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的學習法子,至于巧妙處還在學者自己體驗出來,所謂“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盡心章下》)。
(2)專一。
孟子嘗以走棋比譬求學。
他說,請一個棋界國手教授兩個生徒,張生專心緻志,聽他老師走棋的方法;李生表面上雖同在聽講,而心志卻是飛到天外想象他預備射鳥的情形。
結果,張生棋術學成,李生尚茫然無所知。
此非兩生的聰明有高下,乃由于專一與不專一的原故(《告子下》)。
所以求學須要專一,須繼續不斷地研究,一心二用固然不對,一曝十寒也難成功。
(3)漸進。
求學有一定的步驟,應當循序漸進,進了一步再進一步,所謂“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離婁章》)。
倘若不按照程序,妄想一步登天,則“其進銳者,其退速”,反是得不着相當的效率了(《盡心章下》)。
(4)還有一種由博而約的學習法。
他說:“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離婁章下》)此項演繹的學習法,與孔子所說相同,我們勿庸重述。
五教授與訓練 孟子的教法有五種,皆就各人的程度個性及所處的地位來酌定。
第一種是程度最高的學生,隻于需要時加一番點化之功,他們就能随感而通,如同雨露潤澤草木一樣,此所謂“有如時雨化之者”。
第二及第三種學力較第一種差淺:若是器宇穩重的,我們就完成其德性;若是天資英邁的,我們就發展其天能;所謂“有成德者,有達材者”。
第四種為問答法,預備無力常從或不能專門研究的學生所施行的方法,偶因一事随問随答就行了。
還有一等人,居不同地,或生不同時,無法口授,則用間接法,以書面相授,與現代函授法相似。
此所謂“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盡心章下》)。
兒童的享受不可太厚,若是享受太厚,他們業已心滿意足,必不肯用心求學。
将來勢必養成一種驕貴的習氣,無用的子弟。
吾人的“德慧術智”都是從困難中找出來的,不經過困難,就不會有德慧術智,雖有也很淺薄,也是少數,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告子下》)。
譬如孤臣孽子,他們所以往往能夠通達成全的,正因為他們常處在困難環境中,受了一種深刻的磨練,能夠“操心慮患”,所以得着好的結果(《盡心章下》)。
因此之故,所以對于兒童的訓練,應當使他們感受些困苦才好。
孟子是近于人才教育主義的人,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盡心章上》)但這種天才的人,他們的才能雖由于先天的賦與,而他們所以能夠成為大器材的,還是由于後天的磨練。
且必有後天的磨練,然後能夠發達他們的天才;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章下》)。
憂患的境遇正所以成全天才的,亦唯有天才的人,方能利用這個境遇而受成全,此孟子的人才教育主義之根本觀念,或者也是因着他自己幼年的環境如此,有所感而發的。
第七節莊子 一莊子與道家 莊子名周,河南蒙人,生于戰國時代,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略後于孟子。
他曾做過蒙之漆園吏,為當時思想界的傑出人物。
後人以其平日主張任自然,尚無為,棄智慧,絕嗜欲,與老子的哲學思想相同,所以也列入道家一流。
但嚴格區分,他們不同之處還多:(1)老子是道學家,他的态度嚴謹,議論激烈;莊子是名士派,他的态度曠達,議論诙諧。
(2)老子一生着眼在社會的安甯,故對于治國平天下的議論多;莊子一生着眼在個人的逸樂,故對于養生窮年的議論多。
(3)老子最反對的是當時的禮教,攻擊得非常激烈;莊子最厭惡的是當時的一般富貴功名之徒,嘲笑得非常厲害。
在他們同異之中,我們給老子的思想一個總評,不外“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八個字;給莊子一個總評,不外“安常守固,聽天由命”八個字。
老子對于教育提倡禁欲主義,莊子對于教育提倡放任主義,皆由二人的觀察點和态度不同所産生的結果。
但他們都是反對現社會,隻有破壞而無建設,隻知倒退而昧前進,所以演成一種消極的思想,萎縮的人生,緻令中國民族習慣受其不良的影響者不少,尤以魏、晉六朝時代為最甚。
莊子像 漆園吏,一般有兩種解釋,一說漆園為古地名,莊子曾在此做過官;一說莊子曾在蒙(今商丘市北)邑中為吏主督漆事。
二養生主義的教育論 莊子養生的目的在“全生盡年以成天”(《養生篇》)。
保全天所給你的生命,不要毀傷;享盡你所應有的壽命,不要摧殘;然後能夠返乎天然而與天地一體,此謂之“真人”。
解釋“真人”一義用不着支離,就是一個“真正人的生活”;故莊子養生的目的也可以說是要達到一個真正人的生活。
