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字和詞·土話和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文章的基礎是字句,所謂“積字而為句,積句而為段,積段而為篇”,可以說是一定的程式。
曾國藩在給劉孟容的信裡說,“古聖觀天地之文,獸迮鳥迹,而作書契,于是乎有文。
文與文相生而為字;字與字相續而為句,句與句相續而為篇”。
前人作書,往往根據這些來立論,一談到古文作法的時候,就有煉字、斫句等等的名目。
這以後,我們也要來談談字句方面的一般的法則,以及怎樣應用這法則的問題了。
文章就是寫出來的語言,除了繕寫、印刷等等技術上的手續外,兩者的性質并無明顯的區分。
作者應該磨煉自己的語言,使它正确而又活潑地傳達出所見所思的事物來。
因此,這裡所講的問題,雖然屬于文章的範圍,論理,也可說是屬于語言的範圍的。
不過由于曆來中國語文的分歧,修辭因此也不能不有所差别了。
在這一章裡,我們先來談談字和詞,土話和成語等等的洗煉與應用。
現行的許多書籍裡,大抵都用“詞”這個字,來統稱獨體的單字和合體的詞兒,正如古人的隻用“字”來包括兩者一樣。
在這裡,為了使初學者易于明了起見,我仍舊用它們各别的名目,卻混合地加以述說,希望讀者因此更能看出兩者之間的關系,知道字和詞的應用,完全是随着需要來決定的。
大抵中國的語言宜于用偶數來結合,所以有些單字,因為要湊成偶數,往往加上一個同義的字眼,成為合體的詞兒。
例如: 道路 方法 書籍 策略 睡眠 行走 詢問 嗜好羞恥 喜歡 貧窮 等等。
這種轉變,完全是為了便于念說的緣故。
我們常說“築路”,也常說“鋪築道路”,卻從來不說“鋪築道”或“鋪築路”的,在這種場合,必須把獨體的單字轉成合體詞兒,這些詞兒大抵都保持着單字原來的意義。
但也有例外的,如“看”和“看見”,“我看一本書”和“我看見一本書”,那意義就全不一樣;又如“走”和“奔走”,“我走了一通”和“我奔走了一通”,那意義,也是全不一樣的。
單字的轉成詞兒,還有一種方法是加“兒”字或“子”字,例如鞋、帽、桌、椅之類,也可以叫作鞋兒、帽兒、桌兒、椅兒,或者鞋子、帽子、桌子、椅子的。
至于船、車、書、紙的稱為船隻,車輛,書本,紙張,所加的則是單位字。
作者必先熟谙轉變的方法,這才談得到洗煉和應用。
沈德潛《說詩晬語》裡說:“古人不廢練字法,然以意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近人挾以鬥勝者,難字而已。
”這大概并非虛語,劉彥和在《文心雕龍》裡,就替我們留下了練字的四誡: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複。
可見古人在作文的時候,不但要避去難字和重複的字,而且連邊旁的異同,筆畫的多少,也都十分講究的。
不過真能以“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的,卻又并不多。
大家所挾以鬥勝的,其實不過是難字而已。
舉個例說,漢朝的衛宏和揚雄,就都是喜歡奇字的,那原由當然是因為奇字難,不易懂。
我們試一翻看那時候的詩賦,則奇谲古奧,全是些不經見的僻字,不易懂的詞彙,漢朝的文人本來是以深通字學自炫的,然則以淵古自喜,又豈止衛宏和揚雄而已。
漢以後,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最有名的是歐陽修嘲笑宋祁的故事,據張晉侯《遣愁集》裡說: 宋景文修唐史,好以艱深文淺易之語,歐陽公同在館,思有以訓之。
一日,大書壁雲:“宵寐匪祯,劄闼洪休。
”宋見之,笑曰:“非夜夢不祥,題門大吉耶?何必求異如此!”公笑曰:“《李靖傳》雲,‘雷霆不暇掩聰’,亦是類也。
”景文大慚。
由此看來,沈德潛的非難近代,不免偏袒古人,清以來文人的愛用生僻字眼,大背《康熙字典》,那風氣,其實是由來已久了。
自從白話文興起以後,人們已不再有這種古怪的癖好,所以用難字僻詞來賣弄才情的,似乎并不多。
然而不多而已,卻不能說沒有。
所以在講到白話文作法的時候,關于難字和僻詞的處置,也還不能不交代清楚的。
用字和選詞的主要條件是正确、明白、生動、質樸這幾點。
正确就是恰到好處,不能更易的意思,換一句話說,那就是貼切。
我們知道,有許多字,在同一條件下,往往因對象不同而互異。
