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關燈
小
中
大
修身為樞紐。
其實這兩種工夫是一貫的,不過當人手做時有先後不同罷了。
兩種工夫包含七個步驟,加上中樞的修身,共計八個步驟。
工夫的步驟雖有八個,而全副精神隻在一個重心上面;迨這個重心的工夫做到了,其餘皆可以迎刃而解。
工夫的重心就是“格物”兩個字,格物的工夫做到了,自然可以做到緻知;由此下推,知緻了,自可以誠意;意誠了,自可以正心;心正了,自可以修身;身修了,自可以齊家;家齊了,自可以治國;國治了,自可以平天下。
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及修身五種,屬于身心性命之學,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三種屬于政治之學。
由格物、緻知做到治國平天下,即從一身之内教起,教到有管理天下國家的知識。
由格物、緻知做到治國,平天下,即從一身之内做起,做到有管理天下國家的能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治國、平天下,這種教育自然是政治領袖人才的教育。
做人的基本工夫在于有良好的身心修養,這種人物自然是賢人一流的人物。
但由格物做到平天下,兩種工夫、八個步驟,每個都要做到止于至善,可不容易。
能夠做到這種工夫的賢人,一定是最笃實、最完全而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
大學裡頭培養的如果盡是這等人才,國家任用的如果盡是這種領袖人物,一定可以做到黃金世界——天下一家,人類一體。
這種政治,就是儒家所理想的賢人政治。
這種教育,也是他們所理想的完全人格的教育。
程子,指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頤兄弟。
他們開創了程朱學派,創建了理學。
三《中庸》 《中庸》一書,共計三十三章。
第一章,程子謂系孔子的道意,由子思述所傳以轉授于孟子的;其他各章,以他平日所學的心得,盡量闡發首章之意,并博引許多前言往行以資參證。
這三十三章,表面上雖各自成段,不如《大學》的組織完善有條理,但熟玩全文,綜合起來,其理論卻是一貫的。
《中庸》這一書,是一部天人合一論,博大精深的宇宙哲學,它的境界比較《大學》更高一層。
我們讀了它,真令吾人佩服先民理想的崇高與精神的偉大。
是人事的,又是天道的。
是個人自修的,又是萬類一體的。
極其廣大,而又極其精微。
極其高明,而又極其中庸。
極其理想,而又極其現實。
所以程子極力地贊美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其味無窮,皆實學也。
” 子思像 我們讀了這一部書,為其博大精深的理論所籠罩,幾乎如魚之忘于江湖,不知道有邊岸了,隻有把它的綱領提出來說說。
此書通篇可以用一個“誠”字包括。
誠之意義無窮,範圍無限,而用之不盡。
在天為性,在人為教,在天人之間為道。
在性與道之間,謂之天道;在道與教之間,謂之人道。
天地有三:自其體而言,極其博厚;自其性而言,極其高明;自其存在而言,極其悠久。
因為博厚,所以能載物,故曰“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
因為高明,所以能覆物,故曰“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因為悠久,所以能成物,故曰“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龜鳌蛟龍魚鼈生焉,貨财殖焉”。
一律是至誠無息。
人道有二:自成己而言,謂之達德;自成物而言,謂之達道。
達德有三:一曰知,二曰仁,三曰勇。
達道有五:一曰君臣有義,二曰父子有親,三曰夫婦有别,四曰長幼有序,五曰朋友有信。
合達德、達道二者而有九經;九經即有責任者應當執行的九條人事。
哪九條呢?一曰修身,二曰尊賢,三曰親親,四曰敬大臣,五曰體群臣,六曰子庶民,七曰來百工,八曰柔遠人,九曰懷諸侯。
九經做到了,即可以治天下國家,所謂“笃恭而天下平”。
合天道的至誠無息與人道的笃恭而天下平,凝聚起來,還是一個至誠。
由此至誠,可以“經綸天下之大經”,可以“立天下之大本”,可以“知天地之化育”。
其最後成功,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最初的工夫,即“中和”兩個字,要使吾人的喜怒哀樂得到中和;其極功,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工夫的着力處,隻有“戒慎恐懼”四個字,即“慎獨”的工夫;其成熟,則有“無聲無臭”的妙境。
