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關燈
一初民的生活

    據曆史家的考證,距現今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業已占有了黃河下遊兩岸的地方。他們的生産方法,就是捕魚、采果、打鳥、射擊野獸;一切衣食的來源,皆取給于自然物品,吾人稱此時期為采拾經濟時期。男子出外采拾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兒童,同血緣的人員聚居在一群,以年長的女子為一群的首領。這種社會,謂之母系氏族社會。這個時候,沒有文字,沒有制度,完全過着自然生活,共同采拾食品,共同消費,共同育養兒童,故又稱為原始公有社會。這個時候,敵人很多,毒蟲是敵人,猛獸是敵人,天災水患也是敵人,異種族、遠血族也會成敵人;他們的生命長日在群敵包圍之中,故如何抵禦敵人成了他們重要的工作。經過長期鬥争以後,征服了異族,漢族生齒日蕃,遂繁衍于黃河中流的中原腹地。到了此時,他們已知火食,漸有文字,發明了一切粗笨的用具,他們的生産方法遂由漁獵進步到牧畜了。生産方法由漁獵進步到牧畜,是男子對于女子的一大革命,故社會組織也由母系移轉到父系。在父系氏族之下,産生了私有性質,産生了階級意識,此時人民的生活,就不比以前那樣自然了,就不比以前那樣簡單了。這種形态的社會——父系氏族社會,曆唐、虞、夏、商一千數百年,直到周朝才又經一次重大的變革。黃河中下遊地方,縱橫數千裡,全是廣大平原,處北緯三四十度之間,氣候溫和,植物種子的産生當極容易,故自洪水平定以後,中國社會已有農業的萌芽。生産方法由牧畜進步到農業,從前遊動生活此時遂變為定居生活了。在定居生活之下,工作經濟,較易蓄積,社會上一定産生有閑階級,而種種觀念形态莫不由此發生。

    神農教稼圖

    二教育的起源

    知道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教育的起源了。教育發生于實際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當時的經濟情形而變遷。在漁獵經濟時代,他們的教育就是怎樣捕魚,怎樣獵取鳥獸,怎樣采掇果實。在牧畜經濟時代,他們的教育就是怎樣架設栅欄,怎樣尋逐水草,怎樣喂牛趕羊。勞動即是學習,父母即是教師,獵場與牧地即是學校,教育與生活是一緻的。最初沒有文字,要記載事情時則用結繩的方法;其後見結繩有時而窮,則又畫些種種圖樣表示形意,即吾人所謂象形文字。當初沒有宮室,他們就要學習怎樣掘穴,怎樣架巢。當初沒有衣服,他們就要學習怎樣縫綴樹葉,怎樣剝取獸皮。還有怎樣抵抗敵人的侵淩,怎樣防備毒蟲猛獸的迫害。此等教育,與實際生活完全一緻;即不然,也是幫助自身謀社會生活之一種手段,其目的就在謀全體族人的利益,除此以外,并無其他目的,也無其他意義。到了後來,一方面因人口增加,氏族内部分出許多房族,這些房族又聯合成為種族,即由父系氏族社會進化到部落社會,而統治階級日益顯明。一方面因農具的發明,農業經濟逐漸奪了牧畜經濟的地位,土地變成為主要生産手段,而私産觀念日益顯明。這兩種觀念混合為一,統治階級握了經濟重權,促成了技術的進步,于是奴隸制、分工制及種種剝削情形,由此産生。到了此時,原始教育的意義無形改變,帶有了階級性了,與實際生活不能完全一緻了,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還帶着了支配所屬階級的工具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