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白話文及其他
關燈
小
中
大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吧,八股文被廢止了,策論接着也宣告結束,被認為古文标率的桐城派,由于嚴複、林纾的從事翻譯,也稍稍改變了以往的面目。
梁啟超又把桐城派和公安派融和起來,再加上西洋文學的影響,翻陳出新,做出一種平易暢達的文言文來,這種文體通順明白,有時還摻雜着許多土話、韻語和外國語法,真所謂“筆鋒常帶情感”。
當時就把這種文體叫作新文體,以說明它和吳汝綸之流的古文,并不一樣。
梁啟超的文章在當時非常風行,新文學運動初期的作家,大抵都受過他的影響。
不過這種新文體究竟隻能在知識分子中間流行,對于大多數民衆,卻還是毫不相幹的,所以過了不久,在上海和杭州各地,又有了《白話報》《白話叢書》《白話日報》之類的出現,連後來竭力反對文學革命,醉心于《史記》筆法的林琴南,也寫了白話道情,可見社會好尚,那時候,也已經在此而不在彼了。
不過這些辦白話報、寫白話文的人的目的,隻是希望識字不多的人,也能夠知道一點國事,并不曾想到用白話文替代文言文,這就是他們和後來文學革命論者不同的地方。
因為他們把白話文僅僅看作是低級的啟蒙文字,目的在于利用它來開發民智,一面又不肯丢棄文言文的格套,所以缺乏創造性。
做出來的白話文,幾乎不能和《水浒傳》等閑書相比。
我這裡并不是在講文學史,隻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一些白話文的來曆,要緊的還是看一看貨色,以及大家對這貨色的批評和主張。
手頭既沒有白話報,隻記得周作人在《文學革命運動》裡曾經摘錄過《女誡注釋》的序跋,《女誡注釋》是《白話叢書》的一種,序跋也可以算作那時候的白話文的代表,我現在先把序文的開頭,抄錄在下面: 梅侶做成了《女誡》的注釋,請吳芙做序,吳芙就提起筆來寫道,從古以來,女人有名氣的極多,要算曹大家第一,曹大家是女人當中的孔夫子,《女誡》是女人最要緊念的書。
…… 下面是跋文的開頭: 華留芳女史看完了裘梅侶做的曹大家《女誡注釋》,歎一口氣說道,唉,我如今想起中國的女子,真沒有再比他可憐的了。
…… 這種扭扭捏捏,一味做作,毫沒有情味的白話,怪不得周作人要說它是從八股文譯成的了。
但清末報章、叢書裡的白話文,大抵都是這樣的。
這種白話不但和口語有着很遠的距離,而且還帶着文言的腔調,包裹着古舊的意識,寫起來固然費事,讀起來,也還是十分吃力的。
但是言文一緻的主張,不久也提了出來,關于這,我們不得不追溯一下國語運動了。
西洋傳教士到中國東南各省來傳教的時候,造出各種方言字母,用以拼讀各地的方言,翻譯《聖經》,成績很不錯,這種教會字母多到幾百種。
各地和西洋傳教士接近的人,也造出拼音符号來,較早的如廈門盧戆章的“切音新法”,香山王炳耀的“拼音字譜”,龍溪蔡錫勇的“傳音快字”,吳稚晖也采取獨體篆文,發明了一套“豆芽字母”,就用這和他的夫人通着信。
但這些字母運動,因為局于一地,還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等到王照的“官話字母”一出,改造文字運動就勃興起來,因為大家都覺得漢字太難,要富強國家,普及教育,非有拼音字母不可了。
“官話字母”一共有六十幾個字母,用兩拼的方法,專拼白話,所謂白話,據王照所假定的就是北京話。
我們且看他的言文一緻的意見: 吾國古人造字,以便民用,所命之音必與當時語言無異,此一定之理也。
而語言代有變遷,文亦随之。
……故孔子之文較夏殷之文,則改變句法,增添新字,顯然大異,可知系就當時俗言肖聲而出,著之于簡,欲婦孺聞而即曉。
凡也、已、焉、乎等助詞為夏殷之書所無者,實不啻今之白話文增入呀、麼、哪、咧等字。
孔子不避其鄙俚,因聖人之心專以便民為務,無“文”之見存也。
後世文人欲借文以飾智驚愚,于是以摩古為高,文字不随語言,二者日趨日遠。
文字既不複當語言之符契,其口音即遷流愈速,……異者不可複同,而同國漸如異域。
…… 王照的主張得到許多人的贊同,後來勞乃宣又做了“簡字譜”,學堂的國文科裡也附入了官話一門。
等到民國成立,教育部設立了“讀音統一會”,但在這個會裡,卻又把“官話字母”推翻,另造了三十九個“注音字母”,及到1918年(民國七年),這才正式頒布,然而那時候,文學革命的旗幟已經高高地揭起,文言白話各顯神通,戰鼓擂得正響,千變萬化的國語運動,也就進展到另一個階段了。
關于這一次文學革命運動的起因和經過,在普通文學史裡都可找到,這裡是無須縷述的。
我要說的隻是關于白話文的地方,正如大家所知,新文學運動是以白話文為骨幹的,胡适把白話的意義解釋成三種:第一是戲台上說白的“白”,就是說得出,聽得懂的話。
第二是清白的“白”,就是不加粉飾的話。
第三是明白的“白”,就是明白曉暢的話。