請看現在社會一班人們,纭纭擾擾,孜孜矻矻,把一個赤裸的人生圍困和壓迫到十八層地獄,所有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牛馬的生活,鬼域的生活。
這個真苦了!我們要達到真人的生活,第一步就在要求解放:解放束縛我們的一切桎梏,解放纭擾我們的一切系念,使成一個赤裸裸的我,悠遊自在的我。
所謂“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馬蹄篇》)。
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養生主篇》)。
不僅貧富、貴賤、利害、得失用不着計較,我們并要極力遠離富貴功名。
[21]不僅死生夭壽用不着計較,我們并要消滅一切感情作用。
[22]仁義禮智,是非善惡,是俗人所通受的桎梏,我們切不要上它們的圈套。
[23]天地萬物是不可計數的,宇宙知識是不可限量的,我們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要貪求,最好是沒有知識。
所謂“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可奈何”(《達生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己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篇》)最好是“無思無慮,無處無服”(《知北遊篇》),我們也不要出風頭,也不要标奇異,雖然要極力擺脫現時社會一般非人的生活,但是我雜入在這個社會裡面,卻不要令旁人看得出我與他們兩樣,那最高明了。
所謂“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應帝王篇》)。
總結一句:莊子的養生主義,除了自然景物毫不費力地供吾人自由享受以外,其他一切人為的事物完全不要理會,即與社會交際所發生的感情也不要絲毫留戀。
做到這步田地,才能實現一個“真我”,才能達到“真正人的生活”。
《養生篇,《莊子》的一篇。
以下亦多徑舉篇名。
《莊子》書影 莊子逍遙遊圖 莊生遊逍遙,老子守元默。
這種主義完全是個人的、消極的、冷枯的,是與人生教育相反的。
不要知識,自然用不着教育;不要辯論,自然沒有是非;不要有所作為,社會自然沒有進步。
他以為教育是殺人的利器,有一段話形容得最痛快: 南海之帝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鯈與忽相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鯈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應帝王篇》) 莊子還有一段話描寫教育之害也極好: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出草飲水,龁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寝,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羁馽,編之以阜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莢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馬蹄篇》) 莊子這兩段寓言,極有道理,我們不能一概抹煞。
教育确有殺人的地方,吾人倘若受了不良的教育,真個不如不受教育的好,這是實在的情形。
但因此之故,便要滅絕智慧,反對一切教育,未免因噎廢食了。
第八節荀子 一儒家左黨之荀子 荀子像 我們把孟子當着儒家學派的右黨,則荀子應屬于左黨。
他們兩人的學說之區分如下:(1)孟子是法先王的,荀子是法後王的;(2)孟子以性為善,荀子以性為惡;(3)孟子言禮主節,荀子言禮主分;(4)孟子論教育重在培養,荀子論教育重在積僞。
除此數種外,不同的地方還多。
不過孟子的學說,多半抽出孔子所已說了的加以擴充,雖偶有特别見解,而大旨要不與前人違背。
荀子除了儒家的根本學說仁義禮樂之外,自己創獲的卻也不少。
且後者議論激烈,學說博雜,雖被我們稱他為左黨,也是儒家後起之雄,在教育史上要算是周末最後的一個人。
荀子名況,字卿,是趙國的人氏。
他出世的時候,大約在孟子之後五六十年。
中年以後,曾東遊到齊國,西遊到秦國,中間回到趙國一次,末了又南遊楚國。
那時楚國春申君正當權,以荀子為當時知識界出色人物,派充任蘭陵的令尹。
荀子也是教育家而兼政治的,也想登上政治舞台,以實行他的主張的,無如南北奔走,終不得大展。
自春申君死後,更不複能夠遇着知己,亦無意北歸,後來老死在蘭陵了。
平生著有《荀子》三十二篇,思想較孟子進步,不僅對于老、莊消極的學說極力反對,即孔門諸徒及孟子一般人的言論也嘗施攻擊,真不愧儒家後起之雄,關于教育方面的理論尤有很多特殊的地方。
二性惡論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這是他的《性惡篇》開宗明義第一句,也是他的教育哲學的根本觀念。
