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關燈
一緒言 《戴記》,即《禮記》。

    因後世所傳《禮記》為戴氏所訂,故稱。

     自商代以上,通稱上古時代,即我們所謂原始氏族社會時代。

    在這個時代,文化程度極其幼稚;生産尚以牧畜為主體,漸進于農業;文字隻具雛形,多為象形體式;婚姻猶在亞血族時代,倫理觀念未曾發生;縱有支配階級,也不過為家長式的首領,尚未達到階級對立的形式。

    以這種文化程度的民族,一切生活概屬自然生活,一切行動全是習慣行動,繁文缛節既不會有,悠閑的教育制度當然無法産生。

    再以現今已經出土的古器物及甲骨文字看來,商代的用具全是銅器,商人的名字全以幹支,他們文字的運用且極不規則,更可以證明在商代以上,雖有教育事實,絕無教育制度。

    但記載上古史事的古籍,如《孟子》、《戴記》、《尚書大傳》及《白虎通》之類,為什麼說唐、虞、夏、商四朝有大學與小學之分,有養老與視學之禮,有教學教悌之意?這種教育制度為何與氏族社會的文化程度相差很遠?要知以上所舉各書,除《孟子》較古外,其他全屬漢人的作品;漢儒最愛關門造謠的,此處所謂上古教育制度,完全由他們捕風捉影,假托古制以見己意,毫無疑義。

    後人臆造的史料,本可以革命的手腕,一筆勾銷;不過漢人去古未遠,臆造也有時代的背景,由他們的臆造文字裡面,也可以推知上古教育情形之一二。

    我們既以這種态度來叙論古史,雖勉強寫出以下三條,當不緻使讀者發生迷惑的危險。

     殷商甲骨文 二學校的起源 據董仲舒、孔穎達一派學者的推想,唐、虞以前,已有了學校,或總名成均。

    ——這當然是太滑稽了。

    [1]又據《孟子》及《王制》等書上說,虞、夏、商三代的學校,均分大學、小學兩階段。

    《孟子》上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孟子·滕文公篇》宋儒朱子給這句話下個解釋,他以為“校”、“序”、“庠”皆是鄉學——小學,而“學”謂之國學——大學。

    鄉學的名稱三代不同,國學的名稱是一律的,在這些裡面皆是講明人倫——五倫——之教的。

    《王制》上說:“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後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

    ”漢儒鄭康成也下幾句解釋,他說,“上庠”、“東序”及“右學”三種是大學,“下庠”、“西序”及“左學”三種是小學。

    大學即國學,所以養國老;小學即鄉學,所以養庶老。

    孟子同小戴兩人的口詞雖然不同,而承認虞、夏、商三代之有大學、小學是彼此一緻的;再參考其他古籍,也有同樣的說法。

    [2]再參考《王制》、《祭義》、《樂記》及《文王世子》等篇,好像此時的學校,除施教以外,養老要算最大的任務。

    以養老為學校最大的任務,就是崇拜祖先的宗教意識,也就是父系氏族社會的象征。

     三學官分三部 虞舜 考查《舜典》,唐、虞二代的學官有三部:一曰司徒,主宣布五教的,以契為之長;二曰秩宗,主持三禮的,以伯夷為之長;三曰典樂,教導詩歌音樂之類的,以夔為之長。

    什麼是五教?就是為父以義,為母以慈,為兄以友,為弟以恭,為子以孝。

    [3]什麼是三禮?就是祭祀天神——日月、風雷之類,地祇——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