但勿論始終本末,天道人道,隻是一個“誠”字包含無餘了,故曰“至誠無息”、“至誠如神”,此之所謂中庸之道。
以上所說,是就《中庸》所包羅萬象的哲學說的,内中關于教育的言性與言學兩點,《中庸》是言性最早的一部書,在《論語》中雖有“性相近也”一語,卻過于簡單,到了它才有極清楚的解釋。
不過内中所解釋,仍是根據它的博大精深的哲學來的,仍是一部天人合一論。
我們隻須引出兩段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第一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二章) 性是天賦予人類最完美微妙的東西,吾人的行動順着它走便是道;或有為氣質所偏,或有為物欲所蔽,須待先知先覺的人來矯正或開導,這就謂之教育。
教育的功用即在修明本性。
本性之在吾人心内,當喜怒哀樂之未發時謂之中,發出而合于節度謂之和,中和也就是性。
性即至誠,吾人能做到至誠即所以盡性;盡性即為人之極功,擴而充之,可以與天地并參。
《中庸》書影 關于言學的一段話,我們也舉在下面: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第二十章) 說明學習的次序,說明堅決的精神,告以努力必有的成功,在教育方面較前段更有價值,也是曆代教育家所取法的。
第六節孟子(前372—前239) 一孔學紹述家之孟子 孟子出世之時,上距孔子死亡之日,足有一百零七年(自周敬王四十一年至周烈王四年)。
這一百餘年當中,思想學說的發達如何?政治情形及社會狀況的變遷如何?我們略一思索,确有令人笃異的地方。
甲方講合縱,乙方講連橫,彼此以戰勝攻取為能事,以兼并弱小、聚斂民财為企圖,所以說到時局上面,比較孔子時代更覺黑暗。
自社會劇變、知識下逮以後,于是諸子百家各本所見所聞,盡量發揮主張,演成種種學說,而以楊、墨兩派最占勢力。
所以說到思想方面,比較孔子時代更覺複雜,真有如他本人所說“上無道揆,下無法守”,“諸侯放恣,處士橫議”的現象。
孔子是一位志量宏大的人物,很想以匹夫之力擔當曆代相傳的禮樂政教。
他這種苦心孤詣,五十年來固然也得着一部分的成功;可是自他死了以後,及門弟子雖多,大半是“狷潔之士”、“瑚琏之器”,不能夠繼承他們老師的偉業。
況當此政潮思潮震蕩鬥争極猛烈的時代,已經破壞的舊說,既不合于時君的好尚及社會的需要,要想與烈日初升的楊、墨之言,時髦絕頂的縱橫之術對抗,當然是極難的一件事情;所以儒家之學——禮教與王道——到了此時已入于極衰微時期。
當這個時候,可巧有一位孟夫子出來挽救。
孟子像 趙氏注,即趙氏對《孟子》的注解。
趙氏即趙岐(約108-201),東漢經學家,撰有《孟子章句》,這是他據當時的語言對《孟子》所作的注解。
孟子名轲,字子輿,原來是鄒人;鄒國即現今鄒縣,與魯國同屬山東省所轄的地方。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活了八十四歲。
在幼小時,性情放浪不羁,父死很早,由他的母親仉氏設法教誨,始習儒業;故他的一生成就實得力于其母的阃訓。
[15]成年以後,兩眼看見當時社會的紛亂,慨然以“正人心,息邪說,閑先聖之道”為己任。
[16]他與孔子最合脾胃,所謂“先聖之道”,自春秋以來,業已降在孔子一人身上;所以他一生崇拜的隻有孔子一人,最願學的也隻有孔子一人(見《公孫醜》)。
可恨他未能及見孔子,竟受業于孔孫子思的門人,稱做孔子的私淑弟子。
[17]他何嘗不想從事政治?但是一生志不得逞,周遊列國一無成功,到了晚年也隻有著書講學,亦與孔子同一際遇。
[18]不過他的思想,較孔子已經進步不少,如提倡個人中心論及發揮民權思想,皆有價值;其他關于教育的言論,尤為後人所宗法。
二性善論 孟子一生學說的重心,即是他的性善論。
要解釋這個理論,須先把他所說的“心”和“性”兩個名詞,及二者間的關系闡明出來。
他說: 君子所性:仁義機智——根于心。
(《盡心章》)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同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公孫醜章》) 我們把這三段話的意義申述于下:“心”是吾人内部的靈體,精神的主宰,吾人一切動作與表現皆從此心發動。
“性”是一種傾向,又謂之性向;它也隻有一個傾向的态度,而實無其物。
這種傾向,不是由外面的引誘,是從心坎中發生出來的。
吾人莫不同具一顆良心,由良心所發動的性向當然是善的,所以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