要把這一句原理用演繹方法來說明,我們先要明白荀子所謂“性、僞、善、惡”四字怎着解釋。
荀子說: 荀子故裡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是性僞之分也。
(《性惡篇》)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僞。
積慮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僞。
(《正名篇》) 我們拿今語來解釋:(1)“性”是吾人内部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一與外界的環境接觸,彼感此應,即發生反射作用。
這種反射作用,是自然會能的,不是學得上來的,也不是教得成功的。
(2)“僞”是吾人神經接收一種刺激以後,必要經過一種思慮,然後決定一種反應的态度。
遇有複雜知識,不僅一番思慮就算完事,必要反複思慮,再四反應,令初次所反應的态度變成一種習慣行為;這種習慣行為完全是由人力學成教成的。
換一句話說,凡無意識的、無節制的沖動行為,叫做“性”;凡有意識的、有節制的習慣行為,叫做“僞”。
這是“性”、“僞”二字的區别。
我們再看他如何解釋“善”、“惡”二字。
荀子說: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
……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超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性惡篇》) 我們再拿今語解釋:所謂“正理”,是合于中正的道路,所謂“平治”是說已經調治到很平穩了:“已經調治到很平穩,又合于中正的道路”的行為,就謂之善的行為。
所謂“偏險不正”是不合于中正的道路,所謂“悖亂不治”是未曾調治到很平穩的地步;“未曾調治到很平穩的地步,又不合于中正的道路”的行為,就謂之惡的行為。
換一句話說:凡一種行為,經過了人工的訓練,而能順理成章的叫做“善”;凡一種行為,未曾經過人工的訓練,而不能順理成章的,叫做“惡”。
照這樣看來,荀子所謂性惡,不過說吾人的本性在胎兒初出母懷時,沒有經過成熟的調練,完全是一種陸野不馴的樣子,所發出的沖動全不順理成章的。
所謂“縱情性,安恣睢,而違禮義”,都是由于沒有經過人工訓練的原故,并不是說吾人初生,即有土匪之性,小人之心,甘心賣淫作盜、殺人放火種種卑劣的行為。
試舉例子就明白了。
“好利”、“疾惡”及“耳目之欲”三種表現都是人的本性。
假使沒有人工的訓練,而順其“陸野不馴”的自由發展,勢必出于争奪;有了争奪則亡了辭讓,勢必出于殘賊;有了殘賊則亡了忠信,勢必出于淫亂;有了淫亂則亡了禮義文理;凡此種種惡的行為,都是由于“順是”二字所産生的結果。
這種種惡的行為很有危害于社會的治安,所以聖人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正,使天下的人類個個皆“出于治,合于道”,所以他說“其善者僞也”。
《荀子》書影 人性既然是惡的,究竟能不能使天下的人都“出于治,合于道”呢?據荀子的意見,以為這是能夠辦得到的。
荀子說: 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
然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性惡篇》) 吾人陸野未馴的本性,是很富于可塑性的,并非固定了的一塊鐵闆。
所謂“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就是人人皆有變到正理平治的可能。
隻要有好的教育,或發憤自立的時候,沒有不能成功的,故曰“堯、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變,故成于修,修之為待盡而後備者也”(《榮辱篇》)。
說到這裡,我們要問荀子一句:人性既惡,何以能夠産生出禮義來呢?荀子說:“凡禮義者,是生于聖人之僞也。
”聖人所以制出禮義以限制衆人,正因為人性惡的原故。
我們再問一句:聖人所以産生出禮義來,目的在為社會謀幸福,為社會謀幸福而才有禮義積僞的善行,這種善行不是聖人的本性嗎?荀子又說:本性之惡,君子與小人是相同的,所不同者,在于君子能夠“化性起僞”。
這種化性起僞的動機,不是先天生來的,是由于平日感受了社會的不安甯,故意想出種種方法來維持社會的。
我們所貴乎聖人與常人不同者就在這一點上——聖人能夠化性起僞,常人不能。
我們又要追問:化性起僞的動機不是先天的本性,是由于後天感受了某種刺激,才會發生的;既然君子與小人同具惡性,何以聖人因感受某種刺激便能生出這種善的動機來呢?關于這一點,完全由于個性差異及環境的關系,在當時荀子來解答過。
三積僞主義的教育論 要使塗之人變成堯、禹,自然非教育不能成功。
教育目的在造就一個“成人”,從“士”起到“聖人”為止,到了聖人的地步那就是一個成人,成為堯、禹一類的人了,教育目的才算達到了。
