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明喻·暗示·借代·比拟
關燈
小
中
大
懂得了句子的構造和安排,避去文法上的毛病以後,文章自然做得通順了,然而單是通順還不夠,一面也得講究适合,漂亮,因此在詞章之外,我們還得研究一下其他方面調節的方法——有些屬于材料,有些屬于意境,這裡首先要談的,是明喻、暗示、借代和比拟。
所謂明喻,在這裡,是一個用來作為和暗示對稱的名詞,在普通的修辭學裡,就叫譬喻,譬喻裡原有明譬和隐譬的分别,明譬就是在譬喻的前面或後面,用入了“好像”“仿佛”“猶如”“如同”“似的”“一樣”等等的語詞,确定了正文和譬喻的關系,例如: 一、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
——《老殘遊記》 二、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曾不酒醉似的喝采,…… ——魯迅:《藤野先生》 三、眼睛再望過去是一片淡藍色的海水,海水是平靜的,三四隻帆船點綴在那裡,像幾個黑點。
——巴金:《香港》 這些都是明譬的例子,倘是隐譬,這就用不到“仿佛”“似”“像”等等的語詞了,例如: 一、……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滿江紅》 二、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
——辛棄疾:《念奴嬌》 三、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魯迅:《藤野先生》 取譬和被喻的事物,在本質上應該是絕不相同的,但那譬喻到的一點,卻又必須極其相似。
唯有在不同的事物裡找出相同的特征來,這才能夠使讀者得到深刻的印象。
否則說“上排牙齒如同下排牙齒”,那就等于白譬一通。
正如有些字典裡的注音一樣,譬如我們要查“宿”字的發音,那字典裡道:“宿,音夙。
”不懂!再去查“夙”字時,卻又道:“夙,音宿。
”從這裡,我們毫無所得,有的隻是一點莫名其妙的感覺。
所以,除了某一點的相似外,在本質上,兩者必須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取譬的事物也得比被喻的事物更為具體,更為熟悉,這才易于了解。
倘是抽象的概念,則更需要用鮮明的物象來作譬,古人就常以山水喻愁多,《鶴林玉露》裡說: 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洞不可掇,趙嘏雲: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
有以水喻愁者,李颀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後主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遊雲: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
賀方回雲: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之愁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從上面這段話裡,可以知道古人常用實物來譬喻抽象的概念,而且取譬和被喻的事物,本質上并不屬于一類。
就材料說,取譬的事物必須稔熟,習見,但也不宜于應用人家已經嚼爛了的陳腐的譬喻,卻應該另辟蹊徑,從自己開頭去發掘。
至于明譬、隐譬,那倒可以随時變通,不必十分認真的。
因為這并不是主要的問題。
一個譬喻,雖然在字面上有明說和不明說的分别,但用事物來比拟思想的對象,彼此卻并無不同,而且這取譬的事物總是稔熟,通俗,交代得十分清楚的,所以,無論明譬、隐譬,取材必須明顯,所以在這裡,我就把兩者一齊納入明喻的下面,以此來作為譬喻的代稱詞了。
和明喻相反的是暗示,暗示不但不用題外的事物來譬喻,來陪襯,而且要在有限的筆墨裡,傳達出無限的情境來,古人的所謂“意在言外”“餘味不盡”等等,指的就是這類的手法,例如: 一、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二、六朝舊事随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王安石:《桂枝香&
所謂明喻,在這裡,是一個用來作為和暗示對稱的名詞,在普通的修辭學裡,就叫譬喻,譬喻裡原有明譬和隐譬的分别,明譬就是在譬喻的前面或後面,用入了“好像”“仿佛”“猶如”“如同”“似的”“一樣”等等的語詞,确定了正文和譬喻的關系,例如: 一、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
——《老殘遊記》 二、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曾不酒醉似的喝采,…… ——魯迅:《藤野先生》 三、眼睛再望過去是一片淡藍色的海水,海水是平靜的,三四隻帆船點綴在那裡,像幾個黑點。
——巴金:《香港》 這些都是明譬的例子,倘是隐譬,這就用不到“仿佛”“似”“像”等等的語詞了,例如: 一、……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滿江紅》 二、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
——辛棄疾:《念奴嬌》 三、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魯迅:《藤野先生》 取譬和被喻的事物,在本質上應該是絕不相同的,但那譬喻到的一點,卻又必須極其相似。
唯有在不同的事物裡找出相同的特征來,這才能夠使讀者得到深刻的印象。
否則說“上排牙齒如同下排牙齒”,那就等于白譬一通。
正如有些字典裡的注音一樣,譬如我們要查“宿”字的發音,那字典裡道:“宿,音夙。
”不懂!再去查“夙”字時,卻又道:“夙,音宿。
”從這裡,我們毫無所得,有的隻是一點莫名其妙的感覺。
所以,除了某一點的相似外,在本質上,兩者必須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取譬的事物也得比被喻的事物更為具體,更為熟悉,這才易于了解。
倘是抽象的概念,則更需要用鮮明的物象來作譬,古人就常以山水喻愁多,《鶴林玉露》裡說: 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洞不可掇,趙嘏雲: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
有以水喻愁者,李颀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後主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遊雲: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
賀方回雲: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之愁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從上面這段話裡,可以知道古人常用實物來譬喻抽象的概念,而且取譬和被喻的事物,本質上并不屬于一類。
就材料說,取譬的事物必須稔熟,習見,但也不宜于應用人家已經嚼爛了的陳腐的譬喻,卻應該另辟蹊徑,從自己開頭去發掘。
至于明譬、隐譬,那倒可以随時變通,不必十分認真的。
因為這并不是主要的問題。
一個譬喻,雖然在字面上有明說和不明說的分别,但用事物來比拟思想的對象,彼此卻并無不同,而且這取譬的事物總是稔熟,通俗,交代得十分清楚的,所以,無論明譬、隐譬,取材必須明顯,所以在這裡,我就把兩者一齊納入明喻的下面,以此來作為譬喻的代稱詞了。
和明喻相反的是暗示,暗示不但不用題外的事物來譬喻,來陪襯,而且要在有限的筆墨裡,傳達出無限的情境來,古人的所謂“意在言外”“餘味不盡”等等,指的就是這類的手法,例如: 一、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二、六朝舊事随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王安石:《桂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