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題材的搜集和主題的确定
關燈
小
中
大
不還,使他們反複奔走的壞蛋主顧。
擺脫了自己的習慣,由于正義之感的一種陶醉使我變成了自己以外的另一種人,而且任情的弄這玩意——這構成了我的迷幻。
”這迷幻通過巴爾紮克的作品,終于也陶醉了他的所有的讀者們了。
我想,這就是使文章比較普遍,使文章比較永久的主要的因素。
不過巴爾紮克的觀察法雖然較為真實,較為深刻,較為能夠握住問題的核心,但在物質條件未臻齊備,士大夫階級的封建意識未盡消除,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完全分離的我們的社會中,這辦法行使起來,是會有許多困難的。
所以,我們不得不在巴爾紮克和左拉之間,另外尋出一條适當的路途來。
在這裡,我以為契诃夫的觀察法,是值得一提的。
契诃夫雖然不像巴爾紮克一樣,化裝着混到群衆裡面去,但也不像左拉似的依賴現成的書報,他往來于各級社會裡,随身帶着劄記簿,把所見所聞的一一記下來,他并非為題目而搜尋材料,卻是由材料而産生題目的,因此,出現在契诃夫筆底的故事和人物,一點也不矯揉造作,完全是俄羅斯社會的活生生的典型。
巴爾紮克的方法使我們深入,契诃夫卻叫我們多看,多記,由此精選。
高爾基說過他的創造孚瑪·戈爾狄耶夫,曾經觀察過“不滿于自己的父親的生活事業的一二十個商人的兒子”,魯迅也說他的小說裡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
此外如果戈理的乞乞科夫,屠格涅夫的羅亭,岡察洛夫的奧勃洛莫夫等,都是觀察了許多同一類型的人物,這才寫成的。
創造一個人物既然如此,要創造作品裡的一個情境,當然也是如此的。
必要的工作是研究和觀察。
在我們的社會裡,有許多事物,我們天天看慣,十分平凡,自以為很能懂得了,其實是并未深思,算不得怎樣熟悉的。
譬如吧,我們天天說話,卻很少有人曾經注意到自己的語調;說話的當兒時時裝手勢,也很少有人能夠記住自己的舉止;不但對于日用品如電燈、熱水瓶之類,未必全能懂得其構造,就是閉攏眼睛,再來想一想自己最親熱的朋友的臉孔,也不免于模模糊糊,記不出什麼特點來了。
這就因為平時不曾仔細觀察,還沒有取得深刻的印象的緣故。
要使題材豐富,我們必須細心地觀察事物,把所得的結果記下來:人物的性格,風貌,舉止;事件的起因,經過,影響;自己的感想,意見,心得;乃至一個單字,一句土話,一串生動的句子,一些不常見的詞彙等等。
記錄不但便于查考,而且可以供我們比較,研究。
雖然《文章修養》的讀者不一定要做文學家,然而為求普通的文章寫得像樣起見,多看多記還是必需的。
從前的詩人有所謂詩囊。
一到春秋佳日,就帶着這詩囊到郊外去尋句,想到了,立刻用紙條記下,收入詩囊,積儲既多,然後再拿來整理,修改,拼合。
據說李賀做詩,就是專用這種方法的。
這詩囊在意義上,大概也和我們現在的筆記簿差不多吧。
不過揆其實際,卻又并不一樣。
因為古人所記的不過是一些觸景生情的所謂妙句,而我們現在要記的卻是由觀察得來的活生生的現實;古人是把這些妙句拼合起來完事,而我們現在卻是要從這些所記的動人的事實裡自然地生發開去,用藝術的手腕把這些最主要的、最足以代表的材料概括起來,普通化起來,由此造成一個典型的人物,情境,或者議論。
一句話,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
然而其間也還需要一番揉煉的工作。
舊時讀書人在
擺脫了自己的習慣,由于正義之感的一種陶醉使我變成了自己以外的另一種人,而且任情的弄這玩意——這構成了我的迷幻。
”這迷幻通過巴爾紮克的作品,終于也陶醉了他的所有的讀者們了。
我想,這就是使文章比較普遍,使文章比較永久的主要的因素。
不過巴爾紮克的觀察法雖然較為真實,較為深刻,較為能夠握住問題的核心,但在物質條件未臻齊備,士大夫階級的封建意識未盡消除,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完全分離的我們的社會中,這辦法行使起來,是會有許多困難的。
所以,我們不得不在巴爾紮克和左拉之間,另外尋出一條适當的路途來。
在這裡,我以為契诃夫的觀察法,是值得一提的。
契诃夫雖然不像巴爾紮克一樣,化裝着混到群衆裡面去,但也不像左拉似的依賴現成的書報,他往來于各級社會裡,随身帶着劄記簿,把所見所聞的一一記下來,他并非為題目而搜尋材料,卻是由材料而産生題目的,因此,出現在契诃夫筆底的故事和人物,一點也不矯揉造作,完全是俄羅斯社會的活生生的典型。
巴爾紮克的方法使我們深入,契诃夫卻叫我們多看,多記,由此精選。
高爾基說過他的創造孚瑪·戈爾狄耶夫,曾經觀察過“不滿于自己的父親的生活事業的一二十個商人的兒子”,魯迅也說他的小說裡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
此外如果戈理的乞乞科夫,屠格涅夫的羅亭,岡察洛夫的奧勃洛莫夫等,都是觀察了許多同一類型的人物,這才寫成的。
創造一個人物既然如此,要創造作品裡的一個情境,當然也是如此的。
必要的工作是研究和觀察。
在我們的社會裡,有許多事物,我們天天看慣,十分平凡,自以為很能懂得了,其實是并未深思,算不得怎樣熟悉的。
譬如吧,我們天天說話,卻很少有人曾經注意到自己的語調;說話的當兒時時裝手勢,也很少有人能夠記住自己的舉止;不但對于日用品如電燈、熱水瓶之類,未必全能懂得其構造,就是閉攏眼睛,再來想一想自己最親熱的朋友的臉孔,也不免于模模糊糊,記不出什麼特點來了。
這就因為平時不曾仔細觀察,還沒有取得深刻的印象的緣故。
要使題材豐富,我們必須細心地觀察事物,把所得的結果記下來:人物的性格,風貌,舉止;事件的起因,經過,影響;自己的感想,意見,心得;乃至一個單字,一句土話,一串生動的句子,一些不常見的詞彙等等。
記錄不但便于查考,而且可以供我們比較,研究。
雖然《文章修養》的讀者不一定要做文學家,然而為求普通的文章寫得像樣起見,多看多記還是必需的。
從前的詩人有所謂詩囊。
一到春秋佳日,就帶着這詩囊到郊外去尋句,想到了,立刻用紙條記下,收入詩囊,積儲既多,然後再拿來整理,修改,拼合。
據說李賀做詩,就是專用這種方法的。
這詩囊在意義上,大概也和我們現在的筆記簿差不多吧。
不過揆其實際,卻又并不一樣。
因為古人所記的不過是一些觸景生情的所謂妙句,而我們現在要記的卻是由觀察得來的活生生的現實;古人是把這些妙句拼合起來完事,而我們現在卻是要從這些所記的動人的事實裡自然地生發開去,用藝術的手腕把這些最主要的、最足以代表的材料概括起來,普通化起來,由此造成一個典型的人物,情境,或者議論。
一句話,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
然而其間也還需要一番揉煉的工作。
舊時讀書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