[24]教育手段不外訓練與教學,訓練的德目是“仁義法正”,教學的材料是“詩書禮樂”。
教學是有止境的,從詩書起到禮樂為止;訓練的工夫不到聖人是沒有止境的(均見《勸學篇》及《性惡篇》)。
本性既然是惡的,要從士做到聖人,前程遠大,工夫繁重,絕非一步能夠跳得到的。
要達到教育目的,我們就要今日教學一點,明日又教學一點;上午訓練一回,下午又訓練一回,朝朝暮暮,積日累月,一步一步地逐漸堆砌起來。
譬如行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譬如聚水,“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荀子說:“聖人者人之所積而緻也。
”(均見《勸學》、《性惡》及《儒效》諸篇)荀子視教育的功用好像用磚砌牆似的,從地平起,一層一層地向上堆,堆到五丈為君子,十丈為賢人,直到聖人為止。
各人的天資有高下,職業有區别,事實上絕不能使人人都為堯、禹;雖不能為堯、禹,亦必要使他們達到教育的水平線上。
荀子所說的水平線,就“是出于治,合于善”;這個水平線是最低的限度,人人應當遵守的。
因為人性皆惡,倘全不遵守這個水平線,社會一定會紊亂不堪,所以要“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
奕秋,春秋時圍棋名手,也是見于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
孟子稱其為“通國之善弈者”,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奕秋”。
四學習法 荀子講論學習法,較孟子更為詳細,我們隻舉三點。
(1)專一他說:“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緻,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性惡篇》)又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這是他的求學貴專一的主張,不專一必不能成功,與孟子所舉奕秋教弈的意思大緻相同。
當學一件東西,須把全副精神都放在這上面,不許有絲毫的散亂,并要有互助的朋友,布置适當的環境,避免防害的刺激,以此“全之盡之”,最後必有成功。
學成以後,印象已深,意志已定,才不為外物所奪緻有所遺忘。
[25] (2)親師“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
”(《修身篇》)這是荀氏親
(2)專一。
孟子嘗以走棋比譬求學。
他說,請一個棋界國手教授兩個生徒,張生專心緻志,聽他老師走棋的方法;李生表面上雖同在聽講,而心志卻是飛到天外想象他預備射鳥的情形。
結果,張生棋術學成,李生尚茫然無所知。
此非兩生的聰明有高下,乃由于專一與不專一的原故(《告子下》)。
所以求學須要專一,須繼續不斷地研究,一心二用固然不對,一曝十寒也難成功。
(3)漸進。
求學有一定的步驟,應當循序漸進,進了一步再進一步,所謂“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離婁章》)。
倘若不按照程序,妄想一步登天,則“其進銳者,其退速”,反是得不着相當的效率了(《盡心章下》)。
(4)還有一種由博而約的學習法。
他說:“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離婁章下》)此項演繹的學習法,與孔子所說相同,我們勿庸重述。
五教授與訓練 孟子的教法有五種,皆就各人的程度個性及所處的地位來酌定。
第一種是程度最高的學生,隻于需要時加一番點化之功,他們就能随感而通,如同雨露潤澤草木一樣,此所謂“有如時雨化之者”。
第二及第三種學力較第一種差淺:若是器宇穩重的,我們就完成其德性;若是天資英邁的,我們就發展其天能;所謂“有成德者,有達材者”。
第四種為問答法,預備無力常從或不能專門研究的學生所施行的方法,偶因一事随問随答就行了。
還有一等人,居不同地,或生不同時,無法口授,則用間接法,以書面相授,與現代函授法相似。
此所謂“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盡心章下》)。
兒童的享受不可太厚,若是享受太厚,他們業已心滿意足,必不肯用心求學。
将來勢必養成一種驕貴的習氣,無用的子弟。
吾人的“德慧術智”都是從困難中找出來的,不經過困難,就不會有德慧術智,雖有也很淺薄,也是少數,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告子下》)。
譬如孤臣孽子,他們所以往往能夠通達成全的,正因為他們常處在困難環境中,受了一種深刻的磨練,能夠“操心慮患”,所以得着好的結果(《盡心章下》)。
因此之故,所以對于兒童的訓練,應當使他們感受些困苦才好。
孟子是近于人才教育主義的人,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盡心章上》)但這種天才的人,他們的才能雖由于先天的賦與,而他們所以能夠成為大器材的,還是由于後天的磨練。
