為政》)。
“一事不知,學者之恥”一句俗語,正合孔子的求學主張。
凡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與知識,我們全應知道,全應學習。
但那些事物和知識不必全是能夠施諸實用的,我們須用歸納法歸納起來,抽出它們的共同點,或有用之點,作為我們應事的标準,所謂“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宇宙間的事物無窮,若要件件學習,似嫌笨拙,所以于力學之外,須加上一半思考的工夫。
用思考的工夫,任意抓住一件事物的要點,根據這個要點可以推論一切事物均有與此相同的屬性,謂之推理作用。
他告曾子及子貢二人的“一貫之道”,就是這種推理作用。
[4]有了推理作用,“聞一可以知十”(《論語·公冶長》),“舉一可以反三”(《論語·述而》),“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
除了歸納與演繹兩個方法以外,在學習上,還有兩個重要之點:(1)反複練習,(2)興味主義。
長足地往下學去,而不反複練習,所學的東西一定容易遺忘。
若是努力地反複練習,不僅能夠得着好的記憶,并且可以推陳出新,意味無窮。
所以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東周時代的學派,司馬談分着六家,并作了一篇《六家要旨》;班固作《藝文志》,别為九流;也有人稱諸子百家的。
但在當時,他們的學說,勢力最大且關于教育思想比較重要的,隻有儒、道、墨三家。
道家始于老子,其後有楊朱、莊周兩派。
儒家始于孔子,及門弟子最多,其後分孟轲、荀卿二派。
墨家始于墨子,弟子衆多,差不多與孔門相等,其後有宋硁、列禦寇諸人。
老子著《道德經》,追慕羲黃時代的無為主義,所以他在政治方面提倡“小國寡民”,在教育方面提倡絕學主義、禁欲主義。
孔子的思想以《論語》為中心,《禮L記》裡面也可以看出一部分,他是追慕唐虞時代的揖讓主義的,所以對于政治主張“禮讓為國”,對于教育提倡培養“君子”的人格。
墨子的思想以《墨子》為中心,他是追慕夏禹時代的犧牲主義的,所以在政治方面提倡人才主義,在社會方面提倡兼愛主義,在教育方面提倡節約、勤勞及利他主義,犧、黃、堯、舜及夏禹,在中國上古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我們卻不敢斷定,此處所謂“追慕”,也許是他們的心中之“假想”。
老子完全是部落時代的思想,尚未脫離氏族社會孔子是封建時代前期的思想,墨子是封建時代後期的思想,這兩人比較老子皆進了一步;但其富于懷古的意味,富有對于當代的政治之不滿的心理,彼此是相同的。
這三家的學說,各經直接和間接弟子的擁護與推演,遂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三個體系,其後分支雖多,而他們各家的根本思想卻是始終一貫。
不過儒家的學說與中國社會的進展、政治的演變及民族的習慣,較為切合,所以愈傳而勢力愈大,支配中國民族的心理亦最深且久。
老、墨二人的言論關于政治方面較多,關于教育方面較少。
孔子一生講學時期最長,對于教育的言論發表的很多,自此儒家多以教育為主業,而中國史上的教育事業差不多完全被他們占有。
對于人類天性的研究,除儒家外,道、墨兩家皆不多談;但孔子隻說了一個“性相近”,到了戰國遂分孟、荀兩派——一主性善,一主性惡。
其後對于天性的研究,亦隻有儒家中人,不過到後來,他們愈說愈玄妙了。
守藏室之史,周代管理圖書家文物典籍的史官。
第二節老子 一老子何人 老子像 司馬遷作《史記》,以神話體式傳老子,據說相傳有三人:一為李耳,二為老萊子,三為周太史儋。
李耳字聃,是楚國苦縣人,在東周王室曾做過守藏室之史,從前史書上均說《道德經》五千言是他的作品。
我們給教育家作傳記,應以其學說為主體,若以《道德經》為李耳所著,此處所謂老子應當歸到李耳名下。
李耳生于春秋哪一年,史書沒有明确的記載,不過《禮記·曾子問篇》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史記·老子列傳》也載明這一段事,後人因此推斷著《道德經》的老子确生在孔子之前。
近人胡适且謂“大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與四十一歲之間,老子與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五七○年左右”(《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三篇“老子”)。
