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白話文及其他
關燈
小
中
大
到這裡,我們要講到如今通用的白話文了。
袁中郎在《雪濤閣集》的序文裡說:“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語言之迹,而冒之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者也。
……”顧炎武也說:“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語。
”他們都相信變,相信創造。
但他們的所謂變,所謂創造,指的不過是骈、散、順、澀之間的一點小差别,如果把這種意見作為“五四”白話運動的先進,那是會鬧成笑話的。
不過在客觀上,無論如何,也可以算是對那時候笃信古道者的一個暗暗的抗議了。
然而白話文的存在,卻遠在這抗議之前。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最初的文章,是從口語演化而來的,例如古文家見了就要行三跪九叩禮的《尚書》,用的就是白話。
《詩經》裡也有很多土語,其中如來叫作“格”,大叫作“誕”,當中的中叫作“殷”,事情的事叫作“采”,殺叫作“劉”,我叫作“台”或“印”等等,都是古人的口頭語;至于秦漢人的用白話做詩,在文章裡夾用俗語;唐朝的和尚用明快的白話說法,零零星星,不必說了。
到了宋仁宗以後,這才又翻出了新花樣,坐在皇宮裡的皇帝,忽然覺得太閑,有點不耐煩起來,他于是出了命令,要臣子按日替他講一個故事,當作消遣。
這樣慢慢地風行開來,幾乎成了一個故事世界了,其中也有曲折有趣,可以流布的;為了使故事生動和通俗,就按照口語,一一記了下來,這就是所謂平話。
例如現存的《宣和遺事》《京本通俗小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之類,就都是的。
還有程子和朱子,也都用語錄講學,替我們留下了所謂語錄體,這種文體半文半白,大受林語堂們的贊揚,要用它來替代白話,席卷天下,但語錄也有一定的格套,今人如何講得來古話呢!所以這結果也不行。
元朝可說是白話最盛行的朝代,關漢卿、馬緻遠、貫雲石等,開始用漂亮樸素的白話文,來編雜劇,寫小曲,幾乎壓倒了曆來公認為正統的文言文。
但最有趣的是:連那時候的皇帝的诏令,也都滿紙土話,且看《元史》所載泰定帝的即位诏: 薛禅皇帝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
依着薛禅皇帝聖旨,小心謹慎。
但凡軍馬人民的,不揀甚麼勾當裡,遵守正道行來的上頭。
數年之間,百姓得安業。
在後完澤笃皇帝,教我繼承位次,大斡耳朵裡,委付了來。
已委付了的大營盤,看守着,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皇帝普顔笃皇帝。
侄碩德八剌皇帝。
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謀異心,不圖位次,依本分與國家出氣力行來。
諸王哥哥兄弟每,衆百姓每,也都理會的也者。
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
也麼道迤南諸王大臣,軍士的諸王驸馬臣僚達達百姓每,衆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虛。
唯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裡,合坐地的體例。
有其餘争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
這般晏駕其間,比及整治以來,人心難測,宜安撫百姓,使天下人心得甯。
早就這裡即位。
提說上頭,從着衆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裡,大位次裡,坐了。
也叫衆百姓每心安的,上頭赦書行,有。
這裡“們”作“每”,還有“達達”“大斡耳朵”等,都是蒙古語和土話。
明朝永樂的上谕裡,也有着同樣的材料,例如: 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順門口奏:齊泰姊及外甥媳婦,又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餘條漢子看守着。
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龜子,又有三歲女子,奏請聖旨。
奉欽依:由他。
不的到長大便是個淫賤材兒。
元朝的皇帝是蒙古人,做不好古怪的漢文,這是不足為奇的,這位永樂皇帝竟也是後街王媽媽式的口吻,卻實在有點費解。
我想,倘不是白話文,絕不能把陰狠的口氣,傳達得這樣逼真的。
但最動人的卻是張獻忠的祭梓潼神文,說道:“咱老子姓張,你也姓張,咱老子和你聯了宗罷,尚飨!”這多麼直截爽快,在專掉文袋的舊社會裡,真可以說是文情并茂的作品了。
然而張獻忠的不掉文袋,其原因隻在于掉不來。
另一方面,自從元末明初以來,有意用白話來寫的小說,也正在開展。
《水浒傳》就是這時候的作品,較早的本子文辭拙劣,到後來幾經删改,漸趨純粹,終于被胡适之認為标準貨色,要大家采取這裡面的白話來應用了。
《水浒傳》出世以後,白話小說在民間大大地流行起來,曆明清而不衰,其間如《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醒世姻緣》《儒林外史》《紅樓夢》《鏡花緣》《兒女英雄傳》《海上花列傳》《老殘遊記》等等,都是很好的作品,這些書裡不但有漂亮的北京話,有些還間雜蘇白,對于語文雖然算不得積極的貢獻,但就一般的情形看來,卻也不能不說是大膽的嘗試,因為它的确搗亂了文言的天下。