且必有後天的磨練,然後能夠發達他們的天才;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章下》)。
憂患的境遇正所以成全天才的,亦唯有天才的人,方能利用這個境遇而受成全,此孟子的人才教育主義之根本觀念,或者也是因着他自己幼年的環境如此,有所感而發的。
第七節莊子 一莊子與道家 莊子名周,河南蒙人,生于戰國時代,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略後于孟子。
他曾做過蒙之漆園吏,為當時思想界的傑出人物。
後人以其平日主張任自然,尚無為,棄智慧,絕嗜欲,與老子的哲學思想相同,所以也列入道家一流。
但嚴格區分,他們不同之處還多:(1)老子是道學家,他的态度嚴謹,議論激烈;莊子是名士派,他的态度曠達,議論诙諧。
(2)老子一生着眼在社會的安甯,故對于治國平天下的議論多;莊子一生着眼在個人的逸樂,故對于養生窮年的議論多。
(3)老子最反對的是當時的禮教,攻擊得非常激烈;莊子最厭惡的是當時的一般富貴功名之徒,嘲笑得非常厲害。
在他們同異之中,我們給老子的思想一個總評,不外“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八個字;給莊子一個總評,不外“安常守固,聽天由命”八個字。
老子對于教育提倡禁欲主義,莊子對于教育提倡放任主義,皆由二人的觀察點和态度不同所産生的結果。
但他們都是反對現社會,隻有破壞而無建設,隻知倒退而昧前進,所以演成一種消極的思想,萎縮的人生,緻令中國民族習慣受其不良的影響者不少,尤以魏、晉六朝時代為最甚。
莊子像 漆園吏,一般有兩種解釋,一說漆園為古地名,莊子曾在此做過官;一說莊子曾在蒙(今商丘市北)邑中為吏主督漆事。
二養生主義的教育論 莊子養生的目的在“全生盡年以成天”(《養生篇》)。
保全天所給你的生命,不要毀傷;享盡你所應有的壽命,不要摧殘;然後能夠返乎天然而與天地一體,此謂之“真人”。
解釋“真人”一義用不着支離,就是一個“真正人的生活”;故莊子養生的目的也可以說是要達到一個真正人的生活。
請看現在社會一班人們,纭纭擾擾,孜孜矻矻,把一個赤裸的人生圍困和壓迫到十八層地獄,所有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牛馬的生活,鬼域的生活。
這個真苦了!我們要達到真人的生活,第一步就在要求解放:解放束縛我們的一切桎梏,解放纭擾我們的一切系念,使成一個赤裸裸的我,悠遊自在的我。
所謂“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馬蹄篇》)。
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養生主篇》)。
不僅貧富、貴賤、利害、得失用不着計較,我們并要極力遠離富貴功名。
[21]不僅死生夭壽用不着計較,我們并要消滅一切感情作用。
[22]仁義禮智,是非善惡,是俗人所通受的桎梏,我們切不要上它們的圈套。
[23]天地萬物是不可計數的,宇宙知識是不可限量的,我們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要貪求,最好是沒有知識。
所謂“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可奈何”(《達生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己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篇》)最好是“無思無慮,無處無服”(《知北遊篇》),我們也不要出風頭,也不要标奇異,雖然要極力擺脫現時社會一般非人的生活,但是我雜入在這個社會裡面,卻不要令旁人看得出我與他們兩樣,那最高明了。
所謂“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應帝王篇》)。
總結一句:莊子的養生主義,除了自然景物毫不費力地供吾人自由享受以外,其他一切人為的事物完全不要理會,即與社會交際所發生的感情也不要絲毫留戀。
做到這步田地,才能實現一個“真我”,才能達到“真正人的生活”。
《養生篇,《莊子》的一篇。
以下亦多徑舉篇名。
《莊子》書影 莊子逍遙遊圖 莊生遊逍遙,老子守元默。
這種主義完全是個人的、消極的、冷枯的,是與人生教育相反的。
不要知識,自然用不着教育;不要辯論,自然沒有是非;不要有所作為,社會自然沒有進步。