唯清人汪中作《老子考異》,獨持異議。
他以著《道德經》五千言的是周太史儋,生于戰國時代,在孔子之後數十年,與孔子問禮的老聃絕不相幹。
[1]自汪氏之言出,遂有許多人把著《道德經》的老子列在孔子之後,梁啟超就是主張後說的(見《先秦政治思想史前編》)。
著者從前以《僧子問》所載老子答孔子的詞氣與《道德經》絕不相類,因主汪說。
現在已變更前說:《道德經》五千言雖較《曾子問》上所載多激烈,但在消極方面是反禮教的宣傳,在積極方面确是提倡無為主義,追慕氏族時代的部落生活。
這種思想,與其說它是革命的,不如說它是倒退的,唯深知禮教的内容才能對于它作徹底的攻擊,故兩處的詞氣——《曾子問》上所載與《道德經》——實非根本上的矛盾。
且答孔子問諸語,并非擁護禮教,不過一種随問随答的形式,故在此處另斷著《道德經》的是李耳之老子,此人應列在孔子之前。
汪中(1744-1794),清代學者。
字容甫,江蘇江都人。
精于史學,曾博考先秦圖書,研究古代學制興廢。
著有《廣陵通典》、《容甫先生遺詩》等。
《曾子問》,《禮L記》中的第七篇,是采用孔子與曾子問答的形式,專門談論“禮”的。
二無為主義 老子的哲學思想即“無為”兩個字。
無為主義即順應自然、反對人為的主義。
他以為宇宙間有一個自然法則,是極美滿而不可變的。
我們人類能夠順着這個法則過生活,毫無所用其計巧,我們的生活就是美滿無缺的生活。
這個自然法則,業已充滿了宇宙全體,诠定了宇宙運命,運用到人類社會而有效的。
這個自然法則原無可名,若強要加它一個名,叫它做“道”也可。
[2]在原始社會時代,人類全是順着自然過日子,所以日子過得極其舒服。
可是到了後來,一般自稱聰明賢哲的人們,故意造出種種禮樂、法度、規矩、教育、刑法等類來鉗制人民,矯正人民。
他們又強定出什麼善惡、美醜、長短、高下以及仁義道德、忠孝節義種種名稱來誘惑人民,欺騙人民。
從前的生活多麼舒服自由,自被他們這樣一來,他們緊緊被圈在檻車裡面。
“如享太牢”似的,這不是多麼痛苦嗎?但是人類的天性是愛自然的,如果以違反自然法則造出種種束縛或幹涉來,則人民反抗的動力必定縱橫俱起。
那一班自稱聰明賢哲的人們見着社會上發生了兀陧不甯的現象,又設置什麼官吏、警察、軍隊,對着人民施行層層的壓迫。
哪知愈幹涉愈壞,愈壓迫愈糟,而社會上的一切禍亂由此而起。
由老子的眼光看來,現在社會上的罪惡,全是世俗所謂文明的産物,違反了自然法則的結果。
所以他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均見《道德經》) 現在隻有把所有罪惡文明的産物一齊毀滅,反諸原始社會,順應自然,我們才有快樂的生活。
所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沒有”(同上)。
老子這種反封建主義,反對封建時代的一切禮教及特殊階級,其精神極可欽佩;但認社會一切罪惡皆是文明的産物,提倡無為主義以歸于原始社會時代的自然生活,過于倒傾,與社會演進律實相違反,中國民族之缺乏進取精神,多半受了他的無為主義的影響。
三禁欲主義 盧梭像 老子返于自然的學說與法人盧梭(Rouseau)的自然主義殊不相同。
盧梭除了反對現代文明以外,并且極力鼓吹個性的發展,故他的自然主義是偏于情感方面的。
老子與盧梭不同:他一方面固然反對現代的文明,另一方面可是極力限制個性的發展。
他承認人類是有欲望的,欲望之發生由于感官與外物接觸的原因,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檢欲篇》)。
欲望發達到了高度,一定彼此會起沖突,于是影響于社會的安靜。
所以要求社會的安甯,一方面對于人為的引誘品須絕對禁止制造,一方面對于個人的感官之發達也要加以限制,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所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老子是反對恣情縱欲的人,是主張克己自修的人,人人能夠克己自修,社會自然安甯無事,用不着軍隊、政府的管理,用不着法律、道德的制裁;故他的自然主義要返于原始社會與盧梭略同,而他的禁欲主義,含有很深刻理性的意味,則與盧梭不同了。
換一句話,老子不過要去掉外來的制裁——社會的制裁,而代以内發的制裁——個己的制裁;盧梭的主張是漫無所制裁。
