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明喻·暗示·借代·比拟
關燈
小
中
大
東西的本身的代表,就大體說,都是由兩者的關系來勘定的。
借代可以使文句靈活,不緻呆滞。
但也有應該注意的地方,這就是關系的是否切合,如果用杜康來代替白蘭地,用絲竹來代替西洋音樂,可就遠離了事實,不十分恰當了。
至于比拟,卻比借代更近于明喻,因為這也是着重于類似點的。
通常有拟人和拟物的分别,拟人就是以物比人,拟物卻是以人比物,但在應用上,後者卻不及前者普遍。
因為拟物的時候,多數是隻取人類身上某一部分來相比,其能及于全體的,似乎比較少見。
拟人的例子以童話為最多,在一本給孩子看的書籍裡,往往是狗兒也能說話,風兒也會打架的,自然,這樣的例子在普通的描寫文和抒情文裡,也可以找到。
下面就是以物拟人的例子: 一、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杜甫:《春望》 二、天與水遠,雲連山長,黃鶴曉别,愁聞命子之聲;青楓暝色,盡是傷心之樹。
——李白:《送魏四》 三、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箫》 四、逾時,道無行人,狼饞甚,望老木僵立路側,謂先生曰:“可問是老。
”先生曰:“草木無知,叩焉何益?”狼曰:“第問之,彼當有言矣。
”先生不得已,揖老木具述始末,問曰:“若然,狼當食我耶?”木中轟轟有聲,謂先生曰:“我杏也,往年老圃種我時,費一核耳。
……” ——馬中錫:《中山狼傳》 五、有一天,小雞仍照常和小鴨遊玩着,太陽已經要落山了。
小雞對着小鴨說: “你最喜歡什麼呢?” “水呵,”小鴨回答說。
——愛羅先珂:《小雞的悲劇》 六、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仿佛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隻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
——魯迅:《秋夜》 七、這白色的小圓片在青翠色的背景前飛了起來,……也有墜在淺澗裡的,那就見銀光一閃,你不妨說這便是水的歡迎。
——MD:《紅葉》 八、隐隐的曙光一線,在黑沉沉的長夜裡,突然地破曉。
霎時烘成一抹錦也似的朝霞,仿佛沉睡初醒的孩兒,展開蘋果也似的雙頰,對着我微笑。
——劉大白:《自然的微笑》 下面是以人拟物的例子: 一、劉備非久屈為人用者,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陳壽:《三國志》 二、會胡太六,知社中兄弟,近益精進,弟謂諸兄純是人參甘草,藥中之至醇者,若弟直是巴豆大黃,腹中飽悶時,亦有些功效也。
——袁宏道:《與陶石篑書》 三、……聞其絕命前夕,吟哦未已;手不能書,畫之以指。
此則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鸷鳥将亡,冀留勁羽。
——洪亮吉:《出關與畢侍郎箋》 四、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歎,想起了,當年事,好不慘然!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南來雁,失群飛散;我好比,淺水龍,困在沙灘;…… ——京劇:《四郎探母》 五、黛玉笑道:“别的草蟲不畫罷了,昨兒母蝗蟲不畫上,豈不缺了典!” ——《紅樓夢》 六、水腫着臉的漢子,像鳄魚慢而吃力地爬起來。
——駱賓基:《一星期零一天》 以人和物相比,人隻有一個單位,而物的種類是無盡的。
所以在拟人法裡,不必再加上“像人一樣……”的字樣,這一半也是因為作者和讀者都是站在人的立場上的緣故;倘是拟物,就必須指明物類,例如“籠中鳥……”“淺水龍……”或者“像鳄魚……”等等,人們才能從所指明的物類的名稱裡,悟出這物類的特性——也就是所比拟的類似點來。
這樣,物我交融,比拟也自然更能貼切了。
實在說來,無論明喻、暗示、借代、比拟,在我們日常的口語裡,是應用得很多的,倘能仔細留心,則集合許多人的嘴巴,可正是一部學習修辭的好書哩。
