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明喻·暗示·借代·比拟
關燈
小
中
大
middot金陵懷古》
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項脊軒志》 第一、第二兩個例子,都是從眼前景色,回想到往昔豪華,以暗示人事變遷,興亡無常;第三個例子即就枇杷樹生發,不但有物在人亡之感,而且從枇杷樹的“亭亭如蓋”,暗示出逝者已遠,往事因而也不可複追。
這種暗示的文句,讀起來,往往比明說更耐咀嚼,更有餘味,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傳宋朝徽宗的時候,建設畫學,常常以古人詩句命題,考試四方畫工,有一次,題目是“竹鎖橋邊賣酒家”,許多人都在酒家上用功夫,畫得精細工緻,都不中式,那入選的一幅畫,卻隻在橋頭竹外,畫一個酒簾,上面寫一個酒字而已;又有一次,題目是“踏花歸去馬蹄香”,這香字是抽象的,畫不出來,有一個畫工卻别出心裁,畫了幾隻蝴蝶,飛逐着馬蹄,這樣一來,可就完全把“馬蹄香”三字暗示出來了。
後者是無中生有,前者是即少見多,都可以說是暗示的成功的手法。
除了無中生有和即少見多外,還有一種是側面描寫。
譬如要描寫一個美女,隻說些“杏眼櫻口”之類,那印象總不免于模糊。
漢樂府詩《陌上桑》裡,描寫一個美女出門,由于她的超凡的漂亮,耕田的人放下了犁頭,走路的人停止了腳步,肩挑的人歇下了擔子,他們都出神伫觀,忘記了自己的工作;在這裡,讀者也會看到一個活生生的美女,并不像直接描寫出來的那樣呆闆,模糊。
這也是暗示裡的成功的手法。
在言論不自由的社會裡,作者要批評政治得失,不能明言,常常隻能用暗示的方法,所以暗示也是諷刺文學必具的條件,侯方域《與阮光祿書》裡說: 士君子稍知禮義,何至甘心作賊!萬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窮,倒行而逆施,若昔日幹兒義孫之徒,計無複之,容出于此,而仆豈其人耶? 阮大铖曾經依附于魏忠賢門下,侯方域的所謂“昔日幹兒義孫之徒”,暗地裡就是指他,不過當面不加說穿而已。
魯迅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後期所寫的短文,都有着這樣的風味,現在試去翻翻《僞自由書》裡的《現代史》和《大觀園的人才》,讀者一定可以從作者的暗示裡,找到“九一八”前後的時代,以及浮遊于這一時代裡的某些喪盡廉恥的人物。
和明喻相仿佛的是借代,不過明喻着重于事物之間的類似點,借代則着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而且明喻仍舊以所說的事物為主體,借代卻直截了當地用那關系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例如: 一、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 ——《論語》 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陳壽:《三國志·馬良傳》 四、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劉禹錫:《陋室銘》 五、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長恨歌》 六、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李後主:《一斛珠》 七、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蘇轼:《西江月》 八、隻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
——文天祥:《唐多令》 九、那麼苦着把阿大養大,他可給那個狐狸精鈎了魂去——跟老太婆作對。
——張天翼:《善女人》 十、沒有風,但仍舊是非常冷,黧黑的夜晚,遠處時時傳來狗叫。
——丁玲:《冀村之夜》 從上面這些例子裡,我們可以知道借代的方法。
鄒人之子代替孔子,杜康代替酒,白眉代替馬良,絲竹代替音樂,傾國代替佳人,櫻桃代替口,龍蛇代替文字,蘆花代替蘆花叢,狐狸精代替媳婦,狗叫代替狗叫的聲音,或者根據地域,或者根據形象,或者以部分代全體,或者以具體代抽象,推而至于一件東西的制造者和所由造成的材料,也都可以作為這
——歸有光:《項脊軒志》 第一、第二兩個例子,都是從眼前景色,回想到往昔豪華,以暗示人事變遷,興亡無常;第三個例子即就枇杷樹生發,不但有物在人亡之感,而且從枇杷樹的“亭亭如蓋”,暗示出逝者已遠,往事因而也不可複追。
這種暗示的文句,讀起來,往往比明說更耐咀嚼,更有餘味,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傳宋朝徽宗的時候,建設畫學,常常以古人詩句命題,考試四方畫工,有一次,題目是“竹鎖橋邊賣酒家”,許多人都在酒家上用功夫,畫得精細工緻,都不中式,那入選的一幅畫,卻隻在橋頭竹外,畫一個酒簾,上面寫一個酒字而已;又有一次,題目是“踏花歸去馬蹄香”,這香字是抽象的,畫不出來,有一個畫工卻别出心裁,畫了幾隻蝴蝶,飛逐着馬蹄,這樣一來,可就完全把“馬蹄香”三字暗示出來了。
後者是無中生有,前者是即少見多,都可以說是暗示的成功的手法。
除了無中生有和即少見多外,還有一種是側面描寫。
譬如要描寫一個美女,隻說些“杏眼櫻口”之類,那印象總不免于模糊。
漢樂府詩《陌上桑》裡,描寫一個美女出門,由于她的超凡的漂亮,耕田的人放下了犁頭,走路的人停止了腳步,肩挑的人歇下了擔子,他們都出神伫觀,忘記了自己的工作;在這裡,讀者也會看到一個活生生的美女,并不像直接描寫出來的那樣呆闆,模糊。
這也是暗示裡的成功的手法。
在言論不自由的社會裡,作者要批評政治得失,不能明言,常常隻能用暗示的方法,所以暗示也是諷刺文學必具的條件,侯方域《與阮光祿書》裡說: 士君子稍知禮義,何至甘心作賊!萬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窮,倒行而逆施,若昔日幹兒義孫之徒,計無複之,容出于此,而仆豈其人耶? 阮大铖曾經依附于魏忠賢門下,侯方域的所謂“昔日幹兒義孫之徒”,暗地裡就是指他,不過當面不加說穿而已。
魯迅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後期所寫的短文,都有着這樣的風味,現在試去翻翻《僞自由書》裡的《現代史》和《大觀園的人才》,讀者一定可以從作者的暗示裡,找到“九一八”前後的時代,以及浮遊于這一時代裡的某些喪盡廉恥的人物。
和明喻相仿佛的是借代,不過明喻着重于事物之間的類似點,借代則着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而且明喻仍舊以所說的事物為主體,借代卻直截了當地用那關系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例如: 一、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 ——《論語》 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陳壽:《三國志·馬良傳》 四、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劉禹錫:《陋室銘》 五、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長恨歌》 六、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李後主:《一斛珠》 七、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蘇轼:《西江月》 八、隻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
——文天祥:《唐多令》 九、那麼苦着把阿大養大,他可給那個狐狸精鈎了魂去——跟老太婆作對。
——張天翼:《善女人》 十、沒有風,但仍舊是非常冷,黧黑的夜晚,遠處時時傳來狗叫。
——丁玲:《冀村之夜》 從上面這些例子裡,我們可以知道借代的方法。
鄒人之子代替孔子,杜康代替酒,白眉代替馬良,絲竹代替音樂,傾國代替佳人,櫻桃代替口,龍蛇代替文字,蘆花代替蘆花叢,狐狸精代替媳婦,狗叫代替狗叫的聲音,或者根據地域,或者根據形象,或者以部分代全體,或者以具體代抽象,推而至于一件東西的制造者和所由造成的材料,也都可以作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