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後人附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學制系統
關于上古的教育制度,我們以臆造的性質觀察;關于西周的教育制度,我們以附會的性質觀察。
傅會尚有幾分近真,臆造則完全是假的。
觀察西周教育制度,所根據的史料也是很少,不過《周禮》、《尚書大傳》、《大小戴記》及《白虎通》數種古籍。
《尚書大傳》及《周禮》兩種,近人群疑為僞書,我們不敢多引。
坊間所刻之《大戴記》已不是原書,比較可靠者隻有《小戴記》及《白虎通》兩種,而又非西周當時的作品。
此外,在《孟子》裡頭,可以考見一二。
其他《史記》、《漢書》、《通考》、《通典》等書上邊也曾叙述過,但這一般作者不過照着上面所舉的數種古籍抄錄一番,并非别有根據。
根據既然薄弱,把此種史書當着附會的性質,庶免武斷的毛病。
按照傅會的制度,以推想當時的教育狀況,則更以傳聞的态度描寫,較為妥當。
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論語》)好像周朝的許多制度都是因襲前代而加了損益的,内中教育制度也是一樣。
虞、夏、商三代隻有王畿或諸侯都市的國學,未見有什麼鄉村之學;即或有之,也太荒渺。
到了西周,則國學與鄉學,大學與小學,一一備設。
他們的教育,可以分做三級,兩個階段:第一級為幼稚教育,第二級為小學教育,第三級為大學教育。
此三級的教育,内中隻有第二、第三級施行于學校以内,第一級則施行于學校以外,故從嚴格上說,此時學校,其實隻有兩級——小學與大學。
第三級屬于高等教育,謂之第二段;第二級屬于初等教育,謂之第一段;而中等教育似包括于一二兩段之間。
大學修業九年,自十五歲入大學,至二十四歲畢業;或有從十八歲以至二十歲始入學,而畢業時期亦較晚。
前者多半是貴族子弟,後者多半是庶民子弟之俊秀者。
小學修業年限以七年為原則;自八歲起至十五歲止,亦有從十五歲起到二十歲止的。
前者多半是貴族子弟,後者多半是庶民子弟。
[1]幼稚教育,自初生至入小學時期為止,這一級自然屬于貴族子弟,庶民子弟在當時哪有這種機會![2]此外,胎教在當時雖有人注意,但此不過隻限更少數的貴族婦女,有知識與閑暇才能辦到。
[3] 第一圖西周學制系統圖 (此類圖表為原著所有,此版一仍其舊,并沿用原序号。
下同。
) 西周的學制系統為雙軌制,這在封建時代是必然的制度。
我們試看第一圖:甲軌是表示貴族教育的,乙軌是表示庶民教育的。
甲軌上的學校稱做國學,乙軌上的學校稱做鄉遂之學。
鄉遂之學,設立在六鄉者曰庠,在六遂者曰序,由地方行政長官管理,庶民子弟和之。
國學設立在近郊都市,由中央政府或侯國政府管理,貴族子弟及庶民子弟之俊秀者入之。
[4]唯國學才有完備的教育階段,鄉遂之學隻有小學、沒有大學,若庶民子弟在小學期滿有可以升入大學的資格時,須由乙軌跳到甲軌上。
大學設立在王城之内的,規模宏大,别為五院,統名辟雍設立在諸侯之首都的,規模簡單,隻有一院,稱做泮宮。
辟雍以中央一院為首院,代表當代的學校,以四代的學校環建于外;四院對于中央一院有時亦具獨立的性質,不過地位稍低。
[5] 第二圖 第三圖 此外還有一種學校我們要注意的,就是民間自辦的村塾。
村塾的性質似小學非小學,且近于朝夕補習學校。
他們裡頭所教授的課程,多與鄉遂之學相同。
他們的勢力也不弱,好像在當時有小學不完備的,或者以村塾代替?[6]中國從前私塾在地方具有偉大的勢力,至今尚未能完全消滅,西周的村塾未必不是這個起點。
第二節學校之内容 一教材 本期各學校所用教材,我們分着兩段叙述。
(甲)初等教育段 此段又分做兩級:一為幼稚教育,二為小學教育。
此時無幼稚園,關于幼稚時期的教育,概舉行在家庭之内,又可稱做家庭教育。
兒童每日學習的即是日常生活上一切常識,是練習動作的,不是死記符号的。
例如,當兒童有了吃飯的能力,教他們用右手;有了說話的能力,教他們怎樣應對。
到了六歲,教他們計算數目,數時日,辨别方向。
到了七歲,教他們以男女居處的分别。
在八歲時,教他們以出入、飲食種種禮節。
在九歲時,把朔望及幹支等日名,一一教給他們。
滿了八歲的兒童,本應授以小學教育,不過在九歲以前,他們的起居飲食尚未完全自立,故尚住在家庭。
十歲以後,始出就外傅,寄宿于外,這個時候才開始課以文字的教育,學習幼年時代的儀節。
到十三歲,始完全入于正式小學時期了。
(均見《内則》) 小學時期的教材與幼稚時期含接的很多,因為這兩個時期原來分不大清楚。
