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文·骈文·八股文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起了個名兒,叫作肩愈,字紹元,意思就是說要繼承韓愈、柳宗元的事業,但後來不知怎的又變了主意,卻改名為開,改字為仲塗了。
範仲淹在《尹師魯集》序言裡說:“五代文體薄弱,皇朝柳仲塗,起而麾之,洎楊大年,專事藻飾,謂古道不适于用,廢而弗學。
久之,師魯與穆伯長力為古文,歐陽永叔從而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變而古。
”這幾句話,已經粗略地畫出了宋初的古文的眉目。
柳開以後,努力于古文的,除了尹師魯、穆伯長以外,還有蘇舜元、舜卿兄弟,不過這幾個人的文章,因為一意廢除排偶,避免韻俪,往往把斷散拙僻的字句,當作寶貝,就不免失之艱澀。
等到歐陽修出來,這才繼承了韓柳的一脈,複歸于平易。
歐陽的文章雍容閑易,條達疏暢,是古文中最饒于風神的一體。
他早年長于詞賦,後來從漢東大姓李氏家得到《昌黎文集》,持歸細讀,又和尹師魯、蘇子美輩往還,這才舍棄制科文字,改做起古文來。
陳振孫說:“本朝初為古文者,柳開、穆修,其後有二尹、二蘇兄弟。
歐公本以詞賦擅名場屋,既得韓文,刻意為之。
雖皆在諸公後,而獨出其上,遂為一代文宗。
”更有人以為宋朝之有歐陽修,好比唐朝之有韓愈,足見他的造詣之深,影響之大了。
出于歐陽修門下,而文章又極相似的,是曾鞏。
曾為文質實厚重,長于議論,自比于漢朝的劉向。
和曾同被歐陽修所賞識的,還有蘇氏父子。
老泉以奇勁見稱。
東坡才思橫溢,文氣跌宕,在三蘇中最負時望,連那時候的深閨淑女、北裡婊子,也都為他的文名所傾倒。
他自說早年文章絢爛,到晚年才歸于平淡,但我想,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就是他的作文的态度比較真率,頗合于明末的“信手信口,皆成律度”的尺寸。
所以公安派雖然看不起唐宋古文家,對他卻捧得特别厲害;連“白話聖人”胡适之也連連點頭,可見絕不是偶然的了。
蘇轼曾經評論他的弟弟道:“子由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這是對子由的最确切的批評,引在這裡,可以使我省卻許多筆墨了。
明朝朱伯賢選了一部《八先生集》,王遵岩又輯為《唐宋八大家》,由茅鹿門評點行世。
這所謂八大家,除了上面講過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轼、蘇轍外,還有一個是王安石。
不錯,王安石的古文,在諸家中最為精湛。
他是一個大政治家,所以立論謹嚴切實,和許多隻會得弄弄筆頭的人物不同。
除此以外,宋朝的古文家裡,清健如範仲淹,醇正如司馬光,古雅如劉原父、貢父兄弟,下而至于晁補之、陳師道、張文潛、王深父等人,也都能各執一體,号召當世,八家的限制,細想起來,是未免過于狹窄的。
古文一到了元明,就逐漸衰落了,尤其是元朝,那時候盛行的是曲,有人硬拉李孝先和倪瓒來做代表,但也舉不出什麼貨色來。
例如倪瓒,他就并不是一個古文家,他所長的是畫畫,叫他畫幾幅側筆山水,沖淡穆遠,那倒是十分出色的,但古文卻不行。
明朝的開初幾年,還有宋濂、王祎、方孝孺們來撐場面,然而他們的文體重在因襲,缺少創造,并沒有特别可以稱道的地方。
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而衍成的所謂“台閣體”,也不過以雍容演迤,平正迂徐,适投仁宗皇帝的所好而已。
到後來,這種文體慢慢地流于冗弱,于是乎又有了前後七子的複古運動。
