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鋪張和省略
關燈
小
中
大
栅的疏影,被夕陽的餘光倒射在地上,好像畫在地上的金紅色的格子。
——郭源新:《黃公俊之最後》 五、五月的熏風在田野巡遊,麥穗沉颠颠俯下去又擡起來,彙成閃光的巨浪,一波一波的源源滾來。
——蘆焚:《歸客》 上面所寫的人像(第一、二例)、旗幟(第三例)、栅影(第四例)、麥浪(第五例),都曾經過作者細心的刻畫,正如電影裡的特寫一樣,這些可以說是文章裡的放大了的畫面,我想,以事理論,也正是屬于鋪張的範圍的。
這些所謂放大了的畫面,隻要稍稍留心,在普通的文章裡,常能找到。
譬如關于王冕的記載吧,宋濂《王冕傳》裡的“及入城,戴大帽如蓰,穿曳地袍翩翩行,兩袂軒翥,嘩笑溢市中”。
原也不算簡略,但一到了吳敬梓的手裡,可就更為放大,更為細緻了: 他便自造一頂極高的帽子,一件極闊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着鞭子,口裡唱着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頑耍。
惹的鄉下孩子們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儒林外史》 此外,我們如果把陳壽《三國志》和羅貫中《三國演義》,《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百十五回本《水浒傳》和百二十回本《水浒傳》來對照一下,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例證。
不過,鋪張——無論是誇大或特寫,必須在适當的時候,才加應用,倘非必要,則吹吹捧捧的叙述,瑣瑣碎碎的描寫,反足以減少文章的力量,不但破壞形式,而且損害内容。
真所謂“以詞害意”了。
因為無論哪一種文章,首先,是必須避去拖沓累贅,以簡潔為出發點的。
這也就是我們還得講究省略的緣故。
文章作法上的所謂剪裁,原是一種削去蔓冗,調整句法的工作,和我們這裡所講的省略,并無不同。
所以在意義上,省略也正是使句子潔淨的辦法,最普通的如: 一、寺鐘悲哀的發了響,太陽如紫色的船,沉到金色的海裡去。
寒蟬一見這,便凄涼的哭起來了。
——愛羅先珂:《池邊》 二、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
——魯迅:《故鄉》 三、“小雞總還是和小雞玩耍好,而小鴨便去和小鴨。
” ——愛羅先珂:《小雞的悲劇》 上面這三個例子裡,一、“寒蟬一見這”下面省去了“光景”;二、“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下面省去了“情形”;三、“而小鴨便去和小鴨”下面省去了“玩耍”,這些都隻是字面上的省略,在意義上,卻并不缺少什麼。
同樣的例子我們也常從書信上找到,比如: 一、但值登高,西南引領,即怅然終日,近稍能飲酒,終日可飲十五銀盞,他日粗可奉陪于瑞草橋路上,放歌倒載也。
——蘇東坡:《與王慶源書》 二、别來從句讀中暗度春光,不知門外有酒杯花事,每憶祇園昙觀,草綠鳥啼,追随杖履之後,笑言款洽,如此佳況,忽落夢境矣。
——陳繼儒:《與王元美書》 這裡最為明顯的,是省去了關系之間的稱謂詞,因為書信的讀者隻有一個,所有的話都是對收信人說的,多加稱呼,隻不過浪費筆墨而已。
所以古來名家,草翰用句,對于不必要的稱兄道弟,統統省脫,而叙述之隸屬自明。
即如上
——郭源新:《黃公俊之最後》 五、五月的熏風在田野巡遊,麥穗沉颠颠俯下去又擡起來,彙成閃光的巨浪,一波一波的源源滾來。
——蘆焚:《歸客》 上面所寫的人像(第一、二例)、旗幟(第三例)、栅影(第四例)、麥浪(第五例),都曾經過作者細心的刻畫,正如電影裡的特寫一樣,這些可以說是文章裡的放大了的畫面,我想,以事理論,也正是屬于鋪張的範圍的。
這些所謂放大了的畫面,隻要稍稍留心,在普通的文章裡,常能找到。
譬如關于王冕的記載吧,宋濂《王冕傳》裡的“及入城,戴大帽如蓰,穿曳地袍翩翩行,兩袂軒翥,嘩笑溢市中”。
原也不算簡略,但一到了吳敬梓的手裡,可就更為放大,更為細緻了: 他便自造一頂極高的帽子,一件極闊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着鞭子,口裡唱着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頑耍。
惹的鄉下孩子們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儒林外史》 此外,我們如果把陳壽《三國志》和羅貫中《三國演義》,《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百十五回本《水浒傳》和百二十回本《水浒傳》來對照一下,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例證。
不過,鋪張——無論是誇大或特寫,必須在适當的時候,才加應用,倘非必要,則吹吹捧捧的叙述,瑣瑣碎碎的描寫,反足以減少文章的力量,不但破壞形式,而且損害内容。
真所謂“以詞害意”了。
因為無論哪一種文章,首先,是必須避去拖沓累贅,以簡潔為出發點的。
這也就是我們還得講究省略的緣故。
文章作法上的所謂剪裁,原是一種削去蔓冗,調整句法的工作,和我們這裡所講的省略,并無不同。
所以在意義上,省略也正是使句子潔淨的辦法,最普通的如: 一、寺鐘悲哀的發了響,太陽如紫色的船,沉到金色的海裡去。
寒蟬一見這,便凄涼的哭起來了。
——愛羅先珂:《池邊》 二、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
——魯迅:《故鄉》 三、“小雞總還是和小雞玩耍好,而小鴨便去和小鴨。
” ——愛羅先珂:《小雞的悲劇》 上面這三個例子裡,一、“寒蟬一見這”下面省去了“光景”;二、“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下面省去了“情形”;三、“而小鴨便去和小鴨”下面省去了“玩耍”,這些都隻是字面上的省略,在意義上,卻并不缺少什麼。
同樣的例子我們也常從書信上找到,比如: 一、但值登高,西南引領,即怅然終日,近稍能飲酒,終日可飲十五銀盞,他日粗可奉陪于瑞草橋路上,放歌倒載也。
——蘇東坡:《與王慶源書》 二、别來從句讀中暗度春光,不知門外有酒杯花事,每憶祇園昙觀,草綠鳥啼,追随杖履之後,笑言款洽,如此佳況,忽落夢境矣。
——陳繼儒:《與王元美書》 這裡最為明顯的,是省去了關系之間的稱謂詞,因為書信的讀者隻有一個,所有的話都是對收信人說的,多加稱呼,隻不過浪費筆墨而已。
所以古來名家,草翰用句,對于不必要的稱兄道弟,統統省脫,而叙述之隸屬自明。
即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