他以為教育是殺人的利器,有一段話形容得最痛快: 南海之帝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鯈與忽相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鯈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應帝王篇》) 莊子還有一段話描寫教育之害也極好: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出草飲水,龁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寝,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羁馽,編之以阜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莢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馬蹄篇》) 莊子這兩段寓言,極有道理,我們不能一概抹煞。
教育确有殺人的地方,吾人倘若受了不良的教育,真個不如不受教育的好,這是實在的情形。
但因此之故,便要滅絕智慧,反對一切教育,未免因噎廢食了。
第八節荀子 一儒家左黨之荀子 荀子像 我們把孟子當着儒家學派的右黨,則荀子應屬于左黨。
他們兩人的學說之區分如下:(1)孟子是法先王的,荀子是法後王的;(2)孟子以性為善,荀子以性為惡;(3)孟子言禮主節,荀子言禮主分;(4)孟子論教育重在培養,荀子論教育重在積僞。
除此數種外,不同的地方還多。
不過孟子的學說,多半抽出孔子所已說了的加以擴充,雖偶有特别見解,而大旨要不與前人違背。
荀子除了儒家的根本學說仁義禮樂之外,自己創獲的卻也不少。
且後者議論激烈,學說博雜,雖被我們稱他為左黨,也是儒家後起之雄,在教育史上要算是周末最後的一個人。
荀子名況,字卿,是趙國的人氏。
他出世的時候,大約在孟子之後五六十年。
中年以後,曾東遊到齊國,西遊到秦國,中間回到趙國一次,末了又南遊楚國。
那時楚國春申君正當權,以荀子為當時知識界出色人物,派充任蘭陵的令尹。
荀子也是教育家而兼政治的,也想登上政治舞台,以實行他的主張的,無如南北奔走,終不得大展。
自春申君死後,更不複能夠遇着知己,亦無意北歸,後來老死在蘭陵了。
平生著有《荀子》三十二篇,思想較孟子進步,不僅對于老、莊消極的學說極力反對,即孔門諸徒及孟子一般人的言論也嘗施攻擊,真不愧儒家後起之雄,關于教育方面的理論尤有很多特殊的地方。
二性惡論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這是他的《性惡篇》開宗明義第一句,也是他的教育哲學的根本觀念。
要把這一句原理用演繹方法來說明,我們先要明白荀子所謂“性、僞、善、惡”四字怎着解釋。
荀子說: 荀子故裡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是性僞之分也。
(《性惡篇》)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僞。
積慮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僞。
(《正名篇》) 我們拿今語來解釋:(1)“性”是吾人内部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一與外界的環境接觸,彼感此應,即發生反射作用。
這種反射作用,是自然會能的,不是學得上來的,也不是教得成功的。
(2)“僞”是吾人神經接收一種刺激以後,必要經過一種思慮,然後決定一種反應的态度。
遇有複雜知識,不僅一番思慮就算完事,必要反複思慮,再四反應,令初次所反應的态度變成一種習慣行為;這種習慣行為完全是由人力學成教成的。
換一句話說,凡無意識的、無節制的沖動行為,叫做“性”;凡有意識的、有節制的習慣行為,叫做“僞”。
這是“性”、“僞”二字的區别。
我們再看他如何解釋“善”、“惡”二字。
荀子說: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
……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超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性惡篇》) 我們再拿今語解釋:所謂“正理”,是合于中正的道路,所謂“平治”是說已經調治到很平穩了:“已經調治到很平穩,又合于中正的道路”的行為,就謂之善的行為。
所謂“偏險不正”是不合于中正的道路,所謂“悖亂不治”是未曾調治到很平穩的地步;“未曾調治到很平穩的地步,又不合于中正的道路”的行為,就謂之惡的行為。
換一句話說:凡一種行為,經過了人工的訓練,而能順理成章的叫做“善”;凡一種行為,未曾經過人工的訓練,而不能順理成章的,叫做“惡”。
照這樣看來,荀子所謂性惡,不過說吾人的本性在胎兒初出母懷時,沒有經過成熟的調練,完全是一種陸野不馴的樣子,所發出的沖動全不順理成章的。
所謂“縱情性,安恣睢,而違禮義”,都是由于沒有經過人工訓練的原故,并不是說吾人初生,即有土匪之性,小人之心,甘心賣淫作盜、殺人放火種種卑劣的行為。
試舉例子就明白了。
“好利”、“疾惡”及“耳目之欲”三種表現都是人的本性。
