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關燈
小
中
大
一周人最初的生活
西人謂中國種族來自西亞,但據中國可靠之古籍,無一西來之痕迹。
清人王國維始謂中國民族實起源于東方,姑從王說。
在叙述周朝的教育以前,關于周家民族的來曆及他們初期生活的狀況,也應知道一個大概。
商代以前,所有部族、所有朝代,莫不興起于黃河下流,由東西徙,蕃殖于黃河中原,所謂“東夷之人也”。
隻有周人才是漢族的另一支派,他們興起于黃河上遊,滋生于渭水流域,所謂“西夷之人也”。
在公劉以前,他們仍是遷徙無常;在古公亶父以前,他們仍是穴居野處,遊牧為生。
其最初由母系氏族,移轉到父系氏族,其發展的階段是與東方各民族同一軌道。
[1]自古公亶父以來,因族類的蕃殖,人口的增加,才逐漸開墾了渭水流域,戰勝了戎、狄諸屬;于是由牧畜進步到農業,由行國變而為居國。
此時中原已發展到相當的程度,農業漸漸成為主要的生産,從前以牧畜經濟為基礎的商朝氏族組織已不複能夠統治農業經濟的社會了。
在此種社會之下,部族林立,各不相下,組織能力既然薄弱,自然容易被新興的西方民族——周人——所征服。
西土三輔之地,素來民俗強悍,善于戰鬥,他們的領袖如公劉、古公、太王、文王輩,率皆一時賢豪,極力從事于農業的發展,以不到百年,其勢力業已擴強到了中原。
迨武王踐位十三年,就率聯軍,克服商朝之後,中原民族遂歸于周人統治之下了。
周公像 二封建制度的産生 餘前以宗法如于原始氏族社會,今已知其錯誤。
蓋氏族社會隻有宗而無法,宗法制度實建築在封建制度之上,始于周朝。
中國社會,在殷、周之際,可算得是第一次最大的變革。
第一,在生産方面,從前以牧畜為主體,此後則以農業為主體,至少也由初期農業進步到中期農業。
第二,在技術方面,從前為銅器時代,此後則為鐵器時代;鐵器發明,農業自然有長足的進步。
第三,從前為氏族社會,此後則為封建社會,即由部落政治進步而為國家政治了。
以上三種變革,全是曆史自然的演進,而此等演進的基礎就是農業經濟的發展。
在此種基礎之上,自然産生了封建制度,自然産生了宗法制度,而周人統一中原後的一切設施不過适應環境的需要而已。
封建制度建築在農業基礎之上,宗法制度又建築在封建制度之上。
有了封建制度,才有君臣上下之分;有了宗法制度,才有嫡庶長幼之别;而喪服之制、廟數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及男女有别之制,又莫不随着宗法制度而産生。
在農業基礎之上,以互相連結的種種制度所組成之法綱,來紀綱全社會的民衆,使全社會的民衆皆受其支配,此周朝封建制度的真正精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典型的封建社會”。
此種社會,當然是階級砌成的,以農人為基礎,層層相制,在名義上最後統一于天子。
但這種繁密的組織,未必能夠通行于全部,其實到周室東遷以後,封建諸侯的勢力日益強大,人口數目激增,這種不能通行全境的繁密制度更遭破壞了。
三最有權威的禮教之解剖 要解釋什麼是“禮教”,先要解釋什麼是“禮”。
考“禮”(禮)字的來源,本屬于宗教上的名詞,《說文》上說:“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
”“禮”字是由“示”與“豊”二字拼合而成,示即祭神的意思,豐是祭神用的供品,以黍稷等類的供品,獻祭于天地鬼神之前,就稱做禮;所以“禮”字原來是宗教上的名詞,也是最莊嚴的名詞。
在上古神權時代,初民以為一切現象與生活當受神意的支配,所以他們處處都要“事神緻福”。
父母教訓他們的小孩,氏族長老命令他們的族員,莫不以學習祭神的儀式為重要,至少也要在意識上對于“神”表示一種極莊嚴可怖的敬意,于是此時的禮字就增加了教育的成分。
事神之禮既增加了教育的成分,即以禮為教,所以後人稱它做“禮教”。
中國民族自原始時代以至殷、周之際,莫不以事神緻福為極重要的禮教,故《虞書》上有“有能典朕三禮”的诰命;但自此以前,“禮教”二字仍不脫離宗教的範圍。
