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句子的構造和安排

關燈
在這一章裡,我們要談到句子的構造和安排了。

     由兩個以上的單字結合起來,表示一種完全的思想或動作的,是句子。

    句子是文章的較大的單位,要使文章寫得通順,那就非把句子造好不可。

    怎樣才能把句子造好呢?我以為應該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句子本身構造的合于文法;第二,擺入文章裡面去的時候上下前後的妥帖與和諧。

     關于第一點,那就是句子本身的構造問題。

    一句句子裡至少需有兩個部分——主語的部分和述語的部分,所以,最短的句子也得要有兩個字。

    例如: 一、你來。

     二、我去。

     三、鳥鳴。

     四、花落。

     述語可以拉長,主語的前面可以加形容詞,所以兩個字的句子也可以衍成為: 一、你從山坡上緩緩地下來。

     二、我打那條小路過去。

     三、百鳥齊鳴。

     四、那朵深紅的小花昨夜已經凋落了。

     這些句子雖然比較長一點,但就文法而論,卻還是單句,不算複雜的。

    複雜的句子裡有許多分支,為了節省篇幅,這裡隻把二、四兩句衍為複句,作為這一方面的例子: 二、為了避免被敵人撞見,我就舍棄了那條兩旁駐紮着大隊人馬的官道,情願多吃些苦,打小路過去。

     四、經過一夜的狂風暴雨,院子裡那朵深紅的小花,經不起摧殘,已經凋落得不留一點痕迹了。

     複句雖然有許多頓逗,但必須讀完全句,這才能夠明白所含的意義。

    用文法來分析,複句和單句的構造,除了繁簡的不同外,兩者是完全一樣的。

     但是,也就因為繁簡不同的緣故,造句的難易仿佛有了差别。

    一般說來,單句容易合乎律例,複句因為繁複的緣故,易犯文法上的毛病,這裡且從手邊的書裡列舉幾種在下面,作為寫作時候的參考。

    第一種是脫漏和累贅: 一、為了去解答這個問題,我十分的分析過這草原上所有的社會的機構。

     二、從××先生戰前到戰後的創作和理論大體上說來,在今天并沒有懷疑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他的良心的根據。

     三、在無數的不可計算的失去的村鎮中,最使我因懷念而想起的,是我的出生地——故鄉。

     上面第一個例子裡,“我十分的分析過”是不通的,一定得說“我十分精細的分析過”,才能算作一個完備的副詞;第二個例子裡,“從……創作和理論大體上說來”,雖然勉強看得懂,但按照句法,是應該寫作“從……創作和理論的大體上說來”的,而“在今天并沒有懷疑作為……的根據”也應該寫作“在今天并沒有可以懷疑作為……的根據”這才使句子站得牢,收得住;第三個例子裡的“無數”和“不可計算”,“懷念”和“想起”,“出生地”和“故鄉”,在意義上都是重複的,這樣的文章而流布開去,豈不等于戴着兩頂帽子,卻又招搖過市麼?這種脫漏和累贅,是造句首先應該注意的弊病,不能含糊過去。

    第二種是轉折得不夠清楚: 一、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太沒有意義,但是我無論如何也不能順受了。

     二、高個子,濃眉大眼,滿臉橫肉,不過看過去卻又兇惡得很。

     三、也許是:溪邊銀杏在滴紅, 一萬丈飛帛穿過了危崖; 可是這片月光下,千百次 詢問,隻有山谷和你答話。

     一句句子的含義有了轉遷的時候,中間就得夾用轉折詞,大都前後稍有不同的是轉,截然相反的是折。

    有些人因為“但是”“然而”慣了,演講的時候滿嘴裡都是“不過”,文章裡呢,就在意義沒有轉遷的地方,也用了轉折詞,譬如上面所舉的例子,就都是的。

    這種毛病最為初學寫作者所易犯。

    第三種是單數和多數的誤置: 一、在許家鎮上,碰到五六個操着餘姚口音的孩子在一株大柳樹下休息,我們過去,和他們攀談,問他們去處,他們說:“我要穿過馬鞍嶺,到蕭山前線去。

    ” 二、人們是殘酷的東西,當他的血盆似的大口張開來時,哪一種生物能夠逃避被吞噬的命運呢! 第一個例子裡的“他們說:‘我要穿過馬鞍嶺,……’”必須改為“他們說:‘我們要穿過馬鞍嶺,……’”才對,因為多數的“他們”說話,是不能用單數的“我”來自稱的。

    第二個例子裡的“人們是殘酷的東西”,是多數;“當他的血盆似的大口張開來時”,忽而又用單數,也是不對的,必須把上面一句改為“人是殘酷的東西”才對,因為這樣一來,前後就可以合調,不至于牛頭不對馬嘴了。

    第四種是稱謂的錯亂: 一、予既哭瞿先生,久之,不能忘。

    嘗他出,過所居晉陽浮圖,往往返其轍。

     二、英弟!你曾經對我說過,你一天也不能離開我,現在言猶在耳,你又為什麼撇棄了她,獨自遠去,讓她一個人留在人世呢! 當一篇文章脫稿的時候,如果作者是述說自己,追叙往事,那就宜于用第一人稱,如果置身事外,純屬客觀,那就宜于用第三人稱。

    既經擇定,彼此是不能移用的。

    上面第一個例子裡,“予既哭瞿先生”的“予”,和“往往返其轍”的“其”,所指的都是作者自己;第二個例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