前七子是李夢陽、何景明、徐祯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後七子是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他們雖然相隔了幾十年,然而主張卻頗相仿佛,前者的口号是“文自西京,詩自中唐以下,俱無足觀”;後者的口号是“文主秦漢,詩規盛唐”。
幾乎是一個印版裡的産物,因此所得到的結果也一樣:生澀聱牙,剽襲堆砌,除了王世貞等一兩個人以外,這可說是前後七子的通病。
但明朝也有幾位能夠跳出這種通病的作家。
王守仁于研究經學之餘,間作古文,雖然也曾與李何諸人相倡和,卻斷然擺脫了他們的影響,使自己的文章趨于明澈;楊升庵也能盡樸茂之緻。
這以後,唐順之竭力提倡本色,以為“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未嘗有法;法寓于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所以他自己的文章,簡雅博達,獨與王世貞相抗衡。
歸有光後起,追蹤歐曾,以疏淡的風神,瑣細的描寫,灌注筆端;不事修飾,而文情并茂。
他和王世貞駁難,至于竭口痛诋,世貞雖然生氣,但也不能不佩服他,最後還在他的遺集裡題了這樣的贊詞:“風行水上,渙為文章。
風定波息,如水相忘。
千載有公,繼韓歐陽。
” 對王李的複古運動,徹底地提出反對的主張的,是公安派和竟陵派,竟陵派的主要人物是锺惺和譚元春,他們雖然反對複古,然而自己的文章卻幽僻生冷,很難看得懂,所以影響遠不及公安之大。
公安的主要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們主張“獨抒心靈,不拘格套”,文章很清麗。
近年以來,周作人竭力替他們捧場,至于把他們認為新文學運動的祖宗,可見在古文裡,這一派實在已經是變體了。
不過他們的主張卻确有可取的地方,清朝的張宗子、金聖歎、李笠翁、鄭闆橋、袁子才等,都還多多少少地受着公安的影響,以清新見稱于當世。
但古文一脈,仍舊綿延不絕,作者也較多于前朝,而能風靡于一時的,首先得推桐城派,曾國藩在《歐陽生文集》序裡說:“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
範仲淹在《尹師魯集》序言裡說:“五代文體薄弱,皇朝柳仲塗,起而麾之,洎楊大年,專事藻飾,謂古道不适于用,廢而弗學。
久之,師魯與穆伯長力為古文,歐陽永叔從而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變而古。
”這幾句話,已經粗略地畫出了宋初的古文的眉目。
柳開以後,努力于古文的,除了尹師魯、穆伯長以外,還有蘇舜元、舜卿兄弟,不過這幾個人的文章,因為一意廢除排偶,避免韻俪,往往把斷散拙僻的字句,當作寶貝,就不免失之艱澀。
等到歐陽修出來,這才繼承了韓柳的一脈,複歸于平易。
歐陽的文章雍容閑易,條達疏暢,是古文中最饒于風神的一體。
他早年長于詞賦,後來從漢東大姓李氏家得到《昌黎文集》,持歸細讀,又和尹師魯、蘇子美輩往還,這才舍棄制科文字,改做起古文來。
陳振孫說:“本朝初為古文者,柳開、穆修,其後有二尹、二蘇兄弟。
歐公本以詞賦擅名場屋,既得韓文,刻意為之。
雖皆在諸公後,而獨出其上,遂為一代文宗。
”更有人以為宋朝之有歐陽修,好比唐朝之有韓愈,足見他的造詣之深,影響之大了。
出于歐陽修門下,而文章又極相似的,是曾鞏。
曾為文質實厚重,長于議論,自比于漢朝的劉向。
和曾同被歐陽修所賞識的,還有蘇氏父子。
老泉以奇勁見稱。
東坡才思橫溢,文氣跌宕,在三蘇中最負時望,連那時候的深閨淑女、北裡婊子,也都為他的文名所傾倒。
他自說早年文章絢爛,到晚年才歸于平淡,但我想,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就是他的作文的态度比較真率,頗合于明末的“信手信口,皆成律度”的尺寸。
所以公安派雖然看不起唐宋古文家,對他卻捧得特别厲害;連“白話聖人”胡适之也連連點頭,可見絕不是偶然的了。