可是一到周朝以來,“禮教”二字的意義又變更
清人王國維始謂中國民族實起源于東方,姑從王說。
在叙述周朝的教育以前,關于周家民族的來曆及他們初期生活的狀況,也應知道一個大概。
商代以前,所有部族、所有朝代,莫不興起于黃河下流,由東西徙,蕃殖于黃河中原,所謂“東夷之人也”。
隻有周人才是漢族的另一支派,他們興起于黃河上遊,滋生于渭水流域,所謂“西夷之人也”。
在公劉以前,他們仍是遷徙無常;在古公亶父以前,他們仍是穴居野處,遊牧為生。
其最初由母系氏族,移轉到父系氏族,其發展的階段是與東方各民族同一軌道。
[1]自古公亶父以來,因族類的蕃殖,人口的增加,才逐漸開墾了渭水流域,戰勝了戎、狄諸屬;于是由牧畜進步到農業,由行國變而為居國。
此時中原已發展到相當的程度,農業漸漸成為主要的生産,從前以牧畜經濟為基礎的商朝氏族組織已不複能夠統治農業經濟的社會了。
在此種社會之下,部族林立,各不相下,組織能力既然薄弱,自然容易被新興的西方民族——周人——所征服。
西土三輔之地,素來民俗強悍,善于戰鬥,他們的領袖如公劉、古公、太王、文王輩,率皆一時賢豪,極力從事于農業的發展,以不到百年,其勢力業已擴強到了中原。
迨武王踐位十三年,就率聯軍,克服商朝之後,中原民族遂歸于周人統治之下了。
周公像 二封建制度的産生 餘前以宗法如于原始氏族社會,今已知其錯誤。
蓋氏族社會隻有宗而無法,宗法制度實建築在封建制度之上,始于周朝。
中國社會,在殷、周之際,可算得是第一次最大的變革。
第一,在生産方面,從前以牧畜為主體,此後則以農業為主體,至少也由初期農業進步到中期農業。
第二,在技術方面,從前為銅器時代,此後則為鐵器時代;鐵器發明,農業自然有長足的進步。
第三,從前為氏族社會,此後則為封建社會,即由部落政治進步而為國家政治了。
以上三種變革,全是曆史自然的演進,而此等演進的基礎就是農業經濟的發展。
在此種基礎之上,自然産生了封建制度,自然産生了宗法制度,而周人統一中原後的一切設施不過适應環境的需要而已。
封建制度建築在農業基礎之上,宗法制度又建築在封建制度之上。
有了封建制度,才有君臣上下之分;有了宗法制度,才有嫡庶長幼之别;而喪服之制、廟數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及男女有别之制,又莫不随着宗法制度而産生。
在農業基礎之上,以互相連結的種種制度所組成之法綱,來紀綱全社會的民衆,使全社會的民衆皆受其支配,此周朝封建制度的真正精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典型的封建社會”。
此種社會,當然是階級砌成的,以農人為基礎,層層相制,在名義上最後統一于天子。
但這種繁密的組織,未必能夠通行于全部,其實到周室東遷以後,封建諸侯的勢力日益強大,人口數目激增,這種不能通行全境的繁密制度更遭破壞了。
三最有權威的禮教之解剖 要解釋什麼是“禮教”,先要解釋什麼是“禮”。
考“禮”(禮)字的來源,本屬于宗教上的名詞,《說文》上說:“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
”“禮”字是由“示”與“豊”二字拼合而成,示即祭神的意思,豐是祭神用的供品,以黍稷等類的供品,獻祭于天地鬼神之前,就稱做禮;所以“禮”字原來是宗教上的名詞,也是最莊嚴的名詞。
在上古神權時代,初民以為一切現象與生活當受神意的支配,所以他們處處都要“事神緻福”。
父母教訓他們的小孩,氏族長老命令他們的族員,莫不以學習祭神的儀式為重要,至少也要在意識上對于“神”表示一種極莊嚴可怖的敬意,于是此時的禮字就增加了教育的成分。
事神之禮既增加了教育的成分,即以禮為教,所以後人稱它做“禮教”。
中國民族自原始時代以至殷、周之際,莫不以事神緻福為極重要的禮教,故《虞書》上有“有能典朕三禮”的诰命;但自此以前,“禮教”二字仍不脫離宗教的範圍。
可是一到周朝以來,“禮教”二字的意義又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