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題材的搜集和主題的确定

關燈
初學寫作的時候,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生拼硬湊,把自己肚裡所有的一些成語古典,非常牽強地嵌到文章裡面去,使通篇前後不相調和。

    我們在讀着這種文章的時候,往往覺得其中有一段很好,好到可以媲美名家;有一段忽然又很壞,壞到簡直不能成話。

    這是因為作者隻把題材像百衲衣似的一塊塊亂貼起來,完全不曾經過融化和洗煉,有所依據的地方頭頭是道,一失了藍本,這就現出本相,顯得十分淺薄了。

     倘不把題材好好地加以融化,洗煉,我想,就是在現今,也還是容易染上這種毛病的。

     然則怎樣來融化呢?我以為首先的是整理;怎樣來洗煉呢?我以為主要的是選擇。

    題材有了,我們就得按照時間和次序,按照内容和性質,把它們一一編排,部署既定,再來做一番挑剔選擇的工作,使不必要的枝節可以删去,新的思想和想象逐漸增加起來,然後加以組織,這就可以敷衍成文了。

    所以,在未曾落筆之前,無論是寫綱要也好,打腹稿也好,總之,是必須經過一番籌思的。

     譬如吧,當我們要寫一篇日記的時候,我們當然得把這一天裡所見,所聞,所想,所做的事情,先來回想一下。

    等到這些事情聚在我們腦裡,擺在我們眼前的時候,然後再來剪裁,決定什麼是應該寫的,什麼是可以省的,随着需要寫去,這才可以成為一篇像樣的日記。

    如果叫一個小學生去動手,他就常常會把起身,披衣,穿鞋,着襪,洗面,漱口,吃飯,拉屎,甚而至于打一個噴嚏,捉一隻蒼蠅,統統都寫進裡面去。

    無疑地,這樣的寫法是會失敗的。

    然而作為這失敗的原因卻很簡單,那是因為作者隻把搜集到的材料堆積起來,卻不曾加以剪裁,并不懂得整理和選擇的緣故。

     剪裁的标準決定于文章的主題。

    主題從題材産生,它是文章的靈魂,當我們提筆作文的時候,問問自己:究竟為着要說些什麼而寫這篇文章的呢?通過手頭的材料,我們要說明一種東西,或者要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要提出一個主張,或者要發抒一番感情,總之,當作者決定了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文章的主題也就存在了。

    題材提供主題,主題抉擇題材,兩者是有着相互的關系的。

     舊時文人在談到文章作法的時候,有所謂立意和命題,是專談作者怎樣來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意見的,這正和現在的所謂主題差不多。

    按照常例,命題必須用決斷的語氣,或者肯定,或者否定。

    即使有時候在題目裡用了疑問的語氣,但那實際的含義,卻還是确定的。

    譬如,我們常常看到“中國往哪裡去?”“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等的題目,但這其實就是“中國往××去”“中國人并沒有失掉自信力”的變相說法;即使是提出疑問,也要态度明朗。

    因為必須是确定的命題,才能代表一種完全的意見。

    這一層,在議論文和說明文裡,尤其應該注意。

    無論是正是反,每段的意義,必須在同一主題下統一起來。

     這就是說,一句句子有一句句子的含義,積句為段,所以每一個段落裡,也總有一個可以獨立的思想或情景,來作為這一段的代表。

    然而,“群山萬壑赴荊門”,這些獨立的思想或情景,卻又挨着次序,互相聯系,彼此統一,同時或正或反地襯托出一個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的主題來。

     主題把握得正确與否,是決定于作者的思想的。

     所以,一個初學寫作者必須學習思想方法,對現實(題材)多多地體驗,精密地觀察。

    在平日既有這樣的準備,寫起文章來的時候,隻要題材現成,這就可以确定主題,毫不困難地動起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