借代可以使文句靈活,不緻呆滞。
但也有應該注意的地方,這就是關系的是否切合,如果用杜康來代替白蘭地,用絲竹來代替西洋音樂,可就遠離了事實,不十分恰當了。
至于比拟,卻比借代更近于明喻,因為這也是着重于類似點的。
通常有拟人和拟物的分别,拟人就是以物比人,拟物卻是以人比物,但在應用上,後者卻不及前者普遍。
因為拟物的時候,多數是隻取人類身上某一部分來相比,其能及于全體的,似乎比較少見。
拟人的例子以童話為最多,在一本給孩子看的書籍裡,往往是狗兒也能說話,風兒也會打架的,自然,這樣的例子在普通的描寫文和抒情文裡,也可以找到。
下面就是以物拟人的例子: 一、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杜甫:《春望》 二、天與水遠,雲連山長,黃鶴曉别,愁聞命子之聲;青楓暝色,盡是傷心之樹。
——李白:《送魏四》 三、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箫》 四、逾時,道無行人,狼饞甚,望老木僵立路側,謂先生曰:“可問是老。
”先生曰:“草木無知,叩焉何益?”狼曰:“第問之,彼當有言矣。
”先生不得已,揖老木具述始末,問曰:“若然,狼當食我耶?”木中轟轟有聲,謂先生曰:“我杏也,往年老圃種我時,費一核耳。
……” ——馬中錫:《中山狼傳》 五、有一天,小雞仍照常和小鴨遊玩着,太陽已經要落山了。
小雞對着小鴨說: “你最喜歡什麼呢?” “水呵,”小鴨回答說。
——愛羅先珂:《小雞的悲劇》 六、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仿佛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隻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
——魯迅:《秋夜》 七、這白色的小圓片在青翠色的背景前飛了起來,……也有墜在淺澗裡的,那就見銀光一閃,你不妨說這便是水的歡迎。
——MD:《紅葉》 八、隐隐的曙光一線,在黑沉沉的長夜裡,突然地破曉。
霎時烘成一抹錦也似的朝霞,仿佛沉睡初醒的孩兒,展開蘋果也似的雙頰,對着我微笑。
——劉大白:《自然的微笑》 下面是以人拟物的例子: 一、劉備非久屈為人用者,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陳壽:《三國志》 二、會胡太六,知社中兄弟,近益精進,弟謂諸兄純是人參甘草,藥中之至醇者,若弟直是巴豆大黃,腹中飽悶時,亦有些功效也。
——袁宏道:《與陶石篑書》 三、……聞其絕命前夕,吟哦未已;手不能書,畫之以指。
此則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鸷鳥将亡,冀留勁羽。
——洪亮吉:《出關與畢侍郎箋》 四、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歎,想起了,當年事,好不慘然!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山,受了孤單;我好比,南來雁,失群飛散;我好比,淺水龍,困在沙灘;…… ——京劇:《四郎探母》 五、黛玉笑道:“别的草蟲不畫罷了,昨兒母蝗蟲不畫上,豈不缺了典!” ——《紅樓夢》 六、水腫着臉的漢子,像鳄魚慢而吃力地爬起來。
——駱賓基:《一星期零一天》 以人和物相比,人隻有一個單位,而物的種類是無盡的。
所以在拟人法裡,不必再加上“像人一樣……”的字樣,這一半也是因為作者和讀者都是站在人的立場上的緣故;倘是拟物,就必須指明物類,例如“籠中鳥……”“淺水龍……”或者“像鳄魚……”等等,人們才能從所指明的物類的名稱裡,悟出這物類的特性——也就是所比拟的類似點來。
這樣,物我交融,比拟也自然更能貼切了。
實在說來,無論明喻、暗示、借代、比拟,在我們日常的口語裡,是應用得很多的,倘能仔細留心,則集合許多人的嘴巴,可正是一部學習修辭的好書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