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鋪張和省略
關燈
小
中
大
面第一例,倘加稱謂,至少可以放上好幾個“兄”“弟”的字樣,變為:
弟但值登高,西南引領,即怅然終日,弟近稍能飲酒,終日可飲十五銀盞,他日弟粗可奉陪兄于瑞草橋路上,與兄放歌倒載也。
這樣一來,不但字數增加,而且句子也反而累贅了,上面所說的還隻是字面上的省略,同樣地,在内容上,無論是所含的意思或是所叙的事件,也都有加以省略的,例如: 一、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
時年五十,谥曰敬。
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陳壽:《三國志·荀彧傳》 二、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項脊軒志》 三、表現得最分明的是電車上的賣票人,純熟之後,他一面留心着可揩的客人,一面留心着突來的查票,眼光都練得像老鼠和老鷹的混合物一樣。
——魯迅:《揩油》 第一個例子裡的“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是說荀彧一死,曹操就進爵魏公,可見荀彧不死,曹操做魏公還有顧忌,陳壽并不把這種意思明說出來,而語氣十分明白,這是用暗示的方法,以達到意思的省略的;第二個例子裡,借枇杷樹的亭亭如蓋,揭示死者已杳,而感慨無已,歸有光并不曾把這種意思明說出來,而語氣十分明白,這也是用暗示的方法,以達到意思的省略的;第三個例子裡,就用大家所熟悉的老鼠和老鷹的眼光,來比拟電車上賣票人揩油時的神态,而讀者也仿佛看到了那種“敏銳”“尖利”的眼神,這回卻是用比拟的方法,以達到意思的省略了。
至于事件的省略則更為簡單,一篇文章裡所叙述的事件,互有輕重,重要的需要詳細描寫,不重要的輕輕帶過,或者竟不加叙述,例如: 一、他于是教書去了;大家也走散。
——魯迅:《鴨的喜劇》 二、于是我們走到街上,由西藏路口,走到永安公司,一切情形如我車上所見的。
——鄭振铎:《街血洗去後》 三、一口氣趕到老閘捕房的門前,我想參拜我們的夥伴的血迹,我想用舌頭舔盡所有的血迹,咽入肚裡。
——葉紹鈞:《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四、予既為此志,後五年,予妻來歸。
——歸有光:《項脊軒志》 五、及長,更曆憂患,颠頓狼狽,奔走道途,忽忽已二十年。
——朱琦:《北堂侍膳圖記》 六、七天之後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熱鬧。
——魯迅:《鑄劍》 七、後來警報解除,我一個人先去“拖渡”上睡覺,也不管飛機會不會再來。
——巴金:《從廣州出來》 八、正是船抵香港的頭一天,晚飯後,三三兩兩在閑談着些不着邊際的話。
——王統照:《旅途》 一、二、三三個例子裡的“他于是教書去了”“于是我們走到街上”“一切情形如我車上所見的”“一口氣趕到老閘捕房的門前”,全都輕輕帶過,不加細述;第四個例子到第八個例子裡的“後五年”“及長”“七天之後”“後來”“晚飯後”,則是把事件割斷,完全不加叙述地從前面跳到後面去。
倘要咬文嚼字起來,以省略的程度論,則可以說前者是省,而後者卻是略了。
總之,無論是鋪張或是省略,都是一種調節文字的工作,在運用的時候,必須求其合乎分寸,這才可以免去鋪張過甚時候的臃腫病,和省略太多時候的骨立症了。
這樣一來,不但字數增加,而且句子也反而累贅了,上面所說的還隻是字面上的省略,同樣地,在内容上,無論是所含的意思或是所叙的事件,也都有加以省略的,例如: 一、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
時年五十,谥曰敬。
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陳壽:《三國志·荀彧傳》 二、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項脊軒志》 三、表現得最分明的是電車上的賣票人,純熟之後,他一面留心着可揩的客人,一面留心着突來的查票,眼光都練得像老鼠和老鷹的混合物一樣。
——魯迅:《揩油》 第一個例子裡的“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是說荀彧一死,曹操就進爵魏公,可見荀彧不死,曹操做魏公還有顧忌,陳壽并不把這種意思明說出來,而語氣十分明白,這是用暗示的方法,以達到意思的省略的;第二個例子裡,借枇杷樹的亭亭如蓋,揭示死者已杳,而感慨無已,歸有光并不曾把這種意思明說出來,而語氣十分明白,這也是用暗示的方法,以達到意思的省略的;第三個例子裡,就用大家所熟悉的老鼠和老鷹的眼光,來比拟電車上賣票人揩油時的神态,而讀者也仿佛看到了那種“敏銳”“尖利”的眼神,這回卻是用比拟的方法,以達到意思的省略了。
至于事件的省略則更為簡單,一篇文章裡所叙述的事件,互有輕重,重要的需要詳細描寫,不重要的輕輕帶過,或者竟不加叙述,例如: 一、他于是教書去了;大家也走散。
——魯迅:《鴨的喜劇》 二、于是我們走到街上,由西藏路口,走到永安公司,一切情形如我車上所見的。
——鄭振铎:《街血洗去後》 三、一口氣趕到老閘捕房的門前,我想參拜我們的夥伴的血迹,我想用舌頭舔盡所有的血迹,咽入肚裡。
——葉紹鈞:《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四、予既為此志,後五年,予妻來歸。
——歸有光:《項脊軒志》 五、及長,更曆憂患,颠頓狼狽,奔走道途,忽忽已二十年。
——朱琦:《北堂侍膳圖記》 六、七天之後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熱鬧。
——魯迅:《鑄劍》 七、後來警報解除,我一個人先去“拖渡”上睡覺,也不管飛機會不會再來。
——巴金:《從廣州出來》 八、正是船抵香港的頭一天,晚飯後,三三兩兩在閑談着些不着邊際的話。
——王統照:《旅途》 一、二、三三個例子裡的“他于是教書去了”“于是我們走到街上”“一切情形如我車上所見的”“一口氣趕到老閘捕房的門前”,全都輕輕帶過,不加細述;第四個例子到第八個例子裡的“後五年”“及長”“七天之後”“後來”“晚飯後”,則是把事件割斷,完全不加叙述地從前面跳到後面去。
倘要咬文嚼字起來,以省略的程度論,則可以說前者是省,而後者卻是略了。
總之,無論是鋪張或是省略,都是一種調節文字的工作,在運用的時候,必須求其合乎分寸,這才可以免去鋪張過甚時候的臃腫病,和省略太多時候的骨立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