性對于仁的傾向,是從恻隐之心發生;對于義的傾向,是從羞惡之心發生;對于禮的傾向,是從辭讓之心發生。
因為心是良的,所以吾人之心莫不具有此恻隐、羞惑、辭讓、是非四種美态;由此四種美态所發生的性向自然歸于仁、義、禮、智四德,所以說性是善的。
而性與心的關系,即可由第五圖表示出來。
第五圖孟子的心性關系圖解 何以知道凡人皆具有此良心呢?孟子于是引出兩個證據來。
他說: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盡心章》) 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公孫醜章》) 前一段話,是從兒童愛親敬長的良知良能上證明人心是良的,而性是向善的。
後一段話,是從直覺方面證明人心是良的,而性是向善的。
最後他并肯定地說: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蒭豢之悅我口。
(《告子上》) 人人既然同具此良心,何以社會上好人少而壞人多呢?孟子以為這是環境或教育不良所緻,于先天沒有關系。
所以他說: 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
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
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硗,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
(《告子上》) 吾人良心隻是一點善機,這點善機是嫩濯濯的,最容易被斲傷的,不是初出母胎便已成熟。
這未成熟的善機,全靠教育來培養。
但成人社會的習慣業已弄壞了,置純潔的兒童于敗壞的社會裡面,日日受其熏染,沒有不斲傷其良心的。
世人不察病源之所在,隻看見業已被斲傷了良心的兒童,遂以為人心原來不良,而因以自遂其非,這是最危險的見解。
所以他很忿氣地引牛山之木為比譬,以說明人心被斲傷之經過。
這一段話是: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交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術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必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人見其禽獸也,以為未嘗有材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告子上》) 性善之說始于孟子,對于性的熱心地讨論也始于孟子時代。
當是時,關于性的主張派别很多:除了孟子的主張外,有說“性無善無不善”的;有說“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有說“有性善有性不善”的。
在這些派中,以告子為孟子的最大學敵,與孟子辯論最烈。
以我們的觀察,告子對于性的研究,比較孟子來得切實且具體。
告子提出“生之謂性”一句口号,凡有知覺運動的動物,性無不同。
如食色的欲求即是本性,凡人皆然,凡動物皆然,并沒有什麼善惡之說,其所以有善、所以有惡者,皆由後天的環境或教育所養成。
告子這種理論,似根據于生物學的知識,在當時要算特出,孟子很難把他駁倒,隻是胡亂地争辯了幾次,卒以不得結果而罷。
但孟子在另一方面,還是承認人類的天性是有物質的欲望的,他說:“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盡心章》)形色即物質,傾向物質的享樂即天性。
但他可要回護一句:謂聖人不以物質為好,隻把它當作形下之品。
所以他說: 王充《論衡·本性篇》謂周人世碩、密子賤、漆雕開之徒皆言性有善惡,稍在于孟子之前,亦可歸入本時代。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盡心章下》) 既承認聲色臭味為人人所必趨,也是天性;又說凡這些物質的享受,皆有命定,不可強求,所以君子不認他為性。
深恐人類縱性情以恣其所好,流入放蕩邪僻,故作這種強制自修的說話,以消弭一般人過度的欲望,或者是孟子的苦心,這也是他要完成性善論的一種強辯。
《孟子》書影 三培養主義的教育論 孟子的教育論當然是根據他的性善論來的。
性是心的傾向,心是主宰吾人行動、位在體内的一個善機——精神作用。
這個善機是非常敏活的,很容易被惡劣的環境引誘的;一引誘就遁了,一遁就與它的原來位置相去十萬八千裡了。
到了此時,這個人就變成不完全的人。
教育目的在以教育手段達到個人人格的完全,故教育第一步工夫就在收回原來的善機,使它常存在腔子裡面,或根本不讓它受引誘而外逸。
