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從文字到文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造文字的人發明的,實際上卻并沒有這個人。
許慎因為漢族沒有“蒼”這個姓,就把蒼颉寫成倉颉。
從這些苦心孤詣的做法看來,可見在漢朝,是否真有倉颉其人,也已經是一個問題了。
我以為文字的能夠進于精密,必須經過較長的時間,較多的人手,而且一定要大家都能明白,這才可以應用,因應用而可以比較,揚棄,漸漸地達于妥善,絕不是一兩個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
《春秋演孔圖》和《春秋元命苞》裡,叙帝王之相,說道:“倉颉四目,是謂并明。
”但我想,事實終于還是事實,即使說他生着八隻眼睛,十六個瞳孔,又何補于文字的創造呢? 不過,倘說當初你一個我一個造出來的散漫拙劣的文字,曾經由某些人加以集合、整理、改良,使其更适于應用,那倒是比較可信的。
文字的最早的基礎,是象形。
埃及金字塔的壁上,繪着許多神秘的圖案,經過各國學者多年的研究,這才知道是古代埃及的“圖畫文字”。
大約四千多年前,希克斯人統治了埃及,在埃及原有的“圖畫文字”裡,挑選了二十一個字母,這便是後來歐洲各國字母的祖宗。
但那時候卻是象形的。
A是一隻公牛頭;B是一所房屋的雛形;R是一個人頭。
到了現在,誰還能夠從ABCD裡,找出它們原來所象的物形來呢?這是因為歐洲的文字,早已從象形進到拼音,大部分已經脫去了古老的外殼了。
但中國卻至今還留存着這外殼。
許慎《說文解字》序裡說:“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古代的人,要寫鳥字,(那時候是叫作文的,兩個文拼起來才叫字。
)就畫一隻鳥;要寫魚字,就畫一尾魚;起先是各逞己意,随便畫去,到後來,日子一久,就揀那大家認為最簡便,最像樣的一個,拿來應用,這才漸漸地歸于統一。
但統一了的象形字,仍舊不過簡單地執行一點記憶和提醒的工作,因為在最初,既沒有連綴的句子,也沒有整篇的文章。
譬如畫了一條魚,它所提醒的不過是對于魚的關系,至于到底是買魚,捉魚,還是吃魚呢?仍舊要靠看的人自己去追憶,去懸揣。
等到人事一繁,追憶和懸揣也無能為力的時候,字的需要愈多,于是象形之外,又有了指事、會意、形聲,以及轉注、假借等等的方法。
象形,必須先有實物,畫一個圓圈,放四道毫光,這是日字;尖嘴圓頭,生一個翼子,拖兩隻腳爪,這是鳥字;當然很不錯。
然而怎樣來分别上和下呢?古人倒并不像現在的老先生那樣頑固,一味不化。
他們一碰到象形走不通,就指事:畫一根平線,點在上面的,是上字;點在下面的,是下字。
這也走不通,就會意:太陽和月亮挂在一起,是明字;三個人聚成一堆,是衆字。
這又走不通,就形聲:開始和“記音”接近,如鵝,從鳥,讀如我;鴨,從鳥,讀如甲。
但一面因為已經造成的文字,還需要孳乳和淘汰,于是又想出了轉注和假借。
章太炎說:“類謂聲類,首謂語基。
雙聲相轉,疊韻相迤,則為更制一字,此所謂轉注。
孳乳既繁,即又為之節制,故有意相引申,音相切合者,義雖小變,則不為更制一字,此所謂假借。
”說得簡單一點,轉注是同義而并有異字,假借是同字而具有異義,前者是孳乳,後者是節制,對于文字,同樣是一種調整補充的工作。
但做這工作的到底是不是倉颉呢?可也不一定。
在原始社會裡,專弄這些東西的,大概是巫史——一種身兼數職的人物,他降神,醫病,又用文字作工具,來記載祭祀的禮節,狩獵的規則。
他不斷地應用這工具,也不斷地加以改進,起先是隻用文字的單位,後來就按照口語,稍加省略,慢慢地寫成句子,湊成文章,弄出一種似話非話的東西來。
自然,起承轉合,抑揚頓挫,是沒有的。
主要的條件是明白,流利,後來又加上一條:漂亮。
但這真是後來的事情。
最初把字的單位湊成句子,把句子組成文章的例子,現在是無法找到了。
據我想來,那恐怕是一種簡單到類似賬單的東西,記載着祭祀和狩獵時候的情形。
例如:酹幾次酒,用的是三牲還是五牲,狩獲幾隻獐鹿,利于東方還是西方;等等。
這雖然是帝王的功績簿,但簡短,粗略,還比不上後世豪家小姐遣嫁時的妝奁單。
一是由于生活的簡樸,二是由于文字的不具備。
在句法和文體上,偶爾有一點進步,都曾費了很大的力氣。
然而自從殷墟發現以來,我們也約略可以找到一點較後的材料了,這些大抵是刻在甲骨上的蔔辭,不過阙文既多,古字一時又難于盡識,我這裡且檢幾條比較明白的在下面: 一、“我其祀賓則帝降若;我勿祀賓則帝降不若。
” 二、“俘人十又六人。
” 三、“其獲其獲。
” 四、“允有來嬉。
” 五、“王□次,命五族伐羌。
” 六、“貞于土,三小牢,卯一牛。