四絕學主義 人心之壞,壞于有知識;知識愈多的人,思想愈複雜,能夠想出種種計劃來害人亂事,所謂“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人生之苦,苦于有知識;知識愈多的人,欲望愈奢,物質的供給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則種種痛苦煩惱蜂擁而來,所謂“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救以上的毛病,莫如“絕學”。
絕了學,就不會有知識,就不會有欲望,則種種害人的事及惱人的事皆不至于發生,所謂“絕學無憂”。
所以他主張“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歸元篇》),愛惜你的身體,保養你的元氣,“昏昏,悶悶”,一生如嬰兒尚未成孩的狀态,能夠終生保持這種狀态,則與人無忤,我視若愚,個人心地得以安甯,社會自然得享太平。
老子反對人為,因此反對教育,所以提倡絕學主義。
這種主義,并非愚民政策,完全是他的一貫的複古思想,因為草昧未開的時代,所有民衆原是蚩蚩貿貿的。
不過既提倡無為,則不應主張禁欲,禁欲即“為”的修養工夫,未免自陷于矛盾;但由此可知老子雖然極力地作複古宣傳,而他的腦筋裡尚富有封建時代的成分。
第三節孔子(前551—前479) 一生活小史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我們二千五百年前——東周時代——生于山東曲阜縣。
他的祖宗本來是一個貴族(宋微子之後),不過在他五世以前業已降為平民。
在地位上雖降為平民,但他的家庭情形及生活狀況,尚未脫離貴族習氣——從前的遺風舊典,保存的相當不少。
曲阜是當時魯國的地方,魯國是周公的封邑,周公是周朝開國制禮作樂的最大功臣。
照周朝的例子,隻有王城之内才能建立四代的大學,諸侯都邑僅能建立當代一個大學。
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于王室,特别表示優崇,允許魯國得建四代之學,一切車服禮器均仿王者辦理;所以後來周朝的王權雖衰,而典章制度在事實上業已轉移到魯國了。
孔子生在貴族的家庭,長在禮教的邦國,享受着這種美好環境的陶冶,所以為兒童時便能陳俎豆,入少年時即知習禮節。
孔子像 據《史記》上說,孔父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晚年又娶顔氏生孔子,似未脫貴族習氣。
周朝到了春秋末年,昔日制定的禮樂政教,已是百孔千瘡,差不多瀕于破産;社會因戰争的關系也呈種種紊亂不甯的現象;“暴行邪說”,一齊發作。
孔子在少年時代既感受着很深的封建教育,長大了自然容易成功一位擁護禮教的人物。
在這個時候,他兩眼既觸着種種“世道不古”的刺激,于是發生了一種強烈的興奮,慨然以挽回世道、拯救民生為己任。
實現他的這個志願,隻有從政教兩方面下手:有機會時,登上政治舞台,從改良政治以挽救時局;沒有機會時,退處草野,從提倡教育以挽救時局。
所以當他二十歲以後,一面做官,一面講學。
但他所講的學問都是禮教,所談的政治都是王道,很不适合時君的好尚,屢欲嘗試而屢不得志。
隻有一個時期——從五十一歲到五十六歲,得着較好的機會,留在魯國做官做到宰相的地位。
從五十六歲以後,他又不得志于魯國了,于是周遊列國,兩馬一車,仆仆風塵了十三年。
六十八歲以後,覺得時局終無希望,乃因老還鄉,專門著書立說,講學傳道,把舊有的禮樂詩書通同審訂一番,把魯國的史書——《春秋》——嚴正地纂修一過,于是他的年紀已老了,他的一生事業也告一個結束了。
孔子興私學 孔子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共計活了七十三歲。
自二十歲講學起,到老死為止,差不多一生講學了五十年,所以及門弟子布滿天下。
春秋末了,社會上已呈現一種新的局面。
但孔子還是舊時代的人物,他的事業無非“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第三十章),“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淮南子·要略》);所以及門弟子雖衆,而道仍不行。
當他三十歲時,好學心切,為禮教問題,曾往周室訪問過老子,當時對于老子的言論雖頗折服,但他二人的主張終是各走一路。
孔子是儒家的老祖,關于儒家的政治哲學,非本書所讨論的範圍,我們隻就其對于與教育有關系的言論,提出來說說。
二性質論 儒家論性始于孔子,而孔子卻沒有詳細的解釋,對于“善惡”二字尤未曾提及。
