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關燈
小
中
大
、草木之類,及人鬼——他們已死了的祖宗。
[4]第一部屬于倫常之教,即孝親敬長的教育。
第三部屬于樂歌之教,所以陶冶性情的。
第二部主持三禮,屬于鬼神之教,正足以表現初民的宗教思想,以祭祀鬼神為最尊嚴的事務,也是極重要的教育。
主持祭祀的必為僧侶階級,此在其他開化最古的民族史上不少例子,且最初民族的教育權确在僧侶階級手中,中國古籍雖未曾明白叙出,但在此處也可以見得一點痕迹出來。
四宮廷教育 大盂鼎銘文 賢明的君主尚能自知其責任的重大,不敢怠忽,每于治事之外,還力求知識上的進步和性情上的修養;所以他們的宮廷裡頭都聘請了教師,以備随時請益。
那些教師皆是選擇當代的第一名流,他們的位置極其尊崇,他們的威權也非常顯赫,試讀《仲虺之诰》、《伊訓》、《太甲》、《說命》諸篇,對于時君諄諄訓誨,真有令人發驚的地方。
[5]太子是承繼老君管理國家的,教育尤為重要。
每個太子都有師、保、傅朝夕訓誨,陳以嘉言,啟發他們的知識;教以禮樂,涵養他們的品性;而太子對待老師,也俨然如事嚴父,有極尊敬的禮貌。
[6]按據氏族時代的社會組織,氏族長老一方為行政首領,一方為教育長官,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在此種情形之下,另聘有權威的師長來訓誨他們,殊不近情。
此種有權威的師長,或是同血緣的前輩長老,或在氏族裡面具有勳勞的貴族分子,以他們特殊的資格和較優越的經驗,随時對時君與以啟迪或忠告。
漢儒不察,因從而誇大之,所以我們認為這一切全是臆造文字。
本期參考書舉要 (1)《尚書》的《虞書》、《夏書》及《商書》 (2)《易經》及《詩經》 (3)《禮記》的《王制》等篇 (4)《尚書大傳》 (5)《白虎通》 (6)《殷虛書契考釋》(羅振玉) *** [1]《文王世子》:“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庠近是也。
’” 《大司樂疏》:“堯已上,當代學亦各有名,無文可知。
但五帝總名成均,當代則各有别稱。
” [2]《通典·禮十三》:“有虞氏大學為上庠,小學為下庠;夏後氏大學為東序,小學為西序;殷制大學為右學,小學為左學,又曰瞽宗。
” [3]《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孔注》:“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又《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鄭注》:“五品謂五常。
”《孔疏》:“品謂品秩一室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
教之義、慈、友、恭、孝。
” [4]《舜典》:“帝曰,咨四嶽,有能典鄭三禮。
”《鄭注》:“三禮;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祇之禮也。
” [5]《仲虺之诰》:“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
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嗚呼!慎厥終,惟其始。
” 《孟子·公孫醜》:“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後臣之。
” [6]《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孔注》:胄,長子,自公卿大夫之适子也。
[4]第一部屬于倫常之教,即孝親敬長的教育。
第三部屬于樂歌之教,所以陶冶性情的。
第二部主持三禮,屬于鬼神之教,正足以表現初民的宗教思想,以祭祀鬼神為最尊嚴的事務,也是極重要的教育。
主持祭祀的必為僧侶階級,此在其他開化最古的民族史上不少例子,且最初民族的教育權确在僧侶階級手中,中國古籍雖未曾明白叙出,但在此處也可以見得一點痕迹出來。
四宮廷教育 大盂鼎銘文 賢明的君主尚能自知其責任的重大,不敢怠忽,每于治事之外,還力求知識上的進步和性情上的修養;所以他們的宮廷裡頭都聘請了教師,以備随時請益。
那些教師皆是選擇當代的第一名流,他們的位置極其尊崇,他們的威權也非常顯赫,試讀《仲虺之诰》、《伊訓》、《太甲》、《說命》諸篇,對于時君諄諄訓誨,真有令人發驚的地方。
[5]太子是承繼老君管理國家的,教育尤為重要。
每個太子都有師、保、傅朝夕訓誨,陳以嘉言,啟發他們的知識;教以禮樂,涵養他們的品性;而太子對待老師,也俨然如事嚴父,有極尊敬的禮貌。
[6]按據氏族時代的社會組織,氏族長老一方為行政首領,一方為教育長官,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在此種情形之下,另聘有權威的師長來訓誨他們,殊不近情。
此種有權威的師長,或是同血緣的前輩長老,或在氏族裡面具有勳勞的貴族分子,以他們特殊的資格和較優越的經驗,随時對時君與以啟迪或忠告。
漢儒不察,因從而誇大之,所以我們認為這一切全是臆造文字。
本期參考書舉要 (1)《尚書》的《虞書》、《夏書》及《商書》 (2)《易經》及《詩經》 (3)《禮記》的《王制》等篇 (4)《尚書大傳》 (5)《白虎通》 (6)《殷虛書契考釋》(羅振玉) *** [1]《文王世子》:“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庠近是也。
’” 《大司樂疏》:“堯已上,當代學亦各有名,無文可知。
但五帝總名成均,當代則各有别稱。
” [2]《通典·禮十三》:“有虞氏大學為上庠,小學為下庠;夏後氏大學為東序,小學為西序;殷制大學為右學,小學為左學,又曰瞽宗。
” [3]《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孔注》:“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又《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鄭注》:“五品謂五常。
”《孔疏》:“品謂品秩一室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
教之義、慈、友、恭、孝。
” [4]《舜典》:“帝曰,咨四嶽,有能典鄭三禮。
”《鄭注》:“三禮;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祇之禮也。
” [5]《仲虺之诰》:“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
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嗚呼!慎厥終,惟其始。
” 《孟子·公孫醜》:“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後臣之。
” [6]《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孔注》:胄,長子,自公卿大夫之适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