” 七、“甲午蔔,今日王逐麟。
” 八、“貞鬯禦牛三百。
” 這些“流水賬”和蔔辭,有許多是協于古音的。
現在所傳的黃帝的《道言》,颛顼的《
許慎因為漢族沒有“蒼”這個姓,就把蒼颉寫成倉颉。
從這些苦心孤詣的做法看來,可見在漢朝,是否真有倉颉其人,也已經是一個問題了。
我以為文字的能夠進于精密,必須經過較長的時間,較多的人手,而且一定要大家都能明白,這才可以應用,因應用而可以比較,揚棄,漸漸地達于妥善,絕不是一兩個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
《春秋演孔圖》和《春秋元命苞》裡,叙帝王之相,說道:“倉颉四目,是謂并明。
”但我想,事實終于還是事實,即使說他生着八隻眼睛,十六個瞳孔,又何補于文字的創造呢? 不過,倘說當初你一個我一個造出來的散漫拙劣的文字,曾經由某些人加以集合、整理、改良,使其更适于應用,那倒是比較可信的。
文字的最早的基礎,是象形。
埃及金字塔的壁上,繪着許多神秘的圖案,經過各國學者多年的研究,這才知道是古代埃及的“圖畫文字”。
大約四千多年前,希克斯人統治了埃及,在埃及原有的“圖畫文字”裡,挑選了二十一個字母,這便是後來歐洲各國字母的祖宗。
但那時候卻是象形的。
A是一隻公牛頭;B是一所房屋的雛形;R是一個人頭。
到了現在,誰還能夠從ABCD裡,找出它們原來所象的物形來呢?這是因為歐洲的文字,早已從象形進到拼音,大部分已經脫去了古老的外殼了。
但中國卻至今還留存着這外殼。
許慎《說文解字》序裡說:“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古代的人,要寫鳥字,(那時候是叫作文的,兩個文拼起來才叫字。
)就畫一隻鳥;要寫魚字,就畫一尾魚;起先是各逞己意,随便畫去,到後來,日子一久,就揀那大家認為最簡便,最像樣的一個,拿來應用,這才漸漸地歸于統一。
但統一了的象形字,仍舊不過簡單地執行一點記憶和提醒的工作,因為在最初,既沒有連綴的句子,也沒有整篇的文章。
譬如畫了一條魚,它所提醒的不過是對于魚的關系,至于到底是買魚,捉魚,還是吃魚呢?仍舊要靠看的人自己去追憶,去懸揣。
等到人事一繁,追憶和懸揣也無能為力的時候,字的需要愈多,于是象形之外,又有了指事、會意、形聲,以及轉注、假借等等的方法。
象形,必須先有實物,畫一個圓圈,放四道毫光,這是日字;尖嘴圓頭,生一個翼子,拖兩隻腳爪,這是鳥字;當然很不錯。
然而怎樣來分别上和下呢?古人倒并不像現在的老先生那樣頑固,一味不化。
他們一碰到象形走不通,就指事:畫一根平線,點在上面的,是上字;點在下面的,是下字。
這也走不通,就會意:太陽和月亮挂在一起,是明字;三個人聚成一堆,是衆字。
這又走不通,就形聲:開始和“記音”接近,如鵝,從鳥,讀如我;鴨,從鳥,讀如甲。
但一面因為已經造成的文字,還需要孳乳和淘汰,于是又想出了轉注和假借。
章太炎說:“類謂聲類,首謂語基。
雙聲相轉,疊韻相迤,則為更制一字,此所謂轉注。
孳乳既繁,即又為之節制,故有意相引申,音相切合者,義雖小變,則不為更制一字,此所謂假借。
”說得簡單一點,轉注是同義而并有異字,假借是同字而具有異義,前者是孳乳,後者是節制,對于文字,同樣是一種調整補充的工作。
但做這工作的到底是不是倉颉呢?可也不一定。
在原始社會裡,專弄這些東西的,大概是巫史——一種身兼數職的人物,他降神,醫病,又用文字作工具,來記載祭祀的禮節,狩獵的規則。
他不斷地應用這工具,也不斷地加以改進,起先是隻用文字的單位,後來就按照口語,稍加省略,慢慢地寫成句子,湊成文章,弄出一種似話非話的東西來。
自然,起承轉合,抑揚頓挫,是沒有的。
主要的條件是明白,流利,後來又加上一條:漂亮。
但這真是後來的事情。
最初把字的單位湊成句子,把句子組成文章的例子,現在是無法找到了。
據我想來,那恐怕是一種簡單到類似賬單的東西,記載着祭祀和狩獵時候的情形。
例如:酹幾次酒,用的是三牲還是五牲,狩獲幾隻獐鹿,利于東方還是西方;等等。
這雖然是帝王的功績簿,但簡短,粗略,還比不上後世豪家小姐遣嫁時的妝奁單。
一是由于生活的簡樸,二是由于文字的不具備。
在句法和文體上,偶爾有一點進步,都曾費了很大的力氣。
然而自從殷墟發現以來,我們也約略可以找到一點較後的材料了,這些大抵是刻在甲骨上的蔔辭,不過阙文既多,古字一時又難于盡識,我這裡且檢幾條比較明白的在下面: 一、“我其祀賓則帝降若;我勿祀賓則帝降不若。
” 二、“俘人十又六人。
” 三、“其獲其獲。
” 四、“允有來嬉。
” 五、“王□次,命五族伐羌。
” 六、“貞于土,三小牢,卯一牛。
” 七、“甲午蔔,今日王逐麟。
” 八、“貞鬯禦牛三百。
” 這些“流水賬”和蔔辭,有許多是協于古音的。
現在所傳的黃帝的《道言》,颛顼的《