他隻有這樣一句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他以為人類的性質不可以善惡區分,隻可以清濁區分。
若以善惡區分,實無什麼差異,所有的人差不多是完全相近的。
但吾人的行為,在事實上卻有善惡之不齊,是何原故?這都是由于出世以後,受了環境的習染。
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則各人所受的習染不能一緻,于是日久月深,顯出很大的差異來——習于善的則趨于善,習于惡的則流于惡了。
環境移人的力量既然很大,所以要注意于環境的選擇,勿論交接朋友和毗處鄉鄰,皆須特别慎重。
[3]但善惡雖由環境所演成,而最初萌生時隻在一念之差。
此一念之差謂之動機,動機善的時候可以成就一個善人,動機惡的時候可以成就一個惡人,所以孔子把它看得非常重要,教人須在這上面用工夫。
至于性質之清濁的區分,謂之智慧——性質清的謂之智,性質濁的謂之愚。
孔子分析人類的智慧為上、中、下三等。
中等智慧的人富于可塑性,可以使之向上,亦可以使之向下;上等智慧的人雖處在極壞的環境裡頭,也不能埋沒他們的性靈;下等智慧的人縱令給以極好的教育,恐怕也難使他們變做聰明。
所以他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中人以上,可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
但人類的智慧雖有高下不等,孔子卻認為不甚重要,隻要自己能夠努力,将來還是一樣可以成功;所謂“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及其成功,一也”(《中庸》)。
三教育目的 在東周時代,知識雖然逐漸下逮于平民,實際上能夠受教育,列為知識分子的,仍是少數——此少數之知識分子,我們稱做“士”。
不過從前之士為一固定階級——下級貴族,此時因社會的劇變,把固定的階級打破,凡有知識的人們通同可稱為“士”。
但此時之士雖沒有固定的階級,卻多屬于有閑階級或優秀分子;既列為士了,仍能享受社會的特殊待遇,做四民的領袖,獨有政治上及社會上一切權利。
孔子平日講學多對這一班人說法,意在培養他們好去執行國政,管理人民;故他的教育目的即在培養士族階級的領袖人才,“君子”就是此項領袖人才之模範人格。
試讀《論語》及周、秦諸書,凡孔子及其弟子所形容君子的一切言行,無不是指着模範人格說話,便可知道。
從士人到君子,殊不容易,中間必須經過幾許的培植和訓練。
士人教育到了君子的地步,則修養可算成熟,于是不激不随,有為有守,藹然一副儒者氣象。
這種人格,不僅富于知識,實優于品性,得志時能緻君澤民,不得志時能安貧樂道。
國家若是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執行政務,則政治必然清明;社會有了多數的這種人才主持正義,則風俗必然醇厚——這就是孔子的教育目的。
四學習方法 孔子講學圖 孔子對于求學的方法,歸納與演繹二者并用。
歸納法即是他所說的一個“學”字,演繹法即是他所說的一個“思”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謂之學思并用主義(《論語·為政》)。
“一事不知,學者之恥”一句俗語,正合孔子的求學主張。
凡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與知識,我們全應知道,全應學習。
但那些事物和知識不必全是能夠施諸實用的,我們須用歸納法歸納起來,抽出它們的共同點,或有用之點,作為我們應事的标準,所謂“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宇宙間的事物無窮,若要件件學習,似嫌笨拙,所以于力學之外,須加上一半思考的工夫。
用思考的工夫,任意抓住一件事物的要點,根據這個要點可以推論一切事物均有與此相同的屬性,謂之推理作用。
他告曾子及子貢二人的“一貫之道”,就是這種推理作用。
[4]有了推理作用,“聞一可以知十”(《論語·公冶長》),“舉一可以反三”(《論語·述而》),“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
除了歸納與演繹兩個方法以外,在學習上,還有兩個重要之點:(1)反複練習,(2)興味主義。
長足地往下學去,而不反複練習,所學的東西一定容易遺忘。
若是努力地反複練習,不僅能夠得着好的記憶,并且可以推陳出新,意味無窮。
所以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