小學的課程,譯以今義,可别為三類:(1)關于修身科的,有灑掃、應對、進退等節;(2)關于知識科的,有算學、
傅會尚有幾分近真,臆造則完全是假的。
觀察西周教育制度,所根據的史料也是很少,不過《周禮》、《尚書大傳》、《大小戴記》及《白虎通》數種古籍。
《尚書大傳》及《周禮》兩種,近人群疑為僞書,我們不敢多引。
坊間所刻之《大戴記》已不是原書,比較可靠者隻有《小戴記》及《白虎通》兩種,而又非西周當時的作品。
此外,在《孟子》裡頭,可以考見一二。
其他《史記》、《漢書》、《通考》、《通典》等書上邊也曾叙述過,但這一般作者不過照着上面所舉的數種古籍抄錄一番,并非别有根據。
根據既然薄弱,把此種史書當着附會的性質,庶免武斷的毛病。
按照傅會的制度,以推想當時的教育狀況,則更以傳聞的态度描寫,較為妥當。
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論語》)好像周朝的許多制度都是因襲前代而加了損益的,内中教育制度也是一樣。
虞、夏、商三代隻有王畿或諸侯都市的國學,未見有什麼鄉村之學;即或有之,也太荒渺。
到了西周,則國學與鄉學,大學與小學,一一備設。
他們的教育,可以分做三級,兩個階段:第一級為幼稚教育,第二級為小學教育,第三級為大學教育。
此三級的教育,内中隻有第二、第三級施行于學校以内,第一級則施行于學校以外,故從嚴格上說,此時學校,其實隻有兩級——小學與大學。
第三級屬于高等教育,謂之第二段;第二級屬于初等教育,謂之第一段;而中等教育似包括于一二兩段之間。
大學修業九年,自十五歲入大學,至二十四歲畢業;或有從十八歲以至二十歲始入學,而畢業時期亦較晚。
前者多半是貴族子弟,後者多半是庶民子弟之俊秀者。
小學修業年限以七年為原則;自八歲起至十五歲止,亦有從十五歲起到二十歲止的。
前者多半是貴族子弟,後者多半是庶民子弟。
[1]幼稚教育,自初生至入小學時期為止,這一級自然屬于貴族子弟,庶民子弟在當時哪有這種機會![2]此外,胎教在當時雖有人注意,但此不過隻限更少數的貴族婦女,有知識與閑暇才能辦到。
[3] 第一圖西周學制系統圖 (此類圖表為原著所有,此版一仍其舊,并沿用原序号。
下同。
) 西周的學制系統為雙軌制,這在封建時代是必然的制度。
我們試看第一圖:甲軌是表示貴族教育的,乙軌是表示庶民教育的。
甲軌上的學校稱做國學,乙軌上的學校稱做鄉遂之學。
鄉遂之學,設立在六鄉者曰庠,在六遂者曰序,由地方行政長官管理,庶民子弟和之。
國學設立在近郊都市,由中央政府或侯國政府管理,貴族子弟及庶民子弟之俊秀者入之。
[4]唯國學才有完備的教育階段,鄉遂之學隻有小學、沒有大學,若庶民子弟在小學期滿有可以升入大學的資格時,須由乙軌跳到甲軌上。
大學設立在王城之内的,規模宏大,别為五院,統名辟雍設立在諸侯之首都的,規模簡單,隻有一院,稱做泮宮。
辟雍以中央一院為首院,代表當代的學校,以四代的學校環建于外;四院對于中央一院有時亦具獨立的性質,不過地位稍低。
[5] 第二圖 第三圖 此外還有一種學校我們要注意的,就是民間自辦的村塾。
村塾的性質似小學非小學,且近于朝夕補習學校。
他們裡頭所教授的課程,多與鄉遂之學相同。
他們的勢力也不弱,好像在當時有小學不完備的,或者以村塾代替?[6]中國從前私塾在地方具有偉大的勢力,至今尚未能完全消滅,西周的村塾未必不是這個起點。
第二節學校之内容 一教材 本期各學校所用教材,我們分着兩段叙述。
(甲)初等教育段 此段又分做兩級:一為幼稚教育,二為小學教育。
此時無幼稚園,關于幼稚時期的教育,概舉行在家庭之内,又可稱做家庭教育。
兒童每日學習的即是日常生活上一切常識,是練習動作的,不是死記符号的。
例如,當兒童有了吃飯的能力,教他們用右手;有了說話的能力,教他們怎樣應對。
到了六歲,教他們計算數目,數時日,辨别方向。
到了七歲,教他們以男女居處的分别。
在八歲時,教他們以出入、飲食種種禮節。
在九歲時,把朔望及幹支等日名,一一教給他們。
滿了八歲的兒童,本應授以小學教育,不過在九歲以前,他們的起居飲食尚未完全自立,故尚住在家庭。
十歲以後,始出就外傅,寄宿于外,這個時候才開始課以文字的教育,學習幼年時代的儀節。
到十三歲,始完全入于正式小學時期了。
(均見《内則》) 小學時期的教材與幼稚時期含接的很多,因為這兩個時期原來分不大清楚。
小學的課程,譯以今義,可别為三類:(1)關于修身科的,有灑掃、應對、進退等節;(2)關于知識科的,有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