這對于白話文的各方面,可以說是解釋得相當清楚了。
但他的主張卻始終帶着改良的色彩,所謂“八不主義”雖然是向文
梁啟超又把桐城派和公安派融和起來,再加上西洋文學的影響,翻陳出新,做出一種平易暢達的文言文來,這種文體通順明白,有時還摻雜着許多土話、韻語和外國語法,真所謂“筆鋒常帶情感”。
當時就把這種文體叫作新文體,以說明它和吳汝綸之流的古文,并不一樣。
梁啟超的文章在當時非常風行,新文學運動初期的作家,大抵都受過他的影響。
不過這種新文體究竟隻能在知識分子中間流行,對于大多數民衆,卻還是毫不相幹的,所以過了不久,在上海和杭州各地,又有了《白話報》《白話叢書》《白話日報》之類的出現,連後來竭力反對文學革命,醉心于《史記》筆法的林琴南,也寫了白話道情,可見社會好尚,那時候,也已經在此而不在彼了。
不過這些辦白話報、寫白話文的人的目的,隻是希望識字不多的人,也能夠知道一點國事,并不曾想到用白話文替代文言文,這就是他們和後來文學革命論者不同的地方。
因為他們把白話文僅僅看作是低級的啟蒙文字,目的在于利用它來開發民智,一面又不肯丢棄文言文的格套,所以缺乏創造性。
做出來的白話文,幾乎不能和《水浒傳》等閑書相比。
我這裡并不是在講文學史,隻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一些白話文的來曆,要緊的還是看一看貨色,以及大家對這貨色的批評和主張。
手頭既沒有白話報,隻記得周作人在《文學革命運動》裡曾經摘錄過《女誡注釋》的序跋,《女誡注釋》是《白話叢書》的一種,序跋也可以算作那時候的白話文的代表,我現在先把序文的開頭,抄錄在下面: 梅侶做成了《女誡》的注釋,請吳芙做序,吳芙就提起筆來寫道,從古以來,女人有名氣的極多,要算曹大家第一,曹大家是女人當中的孔夫子,《女誡》是女人最要緊念的書。
…… 下面是跋文的開頭: 華留芳女史看完了裘梅侶做的曹大家《女誡注釋》,歎一口氣說道,唉,我如今想起中國的女子,真沒有再比他可憐的了。
…… 這種扭扭捏捏,一味做作,毫沒有情味的白話,怪不得周作人要說它是從八股文譯成的了。
但清末報章、叢書裡的白話文,大抵都是這樣的。
這種白話不但和口語有着很遠的距離,而且還帶着文言的腔調,包裹着古舊的意識,寫起來固然費事,讀起來,也還是十分吃力的。
但是言文一緻的主張,不久也提了出來,關于這,我們不得不追溯一下國語運動了。
西洋傳教士到中國東南各省來傳教的時候,造出各種方言字母,用以拼讀各地的方言,翻譯《聖經》,成績很不錯,這種教會字母多到幾百種。
各地和西洋傳教士接近的人,也造出拼音符号來,較早的如廈門盧戆章的“切音新法”,香山王炳耀的“拼音字譜”,龍溪蔡錫勇的“傳音快字”,吳稚晖也采取獨體篆文,發明了一套“豆芽字母”,就用這和他的夫人通着信。
但這些字母運動,因為局于一地,還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等到王照的“官話字母”一出,改造文字運動就勃興起來,因為大家都覺得漢字太難,要富強國家,普及教育,非有拼音字母不可了。
“官話字母”一共有六十幾個字母,用兩拼的方法,專拼白話,所謂白話,據王照所假定的就是北京話。
我們且看他的言文一緻的意見: 吾國古人造字,以便民用,所命之音必與當時語言無異,此一定之理也。
而語言代有變遷,文亦随之。
……故孔子之文較夏殷之文,則改變句法,增添新字,顯然大異,可知系就當時俗言肖聲而出,著之于簡,欲婦孺聞而即曉。
凡也、已、焉、乎等助詞為夏殷之書所無者,實不啻今之白話文增入呀、麼、哪、咧等字。
孔子不避其鄙俚,因聖人之心專以便民為務,無“文”之見存也。
後世文人欲借文以飾智驚愚,于是以摩古為高,文字不随語言,二者日趨日遠。
文字既不複當語言之符契,其口音即遷流愈速,……異者不可複同,而同國漸如異域。
…… 王照的主張得到許多人的贊同,後來勞乃宣又做了“簡字譜”,學堂的國文科裡也附入了官話一門。
等到民國成立,教育部設立了“讀音統一會”,但在這個會裡,卻又把“官話字母”推翻,另造了三十九個“注音字母”,及到1918年(民國七年),這才正式頒布,然而那時候,文學革命的旗幟已經高高地揭起,文言白話各顯神通,戰鼓擂得正響,千變萬化的國語運動,也就進展到另一個階段了。
關于這一次文學革命運動的起因和經過,在普通文學史裡都可找到,這裡是無須縷述的。
我要說的隻是關于白話文的地方,正如大家所知,新文學運動是以白話文為骨幹的,胡适把白話的意義解釋成三種:第一是戲台上說白的“白”,就是說得出,聽得懂的話。
第二是清白的“白”,就是不加粉飾的話。
第三是明白的“白”,就是明白曉暢的話。
這對于白話文的各方面,可以說是解釋得相當清楚了。
但他的主張卻始終帶着改良的色彩,所謂“八不主義”雖然是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