收回善機即孟子所謂“求放心”。
[19]去掉外來的邪念,保存原來的善機,即求放心之道。
這種善機是極柔嫩的,極幼稚的,若僅僅至保存或收回為止,那亦無大用處,且難免不再喪失,故教育第二步工夫,即在培養,培養的工夫才是切實的教育。
養其善機,擴而充之,即是培養的工夫。
孟子對于培養分做三方面:(1)養心。
養心的工夫在于寡欲,所謂“養心莫善于寡欲”(《盡心章下》)。
(2)養性。
性是傾向于善的吾,人隻要順着它利導,不必巧為穿鑿就行了,所謂“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離婁章》)。
(3)養氣。
在消極方面,須穩定心志,勿使心志來害氣,所謂“持其志,勿暴其氣”(《公孫醜章》)。
在積極方面,須做集義工夫以養氣,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公孫醜章》)。
這幾句話即是集義養氣的工夫。
果能照此培養,充分的培養,必有顯著的功效。
良心常存,能夠鎮定,外面勿論如何引誘,皆不足以動其心。
天性純全,表現于自身方面,不覺“睟面盎背”;擴充于社會方面,“足以保四海”。
理氣充沛,形成“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足以配道義而與天地相參伍。
這樣的人格,即孟子所謂“大人”,所謂“大丈夫”。
大丈夫的人格是充滿善機,器宇闊大,行為不苟,得乎時則為政治領袖,不得乎時則為學者導師。
我們若是靜心體會:這種儒者的态度,高士的風度,正是孟子人格的寫照,但他所講培養主義的理論卻有不可磨的價值。
孟子的培養說,與美人杜威(Dewey)的生長說頗相類似,皆是從内面向外發展的。
不過後者包括身心全體,前者偏重于心的一方面;所以杜氏并注意于感官的發達,孟子視感官為小體,不以重視。
[20]此東西教育家的觀點所以不同,的觀點所以不同,或因時代不同的關系。
四學習法 孟子所言學習法有四。
(1)自動。
被動的學習都是外铄的膚淺的知識,心中必無所得,等于未學。
知識若是由自己苦心研究出來的,才能徹底明了,能夠活用到實際上面。
所以他說: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離婁章》) 即或有時非教師當面教授不可,隻能教授一種簡單
其實這兩種工夫是一貫的,不過當人手做時有先後不同罷了。
兩種工夫包含七個步驟,加上中樞的修身,共計八個步驟。
工夫的步驟雖有八個,而全副精神隻在一個重心上面;迨這個重心的工夫做到了,其餘皆可以迎刃而解。
工夫的重心就是“格物”兩個字,格物的工夫做到了,自然可以做到緻知;由此下推,知緻了,自可以誠意;意誠了,自可以正心;心正了,自可以修身;身修了,自可以齊家;家齊了,自可以治國;國治了,自可以平天下。
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及修身五種,屬于身心性命之學,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三種屬于政治之學。
由格物、緻知做到治國平天下,即從一身之内教起,教到有管理天下國家的知識。
由格物、緻知做到治國,平天下,即從一身之内做起,做到有管理天下國家的能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治國、平天下,這種教育自然是政治領袖人才的教育。
做人的基本工夫在于有良好的身心修養,這種人物自然是賢人一流的人物。
但由格物做到平天下,兩種工夫、八個步驟,每個都要做到止于至善,可不容易。
能夠做到這種工夫的賢人,一定是最笃實、最完全而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
大學裡頭培養的如果盡是這等人才,國家任用的如果盡是這種領袖人物,一定可以做到黃金世界——天下一家,人類一體。
這種政治,就是儒家所理想的賢人政治。
這種教育,也是他們所理想的完全人格的教育。
程子,指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頤兄弟。
他們開創了程朱學派,創建了理學。
三《中庸》 《中庸》一書,共計三十三章。
第一章,程子謂系孔子的道意,由子思述所傳以轉授于孟子的;其他各章,以他平日所學的心得,盡量闡發首章之意,并博引許多前言往行以資參證。
這三十三章,表面上雖各自成段,不如《大學》的組織完善有條理,但熟玩全文,綜合起來,其理論卻是一貫的。
《中庸》這一書,是一部天人合一論,博大精深的宇宙哲學,它的境界比較《大學》更高一層。
我們讀了它,真令吾人佩服先民理想的崇高與精神的偉大。
