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文·骈文·八股文
關燈
小
中
大
筆對》,主張嚴明文筆的界限。
但這些論調頗為後起的湘鄉派所唾棄,一出争正統的把戲,終于隻好就此結束。
前面已經說過,骈散兩體,在最初是不分的,洎乎秦漢,辭賦興起,骈文已經懷了胎,魏、晉、六朝,是骈文極盛的時代,唐末至宋,骈文衍為四六,及元明而大衰,清朝骈散并行,骈文雖曾一度興起,但也不過濫調而已。
因為明清文人的心力,早已從骈文轉移到八股文,放下傳名符,抱住敲門磚,要一過其現世的官瘾了。
開科取士,在唐朝就有了這制度,不過那時候所考的是詩賦,經書隻用紙條試帖,等于現在學校裡的默書。
至于正式以經書命題,卻是開始于宋朝的,當時王安石以為要複古,非使學者專心于經術不可,所以就改變唐朝取士的方法,從經書裡摘出文句來,作為考試的題目。
每次考試一共是四場,先考《易》《書》《詩》《周禮》《禮記》,次考《論語》《孟子》,南渡以後,又加上《大學》和《中庸》。
大家叫這種文章為時文,也稱制藝。
等到明朝成化以後,時文的限制愈嚴,八股的名稱也就開始成立了。
八股文也叫四書文,形式是有一定的:文章的開頭是破題,其次是承題,再後便是起講,全題共分兩段,每段四股,所以叫作八股。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此起彼伏,此平彼仄,兩兩相對,等到經義敷衍完畢,再加上幾十個字,算作結束。
全文都用古人語氣,代古人立言,隻有在最後這幾十個字裡,才可以借題發揮,或評時事,或抒己見。
但後來又恐怕“反動”思想混進這幾十個字裡去,所以出了命令,不準再談時事。
作者既不願招惹是非,影響功名,結尾又無可發揮,隻好收住拉倒,連題外話也沒有了。
以上是八股文的形式的大概。
這一種文體,可說是骈文和散文的混血兒。
周作人指它是“中國文學的結晶”,未免近于扯淡,但說它的形式“不但集合古今骈散的菁華,凡是從漢字的特别性質演出的一切微妙的遊藝也都包括在内”,卻是實在的。
做八股文的人不但要會做對句,而且也最好還能夠打燈謎,所謂破題這玩意兒,正是一種和猜謎差不多的東西。
舊時私塾裡的對課和猜詩謎,正是做八股文的準備,獵取功名,晉身富貴,不能把它當作低級的玩意兒來看待。
這裡且來舉一些破題的例子: 譬如,題目是“子曰”,所謂破題,就是要用兩句話,把“子曰”這兩個字的意義烘托出來。
有人就引用了蘇東坡的文句,“破”道:“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這的确“破”得很好,上一句暗指孔子,下一句襯出“曰”字來。
但幸而這作者是明朝人,倘在清朝,他就要不及格了,因為按照清朝的規矩,破題的結尾,是一定要用一個虛字的。
手頭正有一本制藝,可惜作者都非名手,所以也沒有較好的破題;但為使大家明白八股文的格式起見,胡亂舉幾個吧。
例如,題目是“予助苗長矣”,那破題道:“事之所必無者,愚人辄以之自矜焉”,“焉”字是虛字;題目是“能使枉者直”,那破題道:“有善其權于使者,而知之為用大矣”,“矣”字也是虛字。
這都是中式的文字,不過我看“破”得并不好。
破題以後是承題,承題也有一定的規矩,那就是開頭必須用一個“夫”字,就以上面舉出的兩個例子而論,接着“予助苗長矣”的破題,是承題“夫養苗者,未有以助聞者也;……”接着“能使枉者直”的破題,是承題“夫枉者無不可為直。
……”下面就要起講了,但我想,大家一定不耐煩去看這些勞什子,我也省得多舉了。
八股文雖然不必像四六文那樣,句句排比,但偶句卻還是多過于散文,音調平仄,都極講究。
下面是明朝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名分宜黃子澄文章裡的一段,題目是《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大政,固非一端。
天子至尊,實無二上!是故民安物阜,群黎樂四海之無虞。
