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向書本學習還是從生活提煉

關燈
映在文章裡的現實顯出不同的場面來,最顯著的是關于戰争的情形: 一更刁鬥鳴,校尉逴連城,遙聞射雕騎,懸憚将軍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長。

    試将弓學月,聊持劍比霜。

     三更夜驚新,橫吹獨吟春,強聽梅花落,誤憶柳園人。

     四更星漢低,落月與雲齊,依稀北風裡,胡笳雜馬嘶。

     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城烏初起堞,更人悄下樓。

     ——伏知道:《從軍五更轉》 這是見于樂府裡的最早的五更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一幅邊塞荒城的夜景。

    然而時序終于沖去了城頭的風物,在下面這一段文章裡,卻又立刻可以嗅出20世紀的氣息來: 沿着殘墓斷碑的地勢,鋸齒形戰壕伸展開去,穿過灌木叢,穿過荒稻方畦,穿過草深過膝的棉田……到處是觸鼻土腥,混合着積滿雨水的膻臭。

     濃霧陰沉的天,雨絲淋漓不止。

     士兵們連泥帶水地乘間掩埋着軟豆腐似的屍體,軍用鐵鍬迅速翻着土層,腰軀一彎一直地動着。

     灌木叢中蹲着麻子秦,黑臉上斜流下雨水,一粒粒滴,頭上裹着的草類僞裝,繼續輸流下來。

     “換防的隊伍還不見影……”左腮向膝蓋一擦,仰頭環顧一下。

    長腳蚊嗡來嗡去,尋覓輸送病菌的血管。

    腐屍上驚起的金綠色蒼蠅,雨中沉悶地展着軟翅。

     忙,都在忙,人們動着,甲蟲在跳。

     “敵機……”瞭望哨低喊。

     兵士們鼻尖貼泥,眼皮近草卧倒。

     三五人仰了臉躺着,槍筒斜向天空。

     三百米外響聲傳來,煙霧騰起,土動了下,樹枝撒下久蓄的雨水,瑟瑟的一聲緊接一聲,兵們不響不動,宇宙像原始的沉寂,隻有狂魔似的……轟的給大地以震撼,摧毀。

    …… ——駱賓基:《一星期零一天》 某一個時代有某一個時代的生活,某一個區域有某一個區域的生活,某一個階級有某一個階級的生活,而且這生活又不斷變動着,發展着,文章既然是生活的反映,那麼,要使表現深刻,要使作品的内容能夠保持特定的式樣和色彩,我們必須曾經深入于這所描寫的生活,必須對于作品裡的現實有過深切的研究,這才能夠探得問題的核心,具體地表現出生活的真理來,不至于像照相機一樣,隻照下一些平面的浮淺的現象了。

     能夠融化,能夠概括,能夠從生活裡汲取進步的觀點,指示出未來的動向的,這就是好文章。

     對于喜歡弄弄筆頭,寫得出好文章來的人,我們就常常稱他為文學家。

    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一定是富于生活經驗的,大文豪高爾基曾經做過皮鞋店的學徒,輪船上廚子的下手,建築繪圖師的徒弟,鐵路的看夜人,餅幹司務和面包司務;美國的平民詩人卡爾·山特堡也曾經當過趕貨車的車夫,貨船上的船夥,在草原上捆過幹草,在旅館裡洗過碟子,在理發店裡擦過皮鞋,當過漆匠,和西班牙人打過仗。

    在作品裡,他們充分地應用了半世流浪的經曆,宇宙是他們的學校,他們向現實學習,懂得怎樣從生活裡提煉,這就是成功的主要的條件。

     但是,實際生活的經驗雖然重要,書本工作也還是不能放棄的,在複雜的社會裡,我們所能直接地經驗到的生活,畢竟有限得很,我們不能不向書籍裡求得間接的經驗。

    例如上面說過的高爾基和山特堡吧,他們同時也是讀書極多的人物,山特堡是民歌的收集者,他看了許多關于這一方面的書籍;高爾基常常勸人多讀古典作家的作品,并且以為即使是壞書,隻要善讀,也一樣可以給人好處。

    他說:“印象,我是從實際生活直接得到的,也從書籍得到。

    從實際生活得到的印象,好像原料;從書籍得到的印象,就如加工品一般的東西。

    ”在《我怎樣學習》裡,他又述說了在殘酷醜惡的地獄生活裡,自己不斷地讀着書:“差不多每本書都給我在沒有認識過的世界裡打開了窗戶。

    給我講着關于我不曾知道,不曾看見過的人們,感情,思想和關系。

    ”“我愈讀得多,書本便愈使我跟世界親近,生活對于我愈變成光明,有意味。

    ”這可見,即使是向書本學習吧,但在大體上,也還是應該着眼于對生活的關系的。

     因為要彌補生活的直接經驗的不足,我們才向書本學習,間接地看到現實的更多的姿态。

    但同時,也可以從這裡增進文字的修養,領會寫作的手法,我們需要向成功的作家學習,看他們怎樣觀察事物,怎樣展開主題,怎樣刻畫人物,怎樣描寫景狀,一個讀者應該用批判的态度來分析文章的内容,作者通過這文章所建立的任務,所表演的觀念,以及這觀念對于現實社會的聯系,等等。

     要比較,要研究,從比較和研究裡加深修養,尋出作文的門徑來。

     一個初學寫作的人,必須重視實際生活,同時也應該把讀書當作實際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書本上的記載,才不至于成為公式的存在,而可以勻和地融化在自己的生活裡,融化在自己的文章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