蘇轼曾經評論他的弟弟道:“子由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這是對子由的最确切的批評,引在這裡,可以使我省卻許多筆墨了。
明朝朱伯賢選了一部《八先生集》,王遵岩又輯為《唐宋八大家》,由茅鹿門評點行世。
這所謂八大家,除了上面講過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轼、蘇轍外,還有一個是王安石。
不錯,王安石的古文,在諸家中最為精湛。
他是一個大政治家,所以立論謹嚴切實,和許多隻會得弄弄筆頭的人物不同。
除此以外,宋朝的古文家裡,清健如範仲淹,醇正如司馬光,古雅如劉原父、貢父兄弟,下而至于晁補之、陳師道、張文潛、王深父等人,也都能各執一體,号召當世,八家的限制,細想起來,是未免過于狹窄的。
古文一到了元明,就逐漸衰落了,尤其是元朝,那時候盛行的是曲,有人硬拉李孝先和倪瓒來做代表,但也舉不出什麼貨色來。
例如倪瓒,他就并不是一個古文家,他所長的是畫畫,叫他畫幾幅側筆山水,沖淡穆遠,那倒是十分出色的,但古文卻不行。
明朝的開初幾年,還有宋濂、王祎、方孝孺們來撐場面,然而他們的文體重在因襲,缺少創造,并沒有特别可以稱道的地方。
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而衍成的所謂“台閣體”,也不過以雍容演迤,平正迂徐,适投仁宗皇帝的所好而已。
到後來,這種文體慢慢地流于冗弱,于是乎又有了前後七子的複古運動。
前七子是李夢陽、何景明、徐祯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後七子是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他們雖然相隔了幾十年,然而主張卻頗相仿佛,前者的口号是“文自西京,詩自中唐以下,俱無足觀”;後者的口号是“文主秦漢,詩規盛唐”。
幾乎是一個印版裡的産物,因此所得到的結果也一樣:生澀聱牙,剽襲堆砌,除了王世貞等一兩個人以外,這可說是前後七子的通病。
但明朝也有幾位能夠跳出這種通病的作家。
王守仁于研究經學之餘,間作古文,雖然也曾與李何諸人相倡和,卻斷然擺脫了他們的影響,使自己的文章趨于明澈;楊升庵也能盡樸茂之緻。
這以後,唐順之竭力提倡本色,以為“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未嘗有法;法寓于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所以他自己的文章,簡雅博達,獨與王世貞相抗衡。
歸有光後起,追蹤歐曾,以疏淡的風神,瑣細的描寫,灌注筆端;不事修飾,而文情并茂。
他和王世貞駁難,至于竭口痛诋,世貞雖然生氣,但也不能不佩服他,最後還在他的遺集裡題了這樣的贊詞:“風行水上,渙為文章。
風定波息,如水相忘。
千載有公,繼韓歐陽。
” 對王李的複古運動,徹底地提出反對的主張的,是公安派和竟陵派,竟陵派的主要人物是锺惺和譚元春,他們雖然反對複古,然而自己的文章卻幽僻生冷,很難看得懂,所以影響遠不及公安之大。
公安的主要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們主張“獨抒心靈,不拘格套”,文章很清麗。
近年以來,周作人竭力替他們捧場,至于把他們認為新文學運動的祖宗,可見在古文裡,這一派實在已經是變體了。
不過他們的主張卻确有可取的地方,清朝的張宗子、金聖歎、李笠翁、鄭闆橋、袁子才等,都還多多少少地受着公安的影響,以清新見稱于當世。
但古文一脈,仍舊綿延不絕,作者也較多于前朝,而能風靡于一時的,首先得推桐城派,曾國藩在《歐陽生文集》序裡說:“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