天開日明,萬國仰一人之有慶。
主聖而明,臣賢而良,朝廷有穆皇之美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海宇皆熙皞之休也;非天下有道之時乎?…… 黃子澄的八股文是制藝中的台閣體,所以作得雍容典雅。
但這樣的文章畢竟是很少的。
八股文在形式方面既須守種種限制,内容又要替聖賢說話,所以普通人往往隻學得一點架子,裡面卻空無一物,例如: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
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亦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人時而用世,曷勿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廷。
這兩股文句,平仄音調,都很不錯。
但什麼天地、宇宙、乾坤,什麼元後、帝王、天子,每一句裡的詞彙,都不過是一些同義詞的堆疊,作者究竟在說些什麼,卻不免使我們莫名其妙了。
在字數上,八股文也有一定的限制,清朝順治初年,以四百五十字為滿篇,康熙時改為五百五十,後來又改為六百。
凡在三百以内或六百以上的,都不夠格。
文章雖好,也屬無補。
八股文既有這許多束縛,所以很難做得好。
明清以來的讀書人,雖然有許多在這上面下過苦功,但也不過把它當作拾取功名的敲門磚,門一敲開,磚即無用。
所以唐順之、歸有光、方苞、姚鼐、張惠言等人,制藝都做得很不錯,但他們引作自己的看家本領的,卻還是古文,不是八股文。
到了清朝末年,政治上要求維新的聲浪很高,康有為、梁啟超們,就首先向八股文開刀,說它空疏無用,主張改用策論,于是這被沿用了四五百年,支配着國家人才得失的文體,終于受着時代巨浪的淘汰,被打入冷宮,永無翻身的餘地了。
這一次變動,對于後來的文體的改革,細細想來,是不無關系的。
但這些論調頗為後起的湘鄉派所唾棄,一出争正統的把戲,終于隻好就此結束。
前面已經說過,骈散兩體,在最初是不分的,洎乎秦漢,辭賦興起,骈文已經懷了胎,魏、晉、六朝,是骈文極盛的時代,唐末至宋,骈文衍為四六,及元明而大衰,清朝骈散并行,骈文雖曾一度興起,但也不過濫調而已。
因為明清文人的心力,早已從骈文轉移到八股文,放下傳名符,抱住敲門磚,要一過其現世的官瘾了。
開科取士,在唐朝就有了這制度,不過那時候所考的是詩賦,經書隻用紙條試帖,等于現在學校裡的默書。
至于正式以經書命題,卻是開始于宋朝的,當時王安石以為要複古,非使學者專心于經術不可,所以就改變唐朝取士的方法,從經書裡摘出文句來,作為考試的題目。
每次考試一共是四場,先考《易》《書》《詩》《周禮》《禮記》,次考《論語》《孟子》,南渡以後,又加上《大學》和《中庸》。
大家叫這種文章為時文,也稱制藝。
等到明朝成化以後,時文的限制愈嚴,八股的名稱也就開始成立了。
八股文也叫四書文,形式是有一定的:文章的開頭是破題,其次是承題,再後便是起講,全題共分兩段,每段四股,所以叫作八股。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此起彼伏,此平彼仄,兩兩相對,等到經義敷衍完畢,再加上幾十個字,算作結束。
全文都用古人語氣,代古人立言,隻有在最後這幾十個字裡,才可以借題發揮,或評時事,或抒己見。
但後來又恐怕“反動”思想混進這幾十個字裡去,所以出了命令,不準再談時事。
作者既不願招惹是非,影響功名,結尾又無可發揮,隻好收住拉倒,連題外話也沒有了。
以上是八股文的形式的大概。
這一種文體,可說是骈文和散文的混血兒。
周作人指它是“中國文學的結晶”,未免近于扯淡,但說它的形式“不但集合古今骈散的菁華,凡是從漢字的特别性質演出的一切微妙的遊藝也都包括在内”,卻是實在的。
做八股文的人不但要會做對句,而且也最好還能夠打燈謎,所謂破題這玩意兒,正是一種和猜謎差不多的東西。
