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關燈
了,由宗教上的意義變而為倫理上的意義了。

    周人對于禮教是怎樣解釋呢?《小戴禮》的《坊記》上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别微,以為民坊者也。

    ”釋以今意:禮就是民衆的一道堤防,用它來防止民衆的不道德行為的,所謂“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坊記》)的意思。

    周人的政治目的,在使人類社會有一定的秩序:為君的當盡君道,為臣的當盡臣道,為父的當盡父道,為子的當盡子道,為夫婦朋友的當盡夫婦朋友之道。

    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元素,勿論何人皆以一身同時具有此五倫的資格,個人對于社會的關系如蛛網式一樣。

    每個人皆按照他所具的資格,即對于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各盡各的職責,則社會秩序才有條不紊。

    不守秩序,不盡自己應有的職責,即是他們所謂不道德的行為。

    行為不道德即是破壞了堤防,結果必緻于蕩檢逾閑、犯上作亂,人民既有了蕩檢逾閑、犯上作亂的行為,則社會秩序無法維持,他們所組織的政府及已經攫取的特殊地位必要崩潰,這是他們所最恐懼的。

    刑法未嘗不是裁制民衆破壞堤防的——不道德行為的——法子,但他們以為那不是根本的辦法。

    根本的辦法隻有施行禮教,唯施行禮教始可以防止民衆不道德行為于未發生之前,他們才可以永久保持貴族政治的體系及社會的安甯。

    [2]這種禮教的意義,自政治方面說謂之國家政策,自教育方面說謂之教育宗旨;他們的教育也不過是政策之一而已。

     《周禮》書影 《虞書》:先秦典籍《尚書》中的一篇,所載為夏虞時代的文告等。

     《戴記》固是漢人作品,但所記概述周代史事。

     考周朝所以演成倫理的禮教,約有如下之三種原因:第一、在經濟方面,當時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民衆之特性最是安土重遷,禮教的精神在“敬”,[3]即近于靜的倫理,這種倫理正合于農民的習慣。

    第二、在政治方面,當時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特性即是階級制度,他們是要嚴尊卑之分、定上下之别的,禮教就在“定親疏,決嫌疑,别同異,明是非”(《曲禮》)。

    第三、周人以西方民族征服了中原的殷民,殷民最難心服。

    但殷之習俗非常崇拜鬼神,周人因此一方面利用其宗教的禮教以調和殷民的感情,一方面施行倫理的禮教以消滅他們不平的性氣。

    禮教倫理化以後,再經後來的儒家學者多方倡導,從此成為中國民族的習慣思想,其勢力支配中國人心,禮為天經地義,至三千年之久。

     《曲禮》,《禮記》篇名。

    雜記春秋前後貴族飲食、起居、喪葬等各種禮制的細節。

     本章參考書舉要 (1)《尚書》的《周書》 (2)《詩經》的《大雅》 (3)《史記》的《周本紀》 (4)《大小戴禮記》 (5)《觀堂集林》的《殷周制度論》(王國維) *** [1]《詩·大雅·生民篇》:“厥初生民,實維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 《詩·大雅·綿篇》:“絲絲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 按《史記·周本紀》:“周之世系,棄始封于邰,不窟于戎、狄之間。

    公劉自漆沮渡渭,取材用。

    子慶節立國于豳。

    古公亶父避戎、狄之逼,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

    其後古公見豳人及他旁國來歸,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宮室而邑别居之。

    ”可知周家民族發源于西土三輔之地,先行國而後居國,最初尚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代。

     [2]《大戴禮·禮察》:“禮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後。

    ……禮之禮雲,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敬于微渺,使民日徒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 [3]《禮記·曲禮》:《曲禮》曰,毋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