是人事的,又是天道的。
是個人自修的,又是萬類一體的。
極其廣大,而又極其精微。
極其高明,而又極其中庸。
極其理想,而又極其現實。
所以程子極力地贊美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其味無窮,皆實學也。
” 子思像 我們讀了這一部書,為其博大精深的理論所籠罩,幾乎如魚之忘于江湖,不知道有邊岸了,隻有把它的綱領提出來說說。
此書通篇可以用一個“誠”字包括。
誠之意義無窮,範圍無限,而用之不盡。
在天為性,在人為教,在天人之間為道。
在性與道之間,謂之天道;在道與教之間,謂之人道。
天地有三:自其體而言,極其博厚;自其性而言,極其高明;自其存在而言,極其悠久。
因為博厚,所以能載物,故曰“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
因為高明,所以能覆物,故曰“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因為悠久,所以能成物,故曰“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龜鳌蛟龍魚鼈生焉,貨财殖焉”。
一律是至誠無息。
人道有二:自成己而言,謂之達德;自成物而言,謂之達道。
達德有三:一曰知,二曰仁,三曰勇。
達道有五:一曰君臣有義,二曰父子有親,三曰夫婦有别,四曰長幼有序,五曰朋友有信。
合達德、達道二者而有九經;九經即有責任者應當執行的九條人事。
哪九條呢?一曰修身,二曰尊賢,三曰親親,四曰敬大臣,五曰體群臣,六曰子庶民,七曰來百工,八曰柔遠人,九曰懷諸侯。
九經做到了,即可以治天下國家,所謂“笃恭而天下平”。
合天道的至誠無息與人道的笃恭而天下平,凝聚起來,還是一個至誠。
由此至誠,可以“經綸天下之大經”,可以“立天下之大本”,可以“知天地之化育”。
其最後成功,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最初的工夫,即“中和”兩個字,要使吾人的喜怒哀樂得到中和;其極功,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工夫的着力處,隻有“戒慎恐懼”四個字,即“慎獨”的工夫;其成熟,則有“無聲無臭”的妙境。
但勿論始終本末,天道人道,隻是一個“誠”字包含無餘了,故曰“至誠無息”、“至誠如神”,此之所謂中庸之道。
以上所說,是就《中庸》所包羅萬象的哲學說的,内中關于教育的言性與言學兩點,《中庸》是言性最早的一部書,在《論語》中雖有“性相近也”一語,卻過于簡單,到了它才有極清楚的解釋。
不過内中所解釋,仍是根據它的博大精深的哲學來的,仍是一部天人合一論。
我們隻須引出兩段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第一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二章) 性是天賦予人類最完美微妙的東西,吾人的行動順着它走便是道;或有為氣質所偏,或有為物欲所蔽,須待先知先覺的人來矯正或開導,這就謂之教育。
教育的功用即在修明本性。
本性之在吾人心内,當喜怒哀樂之未發時謂之中,發出而合于節度謂之和,中和也就是性。
性即至誠,吾人能做到至誠即所以盡性;盡性即為人之極功,擴而充之,可以與天地并參。
《中庸》書影 關于言學的一段話,我們也舉在下面: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第二十章) 說明學習的次序,說明堅決的精神,告以努力必有的成功,在教育方面較前段更有價值,也是曆代教育家所取法的。
第六節孟子(前372—前239) 一孔學紹述家之孟子 孟子出世之時,上距孔子死亡之日,足有一百零七年(自周敬王四十一年至周烈王四年)。
這一百餘年當中,思想學說的發達如何?政治情形及社會狀況的變遷如何?我們略一思索,确有令人笃異的地方。
甲方講合縱,乙方講連橫,彼此以戰勝攻取為能事,以兼并弱小、聚斂民财為企圖,所以說到時局上面,比較孔子時代更覺黑暗。
自社會劇變、知識下逮以後,于是諸子百家各本所見所聞,盡量發揮主張,演成種種學說,而以楊、墨兩派最占勢力。
所以說到思想方面,比較孔子時代更覺複雜,真有如他本人所說“上無道揆,下無法守”,“諸侯放恣,處士橫議”的現象。
孔子是一位志量宏大的人物,很想以匹夫之力擔當曆代相傳的禮樂政教。
他這種苦心孤詣,五十年來固然也得着一部分的成功;可是自他死了以後,及門弟子雖多,大半是“狷潔之士”、“瑚琏之器”,不能夠繼承他們老師的偉業。
況當此政潮思潮震蕩鬥争極猛烈的時代,已經破壞的舊說,既不合于時君的好尚及社會的需要,要想與烈日初升的楊、墨之言,時髦絕頂的縱橫之術對抗,當然是極難的一件事情;所以儒家之學——禮教與王道——到了此時已入于極衰微時期。