然而從這時候起,文言也開始起了變化,大約是
袁中郎在《雪濤閣集》的序文裡說:“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語言之迹,而冒之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者也。
……”顧炎武也說:“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語。
”他們都相信變,相信創造。
但他們的所謂變,所謂創造,指的不過是骈、散、順、澀之間的一點小差别,如果把這種意見作為“五四”白話運動的先進,那是會鬧成笑話的。
不過在客觀上,無論如何,也可以算是對那時候笃信古道者的一個暗暗的抗議了。
然而白話文的存在,卻遠在這抗議之前。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最初的文章,是從口語演化而來的,例如古文家見了就要行三跪九叩禮的《尚書》,用的就是白話。
《詩經》裡也有很多土語,其中如來叫作“格”,大叫作“誕”,當中的中叫作“殷”,事情的事叫作“采”,殺叫作“劉”,我叫作“台”或“印”等等,都是古人的口頭語;至于秦漢人的用白話做詩,在文章裡夾用俗語;唐朝的和尚用明快的白話說法,零零星星,不必說了。
到了宋仁宗以後,這才又翻出了新花樣,坐在皇宮裡的皇帝,忽然覺得太閑,有點不耐煩起來,他于是出了命令,要臣子按日替他講一個故事,當作消遣。
這樣慢慢地風行開來,幾乎成了一個故事世界了,其中也有曲折有趣,可以流布的;為了使故事生動和通俗,就按照口語,一一記了下來,這就是所謂平話。
例如現存的《宣和遺事》《京本通俗小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之類,就都是的。
還有程子和朱子,也都用語錄講學,替我們留下了所謂語錄體,這種文體半文半白,大受林語堂們的贊揚,要用它來替代白話,席卷天下,但語錄也有一定的格套,今人如何講得來古話呢!所以這結果也不行。
元朝可說是白話最盛行的朝代,關漢卿、馬緻遠、貫雲石等,開始用漂亮樸素的白話文,來編雜劇,寫小曲,幾乎壓倒了曆來公認為正統的文言文。
但最有趣的是:連那時候的皇帝的诏令,也都滿紙土話,且看《元史》所載泰定帝的即位诏: 薛禅皇帝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
依着薛禅皇帝聖旨,小心謹慎。
但凡軍馬人民的,不揀甚麼勾當裡,遵守正道行來的上頭。
數年之間,百姓得安業。
在後完澤笃皇帝,教我繼承位次,大斡耳朵裡,委付了來。
已委付了的大營盤,看守着,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皇帝普顔笃皇帝。
侄碩德八剌皇帝。
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謀異心,不圖位次,依本分與國家出氣力行來。
諸王哥哥兄弟每,衆百姓每,也都理會的也者。
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
也麼道迤南諸王大臣,軍士的諸王驸馬臣僚達達百姓每,衆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虛。
唯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裡,合坐地的體例。
有其餘争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
這般晏駕其間,比及整治以來,人心難測,宜安撫百姓,使天下人心得甯。
早就這裡即位。
提說上頭,從着衆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裡,大位次裡,坐了。
也叫衆百姓每心安的,上頭赦書行,有。
這裡“們”作“每”,還有“達達”“大斡耳朵”等,都是蒙古語和土話。
明朝永樂的上谕裡,也有着同樣的材料,例如: 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順門口奏:齊泰姊及外甥媳婦,又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餘條漢子看守着。
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龜子,又有三歲女子,奏請聖旨。
奉欽依:由他。
不的到長大便是個淫賤材兒。
元朝的皇帝是蒙古人,做不好古怪的漢文,這是不足為奇的,這位永樂皇帝竟也是後街王媽媽式的口吻,卻實在有點費解。
我想,倘不是白話文,絕不能把陰狠的口氣,傳達得這樣逼真的。
但最動人的卻是張獻忠的祭梓潼神文,說道:“咱老子姓張,你也姓張,咱老子和你聯了宗罷,尚飨!”這多麼直截爽快,在專掉文袋的舊社會裡,真可以說是文情并茂的作品了。
然而張獻忠的不掉文袋,其原因隻在于掉不來。
另一方面,自從元末明初以來,有意用白話來寫的小說,也正在開展。
《水浒傳》就是這時候的作品,較早的本子文辭拙劣,到後來幾經删改,漸趨純粹,終于被胡适之認為标準貨色,要大家采取這裡面的白話來應用了。
《水浒傳》出世以後,白話小說在民間大大地流行起來,曆明清而不衰,其間如《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醒世姻緣》《儒林外史》《紅樓夢》《鏡花緣》《兒女英雄傳》《海上花列傳》《老殘遊記》等等,都是很好的作品,這些書裡不但有漂亮的北京話,有些還間雜蘇白,對于語文雖然算不得積極的貢獻,但就一般的情形看來,卻也不能不說是大膽的嘗試,因為它的确搗亂了文言的天下。
然而從這時候起,文言也開始起了變化,大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