例如,我們可以說“一個人”“一隻狗”“一根火柴”,卻絕不能說“一隻人”“一根狗”“一個火柴”,雖然在意義上并沒有什麼差别,但習慣成了
曾國藩在給劉孟容的信裡說,“古聖觀天地之文,獸迮鳥迹,而作書契,于是乎有文。
文與文相生而為字;字與字相續而為句,句與句相續而為篇”。
前人作書,往往根據這些來立論,一談到古文作法的時候,就有煉字、斫句等等的名目。
這以後,我們也要來談談字句方面的一般的法則,以及怎樣應用這法則的問題了。
文章就是寫出來的語言,除了繕寫、印刷等等技術上的手續外,兩者的性質并無明顯的區分。
作者應該磨煉自己的語言,使它正确而又活潑地傳達出所見所思的事物來。
因此,這裡所講的問題,雖然屬于文章的範圍,論理,也可說是屬于語言的範圍的。
不過由于曆來中國語文的分歧,修辭因此也不能不有所差别了。
在這一章裡,我們先來談談字和詞,土話和成語等等的洗煉與應用。
現行的許多書籍裡,大抵都用“詞”這個字,來統稱獨體的單字和合體的詞兒,正如古人的隻用“字”來包括兩者一樣。
在這裡,為了使初學者易于明了起見,我仍舊用它們各别的名目,卻混合地加以述說,希望讀者因此更能看出兩者之間的關系,知道字和詞的應用,完全是随着需要來決定的。
大抵中國的語言宜于用偶數來結合,所以有些單字,因為要湊成偶數,往往加上一個同義的字眼,成為合體的詞兒。
例如: 道路 方法 書籍 策略 睡眠 行走 詢問 嗜好羞恥 喜歡 貧窮 等等。
這種轉變,完全是為了便于念說的緣故。
我們常說“築路”,也常說“鋪築道路”,卻從來不說“鋪築道”或“鋪築路”的,在這種場合,必須把獨體的單字轉成合體詞兒,這些詞兒大抵都保持着單字原來的意義。
但也有例外的,如“看”和“看見”,“我看一本書”和“我看見一本書”,那意義就全不一樣;又如“走”和“奔走”,“我走了一通”和“我奔走了一通”,那意義,也是全不一樣的。
單字的轉成詞兒,還有一種方法是加“兒”字或“子”字,例如鞋、帽、桌、椅之類,也可以叫作鞋兒、帽兒、桌兒、椅兒,或者鞋子、帽子、桌子、椅子的。
至于船、車、書、紙的稱為船隻,車輛,書本,紙張,所加的則是單位字。
作者必先熟谙轉變的方法,這才談得到洗煉和應用。
沈德潛《說詩晬語》裡說:“古人不廢練字法,然以意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近人挾以鬥勝者,難字而已。
”這大概并非虛語,劉彥和在《文心雕龍》裡,就替我們留下了練字的四誡: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複。
可見古人在作文的時候,不但要避去難字和重複的字,而且連邊旁的異同,筆畫的多少,也都十分講究的。
不過真能以“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的,卻又并不多。
大家所挾以鬥勝的,其實不過是難字而已。
舉個例說,漢朝的衛宏和揚雄,就都是喜歡奇字的,那原由當然是因為奇字難,不易懂。
我們試一翻看那時候的詩賦,則奇谲古奧,全是些不經見的僻字,不易懂的詞彙,漢朝的文人本來是以深通字學自炫的,然則以淵古自喜,又豈止衛宏和揚雄而已。
漢以後,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最有名的是歐陽修嘲笑宋祁的故事,據張晉侯《遣愁集》裡說: 宋景文修唐史,好以艱深文淺易之語,歐陽公同在館,思有以訓之。
一日,大書壁雲:“宵寐匪祯,劄闼洪休。
”宋見之,笑曰:“非夜夢不祥,題門大吉耶?何必求異如此!”公笑曰:“《李靖傳》雲,‘雷霆不暇掩聰’,亦是類也。
”景文大慚。
由此看來,沈德潛的非難近代,不免偏袒古人,清以來文人的愛用生僻字眼,大背《康熙字典》,那風氣,其實是由來已久了。
自從白話文興起以後,人們已不再有這種古怪的癖好,所以用難字僻詞來賣弄才情的,似乎并不多。
然而不多而已,卻不能說沒有。
所以在講到白話文作法的時候,關于難字和僻詞的處置,也還不能不交代清楚的。
用字和選詞的主要條件是正确、明白、生動、質樸這幾點。
正确就是恰到好處,不能更易的意思,換一句話說,那就是貼切。
我們知道,有許多字,在同一條件下,往往因對象不同而互異。
例如,我們可以說“一個人”“一隻狗”“一根火柴”,卻絕不能說“一隻人”“一根狗”“一個火柴”,雖然在意義上并沒有什麼差别,但習慣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