當這個時候,可巧有一位孟夫子出來挽救。
孟子像 趙氏注,即趙氏對《孟子》的注解。
趙氏即趙岐(約108-201),東漢經學家,撰有《孟子章句》,這是他據當時的語言對《孟子》所作的注解。
孟子名轲,字子輿,原來是鄒人;鄒國即現今鄒縣,與魯國同屬山東省所轄的地方。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活了八十四歲。
在幼小時,性情放浪不羁,父死很早,由他的母親仉氏設法教誨,始習儒業;故他的一生成就實得力于其母的阃訓。
[15]成年以後,兩眼看見當時社會的紛亂,慨然以“正人心,息邪說,閑先聖之道”為己任。
[16]他與孔子最合脾胃,所謂“先聖之道”,自春秋以來,業已降在孔子一人身上;所以他一生崇拜的隻有孔子一人,最願學的也隻有孔子一人(見《公孫醜》)。
可恨他未能及見孔子,竟受業于孔孫子思的門人,稱做孔子的私淑弟子。
[17]他何嘗不想從事政治?但是一生志不得逞,周遊列國一無成功,到了晚年也隻有著書講學,亦與孔子同一際遇。
[18]不過他的思想,較孔子已經進步不少,如提倡個人中心論及發揮民權思想,皆有價值;其他關于教育的言論,尤為後人所宗法。
二性善論 孟子一生學說的重心,即是他的性善論。
要解釋這個理論,須先把他所說的“心”和“性”兩個名詞,及二者間的關系闡明出來。
他說: 君子所性:仁義機智——根于心。
(《盡心章》)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同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公孫醜章》) 我們把這三段話的意義申述于下:“心”是吾人内部的靈體,精神的主宰,吾人一切動作與表現皆從此心發動。
“性”是一種傾向,又謂之性向;它也隻有一個傾向的态度,而實無其物。
這種傾向,不是由外面的引誘,是從心坎中發生出來的。
吾人莫不同具一顆良心,由良心所發動的性向當然是善的,所以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
性對于仁的傾向,是從恻隐之心發生;對于義的傾向,是從羞惡之心發生;對于禮的傾向,是從辭讓之心發生。
因為心是良的,所以吾人之心莫不具有此恻隐、羞惑、辭讓、是非四種美态;由此四種美态所發生的性向自然歸于仁、義、禮、智四德,所以說性是善的。
而性與心的關系,即可由第五圖表示出來。
第五圖孟子的心性關系圖解 何以知道凡人皆具有此良心呢?孟子于是引出兩個證據來。
他說: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盡心章》) 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公孫醜章》) 前一段話,是從兒童愛親敬長的良知良能上證明人心是良的,而性是向善的。
後一段話,是從直覺方面證明人心是良的,而性是向善的。
最後他并肯定地說: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蒭豢之悅我口。
(《告子上》) 人人既然同具此良心,何以社會上好人少而壞人多呢?孟子以為這是環境或教育不良所緻,于先天沒有關系。
所以他說: 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
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
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硗,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
(《告子上》) 吾人良心隻是一點善機,這點善機是嫩濯濯的,最容易被斲傷的,不是初出母胎便已成熟。
這未成熟的善機,全靠教育來培養。
但成人社會的習慣業已弄壞了,置純潔的兒童于敗壞的社會裡面,日日受其熏染,沒有不斲傷其良心的。
世人不察病源之所在,隻看見業已被斲傷了良心的兒童,遂以為人心原來不良,而因以自遂其非,這是最危險的見解。
所以他很忿氣地引牛山之木為比譬,以說明人心被斲傷之經過。
這一段話是: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交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術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必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人見其禽獸也,以為未嘗有材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告子上》) 性善之說始于孟子,對于性的熱心地讨論也始于孟子時代。
