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怎樣寫會話

關燈
哪裡去呀!” 旅長把她的手一甩,喝聲: “你别管我!” 太太仰身倒在床上,就哭起來了。

    張副官趕快拿手攔住旅長道: “旅長!去不得!不好太去冒險吧?是吧?” 趙軍需官也在旁攔住: “請旅長考慮考慮一下!旅長應該保重身體要緊!旅長這樣的年紀了,犯不上去冒這樣的危險!重要的是先想一個辦法!” 這幾句話,石頭似的打在旅長的心上。

     旅長頓了一腳,歎口氣道: “唉!我的大勢去矣!” 太太更加大聲抽搐起來。

    …… ——周文:《煙苗季》 這裡是四個人在談話,每一句話都加了說明,一方面固然是要表出談話者的動作和姿勢,另一方面,則是要指明這說話者是誰,免得彼此混淆。

    這在多人會話裡是必要的,倘是兩個人對話,除了不可少的動作的表明外,就不必再用“甲說”“乙說”,來指出誰在說話了,例如: “阿梅,這時候我要出去一下,——” “這麼早就出去?” “你不要多問,回頭到七點鐘不要忘記,把五小姐叫起來,我大半八點鐘就回來的。

    ” “是,小姐。

    ” “你不要東跑西跑,提防太太會叫你。

    ” “我知道,大小姐。

    ” ——靳以:《前夕》 上面是兩個人的應對,看語氣,就可以知道一、三、五是所謂大小姐說的,四、六是一個叫作阿梅的丫頭的對話,一來一往,并無第三個人在插嘴,所以也就無須再加說明了。

    會話裡加入說明,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一種加在前面,一種加在後面,還有一種插入中間,例如: 一、劉波用他的粘帶着塵土的手把那隻柔軟的手緊緊捏着,笑問道:“你到哪裡去了?” 二、“文淑,你不要誤會我,我真正在誇獎你,”劉波連忙分辯道。

     三、“不,不,”文淑接連地搖擺着頭,裝着生氣的樣子說,“我曉得你們都看輕我,你們都說我是小姐。

    ……” ——巴金:《火》 按照中國的老例,說明是必須加在會話前面的,劉半農在《中國文法通論》裡,對于後兩種就加以諷刺,認為不必要。

    他反對歐化。

    不錯,這确是歐化的句法,為了使中國語法精密起見,采用一些,卻也不能算作崇洋心理的表現。

    然而為什麼是精密的呢?這理由很簡單。

    中間前後,變化應用,就文章的形式說,可以免去“子曰:學而時習之”“子曰:為政以德”“子曰:裡仁為美”,或者“宋江道,……”“張順道,……”“李逵道,……”等等刻闆的公式,展開絢爛多彩的場面;就事實說,也可以區别時間的先後,使動作和語言合拍。

    譬如上面第二個例子裡,先寫出所說的話,再加說明,以示劉波的分辯,是緊接着對方的嗔怪的;第三個例子裡,把說明夾在中間,以示文淑說着“不,不”的時候,搖着頭,再說下去,到了“我曉得你們都看輕我,你們都說我是小姐……”以下,卻隻裝着生氣的樣子,不再搖頭了。

    這裡,動作和語言是互相呼應的。

    說明的适當的安插,往往可以使動作更趨于真實,而會話的本身也就格外生動了。

     但是,單單講究這些,是不夠的,一面還得注意會話的用語。

    高爾基在《我的文學修養》裡,提起法國作家在小說裡所寫的會話,他說:“我總是歎服着從巴爾紮克起,以至一切法國人的用會話來描寫人物的巧妙,把所描寫的人物的會話,寫得活潑潑地好像耳聞一般的手段,以及那對話的完全。

    ”其實,這種用會話來描寫人物的手段,原為世界著名作家所常用,不僅法國如此的,中國舊小說如《水浒傳》《紅樓夢》之類,也以用會話刻畫人物出名,其中尤以《水浒傳》為巧妙。

    金聖歎說《水浒傳》寫一百零八個人性格,便有一百零八種樣子,而且“一樣人便還他一樣說話”,這不免誇張了一點。

    但主要人物如李逵、武松、魯智深、林沖、吳用、楊志、宋江等,個性是非常分明的,因此講話的口氣,彼此也頗為不同。

    例如下面這段會話裡,就刻出了三種不相類似的個性: 宋江讓魯智深坐地。

    魯智深道:“久聞阿哥大名,無緣不曾拜會,今日且喜認得阿哥!”宋江答道:“不才何足道哉!江湖上義士,甚稱吾師清德,今日得識慈顔,平生甚幸!”楊志起身再拜道:“楊志舊日經過梁山泊,多蒙山寨重義相留,惟是灑家愚迷,不曾肯住,今日幸得義士壯觀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

    ”宋江答道:“制使威名,播于江湖,隻恨宋江相見太晚。

    ” 魯智深是直遂闊大;宋江是謙卑權變;楊志于爽豁中帶着文秀。

    金聖歎說他有富家子弟的體統,我想,是确鑿的。

    這種見面時的應酬語,已經有着這樣不同的意味,别的地方自然更為精辟了。

    又如盧俊義捉住了史文恭,宋江要依照晁蓋遺言,立盧俊義為山寨之主,衆兄弟不服,于是就有下面這一段力争的文章: ……隻見黑旋風李逵大叫道:“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來,衆人都饒讓你一步。

    我自天也不怕!你隻管讓來讓去,假甚鳥!我便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