假使沒有人工的訓練,而順其“陸野不馴”的自由發展,勢必出于争奪;有了争奪則亡了辭讓,勢必出于殘賊;有了殘賊則亡了忠信,勢必出于淫亂;有了淫亂則亡了禮義文理;凡此種種惡的行為,都是由于“順是”二字所産生的結果。
這種種惡的行為很有危害于社會的治安,所以聖人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正,使天下的人類個個皆“出于治,合于道”,所以他說“其善者僞也”。
《荀子》書影 人性既然是惡的,究竟能不能使天下的人都“出于治,合于道”呢?據荀子的意見,以為這是能夠辦得到的。
荀子說: 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
然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性惡篇》) 吾人陸野未馴的本性,是很富于可塑性的,并非固定了的一塊鐵闆。
所謂“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就是人人皆有變到正理平治的可能。
隻要有好的教育,或發憤自立的時候,沒有不能成功的,故曰“堯、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變,故成于修,修之為待盡而後備者也”(《榮辱篇》)。
說到這裡,我們要問荀子一句:人性既惡,何以能夠産生出禮義來呢?荀子說:“凡禮義者,是生于聖人之僞也。
”聖人所以制出禮義以限制衆人,正因為人性惡的原故。
我們再問一句:聖人所以産生出禮義來,目的在為社會謀幸福,為社會謀幸福而才有禮義積僞的善行,這種善行不是聖人的本性嗎?荀子又說:本性之惡,君子與小人是相同的,所不同者,在于君子能夠“化性起僞”。
這種化性起僞的動機,不是先天生來的,是由于平日感受了社會的不安甯,故意想出種種方法來維持社會的。
我們所貴乎聖人與常人不同者就在這一點上——聖人能夠化性起僞,常人不能。
我們又要追問:化性起僞的動機不是先天的本性,是由于後天感受了某種刺激,才會發生的;既然君子與小人同具惡性,何以聖人因感受某種刺激便能生出這種善的動機來呢?關于這一點,完全由于個性差異及環境的關系,在當時荀子來解答過。
三積僞主義的教育論 要使塗之人變成堯、禹,自然非教育不能成功。
教育目的在造就一個“成人”,從“士”起到“聖人”為止,到了聖人的地步那就是一個成人,成為堯、禹一類的人了,教育目的才算達到了。
[24]教育手段不外訓練與教學,訓練的德目是“仁義法正”,教學的材料是“詩書禮樂”。
教學是有止境的,從詩書起到禮樂為止;訓練的工夫不到聖人是沒有止境的(均見《勸學篇》及《性惡篇》)。
本性既然是惡的,要從士做到聖人,前程遠大,工夫繁重,絕非一步能夠跳得到的。
要達到教育目的,我們就要今日教學一點,明日又教學一點;上午訓練一回,下午又訓練一回,朝朝暮暮,積日累月,一步一步地逐漸堆砌起來。
譬如行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譬如聚水,“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荀子說:“聖人者人之所積而緻也。
”(均見《勸學》、《性惡》及《儒效》諸篇)荀子視教育的功用好像用磚砌牆似的,從地平起,一層一層地向上堆,堆到五丈為君子,十丈為賢人,直到聖人為止。
各人的天資有高下,職業有區别,事實上絕不能使人人都為堯、禹;雖不能為堯、禹,亦必要使他們達到教育的水平線上。
荀子所說的水平線,就“是出于治,合于善”;這個水平線是最低的限度,人人應當遵守的。
因為人性皆惡,倘全不遵守這個水平線,社會一定會紊亂不堪,所以要“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
奕秋,春秋時圍棋名手,也是見于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
孟子稱其為“通國之善弈者”,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奕秋”。
四學習法 荀子講論學習法,較孟子更為詳細,我們隻舉三點。
(1)專一他說:“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緻,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性惡篇》)又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這是他的求學貴專一的主張,不專一必不能成功,與孟子所舉奕秋教弈的意思大緻相同。
當學一件東西,須把全副精神都放在這上面,不許有絲毫的散亂,并要有互助的朋友,布置适當的環境,避免防害的刺激,以此“全之盡之”,最後必有成功。
學成以後,印象已深,意志已定,才不為外物所奪緻有所遺忘。
[25] (2)親師“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
”(《修身篇》)這是荀氏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