舊時私塾裡的對課和猜詩謎,正是做八股文的準備,獵取功名,晉身富貴,不能把它當作低級的玩意兒來看待。
這裡且來舉一些破題的例子: 譬如,題目是“子曰”,所謂破題,就是要用兩句話,把“子曰”這兩個字的意義烘托出來。
有人就引用了蘇東坡的文句,“破”道:“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這的确“破”得很好,上一句暗指孔子,下一句襯出“曰”字來。
但幸而這作者是明朝人,倘在清朝,他就要不及格了,因為按照清朝的規矩,破題的結尾,是一定要用一個虛字的。
手頭正有一本制藝,可惜作者都非名手,所以也沒有較好的破題;但為使大家明白八股文的格式起見,胡亂舉幾個吧。
例如,題目是“予助苗長矣”,那破題道:“事之所必無者,愚人辄以之自矜焉”,“焉”字是虛字;題目是“能使枉者直”,那破題道:“有善其權于使者,而知之為用大矣”,“矣”字也是虛字。
這都是中式的文字,不過我看“破”得并不好。
破題以後是承題,承題也有一定的規矩,那就是開頭必須用一個“夫”字,就以上面舉出的兩個例子而論,接着“予助苗長矣”的破題,是承題“夫養苗者,未有以助聞者也;……”接着“能使枉者直”的破題,是承題“夫枉者無不可為直。
……”下面就要起講了,但我想,大家一定不耐煩去看這些勞什子,我也省得多舉了。
八股文雖然不必像四六文那樣,句句排比,但偶句卻還是多過于散文,音調平仄,都極講究。
下面是明朝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名分宜黃子澄文章裡的一段,題目是《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大政,固非一端。
天子至尊,實無二上!是故民安物阜,群黎樂四海之無虞。
天開日明,萬國仰一人之有慶。
主聖而明,臣賢而良,朝廷有穆皇之美也;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海宇皆熙皞之休也;非天下有道之時乎?…… 黃子澄的八股文是制藝中的台閣體,所以作得雍容典雅。
但這樣的文章畢竟是很少的。
八股文在形式方面既須守種種限制,内容又要替聖賢說話,所以普通人往往隻學得一點架子,裡面卻空無一物,例如: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
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亦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人時而用世,曷勿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廷。
這兩股文句,平仄音調,都很不錯。
但什麼天地、宇宙、乾坤,什麼元後、帝王、天子,每一句裡的詞彙,都不過是一些同義詞的堆疊,作者究竟在說些什麼,卻不免使我們莫名其妙了。
在字數上,八股文也有一定的限制,清朝順治初年,以四百五十字為滿篇,康熙時改為五百五十,後來又改為六百。
凡在三百以内或六百以上的,都不夠格。
文章雖好,也屬無補。
八股文既有這許多束縛,所以很難做得好。
明清以來的讀書人,雖然有許多在這上面下過苦功,但也不過把它當作拾取功名的敲門磚,門一敲開,磚即無用。
所以唐順之、歸有光、方苞、姚鼐、張惠言等人,制藝都做得很不錯,但他們引作自己的看家本領的,卻還是古文,不是八股文。
到了清朝末年,政治上要求維新的聲浪很高,康有為、梁啟超們,就首先向八股文開刀,說它空疏無用,主張改用策論,于是這被沿用了四五百年,支配着國家人才得失的文體,終于受着時代巨浪的淘汰,被打入冷宮,永無翻身的餘地了。
這一次變動,對于後來的文體的改革,細細想來,是不無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