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一社會之劇變
如封康叔于衛,伯禽于魯,太公望于齊,召公子于燕,皆以勳戚鎮守封疆。
九夫為井之圖 這幅圖形象地說明了井田制的形制:井字形布局分田為九部分,中間為公田,周邊為私田。
周朝自征服中原以後,一方從事于國防的鞏固,一方從事于制度的創設。
在前者則有封建諸侯,在後者則有宗法制度:這兩種形态皆建築在農業的基礎上面,而維系于倫理的禮教之中。
以禮教的學說維系其階級的特性,下層的農奴渾然地過他們的莊園農作生活,士大夫以上則各安其地位與職守,而境外尚沒有強敵興起,于是周朝的社會能夠達到安定與繁榮的情況三四百年。
在這三四百年中,社會完全受階級的支配,受禮教的維系,下層階級除了付他們的勞役與地租給領主外無他事情,上層階級隻坐享其種種特權,演習他們紳士的禮節,對于社會之進展卻沒有何種企圖。
這種典型的封建社會,是最穩固沒有的社會。
但是一到公曆紀元前七世紀之初,周室自東遷以後,從前社會安定的情況就不複能夠維持了,封建諸侯已打破其典型的制度了。
推究此時社會發生劇變的原因,不外内外兩種。
外因由于戎狄強大,日漸内逼,周家的王室自身不能支持,靠着諸侯的勢力來保護;一般諸侯遂以勤王的勳勞,勢力日強,态度日驕,向外擴張領土的野心從此日起。
内因則更是複雜。
周朝社會既然安定與繁榮了三四百年,下層階級的人口逐日加多,原有莊田不夠分配,其解決方法不是向外殖民就是釋放農奴。
上層階級因太平日久,必奢侈日甚,國内的榨取不足,不得不向外發展。
加以鐵耕與灌溉術的發明,農業生産方法為之一變,不僅狹小的井田制度無法維持,而因生産較前容易,過剩的勞力亦必日日呈現于社會。
由以上種種原因,産生下面的兩個結果:(1)井田制度打破,土地公有變為私有了;(2)諸侯設法向外擴張領土與殖民、勢力,彼此沖突,因此引起國内戰争。
由以上兩個結果中再産生下面的結果:從前貴族階級必要崩潰,社會秩序必要紊亂,而一般人的生活就要發生動搖。
由是封建諸侯的勢力日大,從前的典型制度漸被打破,禮教失了它們的神聖權威,社會上的一切自然起了巨大的變革,而知識分子的言論與思想當然要沖天而出,乘時而怒放了。
二思想之怒放 秦趙長平之戰 在西周典型的封建社會之下,能夠受高等教育的隻有少數貴族階級,能夠受初等教育的或隻有住在城市中的市民,至于一般庶民受到教育的機會是很有限的。
貴族階級所受高等教育,也不過誦經典、背掌故、演習紳士的禮節,并沒有很高深的學術之研究,所以在西周三百多年沒有一個學者産生,這個時期的民衆仍是過着蚩蚩的生活。
可是一到東周,人類的學術思想,随着社會的劇變而突
九夫為井之圖 這幅圖形象地說明了井田制的形制:井字形布局分田為九部分,中間為公田,周邊為私田。
周朝自征服中原以後,一方從事于國防的鞏固,一方從事于制度的創設。
在前者則有封建諸侯,在後者則有宗法制度:這兩種形态皆建築在農業的基礎上面,而維系于倫理的禮教之中。
以禮教的學說維系其階級的特性,下層的農奴渾然地過他們的莊園農作生活,士大夫以上則各安其地位與職守,而境外尚沒有強敵興起,于是周朝的社會能夠達到安定與繁榮的情況三四百年。
在這三四百年中,社會完全受階級的支配,受禮教的維系,下層階級除了付他們的勞役與地租給領主外無他事情,上層階級隻坐享其種種特權,演習他們紳士的禮節,對于社會之進展卻沒有何種企圖。
這種典型的封建社會,是最穩固沒有的社會。
但是一到公曆紀元前七世紀之初,周室自東遷以後,從前社會安定的情況就不複能夠維持了,封建諸侯已打破其典型的制度了。
推究此時社會發生劇變的原因,不外内外兩種。
外因由于戎狄強大,日漸内逼,周家的王室自身不能支持,靠着諸侯的勢力來保護;一般諸侯遂以勤王的勳勞,勢力日強,态度日驕,向外擴張領土的野心從此日起。
内因則更是複雜。
周朝社會既然安定與繁榮了三四百年,下層階級的人口逐日加多,原有莊田不夠分配,其解決方法不是向外殖民就是釋放農奴。
上層階級因太平日久,必奢侈日甚,國内的榨取不足,不得不向外發展。
加以鐵耕與灌溉術的發明,農業生産方法為之一變,不僅狹小的井田制度無法維持,而因生産較前容易,過剩的勞力亦必日日呈現于社會。
由以上種種原因,産生下面的兩個結果:(1)井田制度打破,土地公有變為私有了;(2)諸侯設法向外擴張領土與殖民、勢力,彼此沖突,因此引起國内戰争。
由以上兩個結果中再産生下面的結果:從前貴族階級必要崩潰,社會秩序必要紊亂,而一般人的生活就要發生動搖。
由是封建諸侯的勢力日大,從前的典型制度漸被打破,禮教失了它們的神聖權威,社會上的一切自然起了巨大的變革,而知識分子的言論與思想當然要沖天而出,乘時而怒放了。
二思想之怒放 秦趙長平之戰 在西周典型的封建社會之下,能夠受高等教育的隻有少數貴族階級,能夠受初等教育的或隻有住在城市中的市民,至于一般庶民受到教育的機會是很有限的。
貴族階級所受高等教育,也不過誦經典、背掌故、演習紳士的禮節,并沒有很高深的學術之研究,所以在西周三百多年沒有一個學者産生,這個時期的民衆仍是過着蚩蚩的生活。
可是一到東周,人類的學術思想,随着社會的劇變而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