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題材的搜集和主題的确定

關燈
生活經驗一經反映和融化在作品裡,這就是文章習語上的所謂題材了。

     題材存在于現實世界中,是十分豐富的,是一個作者因為限于本身的經曆,卻隻能寫一點自己所熟悉的東西。

    在寫作方法上,主張“隻寫你所深知者”,原是避免浮淺,使文章深刻的辦法,譬如吧,一個生長在四川、足迹不曾出過省界的人,他就描寫不出海洋的形狀來;而一個過慣海洋生活的漁夫,也無法去想象戈壁的遊牧民族的生活;要浸沉于孔孟之道的老先生來評論新社會,固然會眼花缭亂,得不到正确的結論;同樣,要唐甯街的紳士們說明一下非洲土人的心理,他們也隻好着眼睛,抓破自己的頭皮了。

    這是因為作者對于所描寫或者所評論的對象,先就缺乏實際的知識和體會的緣故。

     沒有事實,也就沒有想象,要寫一篇像樣的文章,是絕不能依賴于天花闆的。

     然而天花闆以外的天地雖大,作者卻無法一一經曆,為了謹守“隻寫你所深知者”的教條,許多人就寫起老婆、兒子、吃飯、睡覺等等的身邊瑣事來,因為在平凡的生活裡,他們隻有這樣的體驗,一離開這些直接經曆,就覺得沒有題材可寫,沒有意見可說,捏起筆,要恨恨于靈感的不來了。

     而靈感偏偏又是不可捉摸的東西。

     體驗缺乏,靈感不來,那麼,文章豈不是就寫不成了麼?事實上并不然。

    隻要時刻留心,經常訓練,靈感也可以通過培養來取得,而要達到這一點,主要是平常善于觀察,積儲由觀察得來的感想和形象,以待提筆時候的應用,這樣,就可以有所恃而無恐了。

     觀察雖然比不上體驗的真切,然而範圍卻較為廣泛,可以彌補體驗的不足。

    一個專用直接經驗來寫作的人,在文章裡所表現的社會,一定是狹隘的,他不免于常炒冷飯。

    然而誰又喜歡冷飯呢?要使文章合于讀者的胃口,這時候,最迫切的問題是搜集材料——用觀察來擴大自己的視野,展開文章的角度,增加應用的詞彙等等。

     在這裡,我們且來回顧一下,看看世界偉大作家們在寫作之前,是怎樣地運用着他們的觀察方法。

    首先是左拉—— 左拉在觀察時候所常用的工具,是書籍,報紙,照片以及其他各種的文件。

    當他要就某種問題寫一篇文章的時候,就搜集許多和這問題有關的書報,抄的抄,剪的剪,分類儲藏,然後再用這些儲藏着的材料來寫作。

    有時候,他也去做實地的觀察,為了要描寫唱戲生活,他曾去和優伶接近;為了要明白賭徒心理,他曾去賭場裡狂賭;他也常去參觀各種不同的生活,跟各種不同的人物談話,細心地記下那些語言和印象。

    不過就大體說,到了要寫作的時候,臨渴掘井,以局外人的态度去訪問,去搜集,所得的總不免是一些表面的形狀,結論自然也不能深刻,正确。

    那方法,是不宜于襲用的。

    另一個作家巴爾紮克說道:“在我,觀察甚至于成了直覺,他不會忽視肉體,而且更進一步,他會透進靈魂。

    ”究竟用什麼方法來透進靈魂呢?因為要去調查平民的性格和生活,他就穿着工人的服裝,混在群衆的隊伍裡,顯出漠不關心的樣子,使他們不加提防,一面卻留心他們散工後的閑談,看戲回來時的夫妻之間的私語:家務的盤算,工錢的支配。

    他浸沉于這些瑣碎的攀談裡,他說:“當我谛聽這些人的談話的時候,我能夠深入他們的生活;我覺得他們的褴褛披在我的身上,我的腳穿了他們的破的皮鞋走路;他們的欲望,他們的需要——一切都滲入了我的靈魂,或者是,我的靈魂滲入了他們的。

    這是一個清醒的人的夢。

    我和他們一同憤恨那暴虐的工頭,那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