當是時,關于性的主張派别很多:除了孟子的主張外,有說“性無善無不善”的;有說“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有說“有性善有性不善”的。
在這些派中,以告子為孟子的最大學敵,與孟子辯論最烈。
以我們的觀察,告子對于性的研究,比較孟子來得切實且具體。
告子提出“生之謂性”一句口号,凡有知覺運動的動物,性無不同。
如食色的欲求即是本性,凡人皆然,凡動物皆然,并沒有什麼善惡之說,其所以有善、所以有惡者,皆由後天的環境或教育所養成。
告子這種理論,似根據于生物學的知識,在當時要算特出,孟子很難把他駁倒,隻是胡亂地争辯了幾次,卒以不得結果而罷。
但孟子在另一方面,還是承認人類的天性是有物質的欲望的,他說:“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盡心章》)形色即物質,傾向物質的享樂即天性。
但他可要回護一句:謂聖人不以物質為好,隻把它當作形下之品。
所以他說: 王充《論衡·本性篇》謂周人世碩、密子賤、漆雕開之徒皆言性有善惡,稍在于孟子之前,亦可歸入本時代。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盡心章下》) 既承認聲色臭味為人人所必趨,也是天性;又說凡這些物質的享受,皆有命定,不可強求,所以君子不認他為性。
深恐人類縱性情以恣其所好,流入放蕩邪僻,故作這種強制自修的說話,以消弭一般人過度的欲望,或者是孟子的苦心,這也是他要完成性善論的一種強辯。
《孟子》書影 三培養主義的教育論 孟子的教育論當然是根據他的性善論來的。
性是心的傾向,心是主宰吾人行動、位在體内的一個善機——精神作用。
這個善機是非常敏活的,很容易被惡劣的環境引誘的;一引誘就遁了,一遁就與它的原來位置相去十萬八千裡了。
到了此時,這個人就變成不完全的人。
教育目的在以教育手段達到個人人格的完全,故教育第一步工夫就在收回原來的善機,使它常存在腔子裡面,或根本不讓它受引誘而外逸。
收回善機即孟子所謂“求放心”。
[19]去掉外來的邪念,保存原來的善機,即求放心之道。
這種善機是極柔嫩的,極幼稚的,若僅僅至保存或收回為止,那亦無大用處,且難免不再喪失,故教育第二步工夫,即在培養,培養的工夫才是切實的教育。
養其善機,擴而充之,即是培養的工夫。
孟子對于培養分做三方面:(1)養心。
養心的工夫在于寡欲,所謂“養心莫善于寡欲”(《盡心章下》)。
(2)養性。
性是傾向于善的吾,人隻要順着它利導,不必巧為穿鑿就行了,所謂“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離婁章》)。
(3)養氣。
在消極方面,須穩定心志,勿使心志來害氣,所謂“持其志,勿暴其氣”(《公孫醜章》)。
在積極方面,須做集義工夫以養氣,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公孫醜章》)。
這幾句話即是集義養氣的工夫。
果能照此培養,充分的培養,必有顯著的功效。
良心常存,能夠鎮定,外面勿論如何引誘,皆不足以動其心。
天性純全,表現于自身方面,不覺“睟面盎背”;擴充于社會方面,“足以保四海”。
理氣充沛,形成“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足以配道義而與天地相參伍。
這樣的人格,即孟子所謂“大人”,所謂“大丈夫”。
大丈夫的人格是充滿善機,器宇闊大,行為不苟,得乎時則為政治領袖,不得乎時則為學者導師。
我們若是靜心體會:這種儒者的态度,高士的風度,正是孟子人格的寫照,但他所講培養主義的理論卻有不可磨的價值。
孟子的培養說,與美人杜威(Dewey)的生長說頗相類似,皆是從内面向外發展的。
不過後者包括身心全體,前者偏重于心的一方面;所以杜氏并注意于感官的發達,孟子視感官為小體,不以重視。
[20]此東西教育家的觀點所以不同,的觀點所以不同,或因時代不同的關系。
四學習法 孟子所言學習法有四。
(1)自動。
被動的學習都是外铄的膚淺的知識,心中必無所得,等于未學。
知識若是由自己苦心研究出來的,才能徹底明了,能夠活用到實際上面。
所以他說: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離婁章》) 即或有時非教師當面教授不可,隻能教授一種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