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所謂“文氣”
關燈
小
中
大
則氣勢松懈。
凡屬較長的句子,在頓逗處意義即已完備,随時可以截斷的,是弛句,讀起來費時較多,氣勢也就松懈,例如: 房東太太從樓下跑上來,慌慌張張的告訴他們,說街堂裡已經有人連夜搬了家,警察并不阻止,看來情形恐怕不大好,她也想暫時到租界上去避一避風頭,問他們怎麼樣。
——柯靈:《樂土》 這裡,在“來”“家”“止”“好”“頭”各字上,都可以停止,把逗号改作句号,在意義上也能獨立。
倘是張句,這就非一口氣讀完全句不可了,例如: 和往常一樣,當我和母親打着黃昏的石路從碼頭上回到家裡來的時候,一踏進矮小而積塵的門框,便又瞧見父親在屋的角落裡動顫着手腳在編織竹籃或雞籠。
——碧野:《夜航》 上面這句句子,必須從頭讀完,才能明白所含的意義,這就是張句的例子。
按照通常的習慣,凡屬意義相類,調子相似的排句,都屬于張句的範圍,文氣因此也較為旺盛。
但是,我們絕不能從松懈和緊湊上來區别文章的好壞,句子的或張或弛,文氣的或盛或迂,完全是随着事實的需要的。
在下面這一篇文章裡,我們将看到盛迂兩面的實例: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雖然,受地于先王,願終守之,勿敢易。
”秦王不說。
(以上平叙。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平叙。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略急。
)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措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平叙。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欤!(轉強。
)”唐雎對曰:“否,(強。
)非若是也。
(強而緩。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裡哉!(強。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高而急。
)”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緩接。
低平。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高而強。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低平。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低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平而急。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平而急。
)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平而急。
)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
(平而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平。
)與臣而将四矣!(高極,強極,急極。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平而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高極,強極,急極。
)”挺劍而起,(急。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平叙。
)“先生坐!(平弱。
)何至于此!(平弱。
)寡人喻矣!(平弱。
)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平弱。
)” ——《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這一段文章裡,文氣的抑揚疾徐,是十分明顯的。
而且也合于事實的需要。
中間的對照和急轉,尤為出色。
秦王說的“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高亢急疾,完全是盛怒的天子的口吻,而唐雎的答語“臣未嘗聞也”,偏偏緩緩接上,真是從容得很!其後唐雎曆數三個刺客的故事,平鋪急叙,到了“與臣而将四矣”,突然轉到頂點,像一個迅雷,高極,強極,急極。
形式配合着内容,在這裡,細細吟味,就可知道上面那篇文章——推而至于無論哪篇文章的字裡行間,實在是充塞着所謂文氣的。
凡屬較長的句子,在頓逗處意義即已完備,随時可以截斷的,是弛句,讀起來費時較多,氣勢也就松懈,例如: 房東太太從樓下跑上來,慌慌張張的告訴他們,說街堂裡已經有人連夜搬了家,警察并不阻止,看來情形恐怕不大好,她也想暫時到租界上去避一避風頭,問他們怎麼樣。
——柯靈:《樂土》 這裡,在“來”“家”“止”“好”“頭”各字上,都可以停止,把逗号改作句号,在意義上也能獨立。
倘是張句,這就非一口氣讀完全句不可了,例如: 和往常一樣,當我和母親打着黃昏的石路從碼頭上回到家裡來的時候,一踏進矮小而積塵的門框,便又瞧見父親在屋的角落裡動顫着手腳在編織竹籃或雞籠。
——碧野:《夜航》 上面這句句子,必須從頭讀完,才能明白所含的意義,這就是張句的例子。
按照通常的習慣,凡屬意義相類,調子相似的排句,都屬于張句的範圍,文氣因此也較為旺盛。
但是,我們絕不能從松懈和緊湊上來區别文章的好壞,句子的或張或弛,文氣的或盛或迂,完全是随着事實的需要的。
在下面這一篇文章裡,我們将看到盛迂兩面的實例: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雖然,受地于先王,願終守之,勿敢易。
”秦王不說。
(以上平叙。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平叙。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略急。
)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措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平叙。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欤!(轉強。
)”唐雎對曰:“否,(強。
)非若是也。
(強而緩。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裡哉!(強。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高而急。
)”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緩接。
低平。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高而強。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低平。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低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平而急。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平而急。
)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平而急。
)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
(平而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平。
)與臣而将四矣!(高極,強極,急極。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平而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高極,強極,急極。
)”挺劍而起,(急。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平叙。
)“先生坐!(平弱。
)何至于此!(平弱。
)寡人喻矣!(平弱。
)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平弱。
)” ——《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這一段文章裡,文氣的抑揚疾徐,是十分明顯的。
而且也合于事實的需要。
中間的對照和急轉,尤為出色。
秦王說的“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高亢急疾,完全是盛怒的天子的口吻,而唐雎的答語“臣未嘗聞也”,偏偏緩緩接上,真是從容得很!其後唐雎曆數三個刺客的故事,平鋪急叙,到了“與臣而将四矣”,突然轉到頂點,像一個迅雷,高極,強極,急極。
形式配合着内容,在這裡,細細吟味,就可知道上面那篇文章——推而至于無論哪篇文章的字裡行間,實在是充塞着所謂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