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關于文體
關燈
小
中
大
多其實可以歸并一類的。
蕭統的《文選》卻反而加以擴充,分為三十七類:賦、詩、騷、七、诏、冊、令、教、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诔、哀、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等等。
在序文裡還有一點小小的說明: 箴興于補阙,戒出于弼匡。
論則析理精微,銘則序書清潤。
美終則诔發,圖像則贊興。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列,書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辭引序,碑碣志狀,衆制鋒起,源流間出。
……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 《文選》裡的文章是選到梁初為止的。
到了宋太平興國七年,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敕編《文苑英華》,經蘇易簡、王祜等參修,從梁末選起,算是一部繼承《文選》的大著,所以其中的分類,也和《文選》相仿佛,這裡是無須論列了。
至于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偏于論理,分辭令、議論、叙事、詩歌四門,完全是道學家的見解,連他的弟子劉克莊,也表示不大滿意,到了明朝,又大大地受了顧炎武的譏嘲,幾乎很少有人提起了。
這以後,吳敏德的《文章辨體》,把文章分為五十四體,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又擴為一百二十七體,雖然好像較前繁密,其實是啞子多格,越攪越糊塗了。
等到姚鼐的《古文辭類纂》一出,這才改去了散漫雜濫的弊病,把相似的歸納起來,分成十三類: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诏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贊頌、辭賦、哀祭。
曾國藩在《經史百家雜鈔》裡,又節為十一類,他在序文裡說: 姚姬傳氏之纂古文辭,分為十三類,餘稍更易為十一類。
曰論著、曰詞賦、曰序跋、曰诏令、曰奏議、曰書牍、曰哀祭、曰傳志、曰雜記,九者,餘與姚氏同焉者也。
曰贈序,姚氏所有而餘無焉者也。
曰叙記,曰典志,餘所有而姚氏無焉者也。
曰頌贊,曰箴銘,姚氏所有,餘以附入詞賦之下編。
曰碑志,姚氏所有,餘以附入傳志之下編。
論次微有異同,大體不甚相遠;後之君子以參觀焉。
曾國藩在十一類之上,又加了三門,叫作著述門、告語門、記載門,這是和别的分類法不同的地方。
現在再把他的說明抄錄在下面: 著述門(三類) 論著類,著作之無韻者。
經如《洪範》《大學》《中庸》《孟子》皆是。
諸子曰篇、曰訓、曰覽;古文家曰論、曰辯、曰議、曰說、曰解、曰原、皆是。
詞賦類,著作之有韻者。
經如《詩》之《賦頌》,《書》之《五子作歌》皆是。
後世曰賦、曰辭、曰騷、曰七、曰設論、曰符命、曰頌、曰贊、曰箴、曰銘、曰歌,皆是。
序跋類,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
經如《易》之《系辭》,《禮記》之《冠義》《昏義》皆是。
後世曰序、曰跋、曰引、曰題、曰讀、曰傳、曰注、曰箋、曰疏、曰說、曰解,皆是。
告語門(四類) 诏令類,上告下者。
經如《甘誓》《湯誓》《牧誓》《大诰》《康诰》《酒诰》等皆是。
後世曰诰、曰诏、曰谕、曰令、曰教、曰敕、曰玺書、曰檄、曰策命,皆是。
奏議類,下告上者。
經如《臯陶谟》《無逸》《召诰》,及《左傳》季文子、魏绛等谏君之辭皆是。
後世曰書、曰疏、曰議、曰奏、曰表、曰劄子、曰封事、曰彈章、曰箋、曰對策,皆是。
書牍類,同輩相告者。
經如《君夷》,及《左傳》鄭子家、叔向、呂相之辭皆是。
後世曰書、曰啟
蕭統的《文選》卻反而加以擴充,分為三十七類:賦、詩、騷、七、诏、冊、令、教、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诔、哀、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等等。
在序文裡還有一點小小的說明: 箴興于補阙,戒出于弼匡。
論則析理精微,銘則序書清潤。
美終則诔發,圖像則贊興。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列,書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辭引序,碑碣志狀,衆制鋒起,源流間出。
……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 《文選》裡的文章是選到梁初為止的。
到了宋太平興國七年,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敕編《文苑英華》,經蘇易簡、王祜等參修,從梁末選起,算是一部繼承《文選》的大著,所以其中的分類,也和《文選》相仿佛,這裡是無須論列了。
至于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偏于論理,分辭令、議論、叙事、詩歌四門,完全是道學家的見解,連他的弟子劉克莊,也表示不大滿意,到了明朝,又大大地受了顧炎武的譏嘲,幾乎很少有人提起了。
這以後,吳敏德的《文章辨體》,把文章分為五十四體,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又擴為一百二十七體,雖然好像較前繁密,其實是啞子多格,越攪越糊塗了。
等到姚鼐的《古文辭類纂》一出,這才改去了散漫雜濫的弊病,把相似的歸納起來,分成十三類: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诏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贊頌、辭賦、哀祭。
曾國藩在《經史百家雜鈔》裡,又節為十一類,他在序文裡說: 姚姬傳氏之纂古文辭,分為十三類,餘稍更易為十一類。
曰論著、曰詞賦、曰序跋、曰诏令、曰奏議、曰書牍、曰哀祭、曰傳志、曰雜記,九者,餘與姚氏同焉者也。
曰贈序,姚氏所有而餘無焉者也。
曰叙記,曰典志,餘所有而姚氏無焉者也。
曰頌贊,曰箴銘,姚氏所有,餘以附入詞賦之下編。
曰碑志,姚氏所有,餘以附入傳志之下編。
論次微有異同,大體不甚相遠;後之君子以參觀焉。
曾國藩在十一類之上,又加了三門,叫作著述門、告語門、記載門,這是和别的分類法不同的地方。
現在再把他的說明抄錄在下面: 著述門(三類) 論著類,著作之無韻者。
經如《洪範》《大學》《中庸》《孟子》皆是。
諸子曰篇、曰訓、曰覽;古文家曰論、曰辯、曰議、曰說、曰解、曰原、皆是。
詞賦類,著作之有韻者。
經如《詩》之《賦頌》,《書》之《五子作歌》皆是。
後世曰賦、曰辭、曰騷、曰七、曰設論、曰符命、曰頌、曰贊、曰箴、曰銘、曰歌,皆是。
序跋類,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
經如《易》之《系辭》,《禮記》之《冠義》《昏義》皆是。
後世曰序、曰跋、曰引、曰題、曰讀、曰傳、曰注、曰箋、曰疏、曰說、曰解,皆是。
告語門(四類) 诏令類,上告下者。
經如《甘誓》《湯誓》《牧誓》《大诰》《康诰》《酒诰》等皆是。
後世曰诰、曰诏、曰谕、曰令、曰教、曰敕、曰玺書、曰檄、曰策命,皆是。
奏議類,下告上者。
經如《臯陶谟》《無逸》《召诰》,及《左傳》季文子、魏绛等谏君之辭皆是。
後世曰書、曰疏、曰議、曰奏、曰表、曰劄子、曰封事、曰彈章、曰箋、曰對策,皆是。
書牍類,同輩相告者。
經如《君夷》,及《左傳》鄭子家、叔向、呂相之辭皆是。
後世曰書、曰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